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报道 > 2022年专题 > 全省教育系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媒体报道
【校长书记说】凝心铸魂育人才,服务地方建新功
发布日期:2023-05-17 11:43 来源:新华日报-淮阴工学院 浏览次数: 字体:[ ]

孙爱武

淮阴工学院党委书记

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部署,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地方高校要把党的创新理论运用到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始终牢记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初心,切实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强国、科教兴国的崇高使命。通过不断叩问初心、守护初心,不断坚守使命、担当使命,进一步查找检视不足,进一步强化使命担当,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事业观。以强烈的使命担当开展好主题教育,不断凝聚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以昂扬姿态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着眼未来新业态,高质量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地方高校作为服务地方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必须切实增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现实紧迫感,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拓展育人路径,不断优化育人机制,探索形成更高水平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任务,也是新时代地方高校工作的重要责任。作为地方高校基本能够满足短期内的人才培养需求,但在面对较长时间内的新型社会人才需求时,传统学科专业结构难以适应。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未来社会形态、行业发展趋势、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行科学预测,科学研判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诉求,在较长时段的考察基础上实施精准的需求侧管理。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我们也应面向未来探讨高等教育及学科专业发展,更加关注技术素养、数据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以及批判性思维、系统性思维、创业精神、文化敏感性等更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基于这种人才素养结构,设置、优化与之匹配的大学形态及学科专业结构。

加强访企拓岗,促进人才高质量就业

就业是经济“晴雨表”,也是社会“稳定器”,更是高校服务社会最直接的体现。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是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的实际行动。面对我国16岁到24岁青年就业形势,我们更需要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把理论学习理论武装贯穿始终,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查研究贯穿始终,把实干争先促进发展贯穿始终,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下功夫、见实效。继续深化校城融合、校地融合工程,扎实开展访企拓岗专项行动。发挥学校自身学科专业等优势,积极对接地方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以高水平教学科研促进高水平人才培养,促进产教科深度融合、政校企紧密合作,加大成果转化力度,加快产业急需、短缺人才的培养培训。针对用人单位和学生需求,扎实开展调查研究,精准对接拓岗位、多措并举促就业,把主题教育成果体现到学校事业发展实绩上,把主题教育成果体现到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上,把主题教育成果体现到持续提升服务区域科技创新贡献度和社会服务能力水平上。

加快科技创新,高质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对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作出部署。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国际国内大势、有效应对国际风险挑战、确保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历史使命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为新时代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地方应用型大学要毫不动摇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思想,深刻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加快科技创新,提升服务地方质效。围绕地方经济发展特色和行业需求,瞄准科技前沿问题,融入区域产业链、创新链发展,坚持以校城融合,发挥学校自身学科专业等优势,积极对接地方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开展科技协同攻关,加大成果转化力度,加快产业急需、短缺人才的培养培训,持续提升服务区域科技创新贡献度和社会服务能力水平。发挥地方应用型高校地域与区位优势,组织师生深入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及乡村,开展形式多样科技创新和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以科技创新赋能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平台、高层次创新人才等科技要素上形成高质量的服务体系。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