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巩固率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100%,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中连续6年位列设区市第一……一个个亮眼数据彰显着30年来南京教育的活力与成就。2023年是江苏在全国率先提出并积极探索教育现代化30周年。12月1日,江苏省教育厅“江苏教育现代化30周年”融媒体活动走进南京,看“东南第一学”如何在教育现代化上破题探路、示范先行。
首创中职学校“专业学院”建设
深化“产学研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初冬的上午,天气晴好,南京莫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内,六位修复师安静地坐在宽大的工作台前,有的屏息凝神拼接破碎文稿,有的小心翼翼轻拂古籍上的碎屑。他们身旁台子上铺满了亟待“拯救”的破损古籍。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让文物修复大师被更多人所熟知,而上述场景中的文物修复专业机构隶属于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这也是南京职教系统产教学研一体的范本之一。“我们文物修复中心已经成立近20年,修复师90%以上都是学校毕业生。”学校书画修复老师许存地介绍,中心主要做纸张类和陶瓷类修复,正在进行的是辽宁省图书馆委托修复的珍贵文献,其中有白居易的诗集,也有顾炎武的文集等。
据了解,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打造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院、南京制药专业学院两个专业学院。非遗学院于2017年挂牌成立,汇聚了政、校、行、企、研等多方力量。“我们引入南图、南博资源,故宫博物院张旭光大师也在学校挂牌成立大师工作室。” 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校长朱国美说,为培养适合未来经济发展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学校课程设置上采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搭建多元成长跑道,毕业生不仅能从事文物修复,还可以选择文旅、非遗相关各类工作。
在学院一楼匠园,陈列着云锦、雕版、绒花等众多“第二课堂”非遗课程作品。朱可欣是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三年级学生,也是古雅轩社团成员,她为记者展示了在社团中学习的绒花制作工艺,制作一朵几厘米的绒花需要使用桑蚕丝和铜丝并经过勾条、打尖、修剪等繁复工序。“跟着南京绒花非遗传承人赵树宪老师学习,让我看到这门技艺传承人的缺乏,我也希望自己未来能够从事绒花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它。”
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是南京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一个缩影,据悉,南京在全国中职学校首创“专业学院”建设,已建成五类25个“专业学院”。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吴秀亮表示,30年南京坚持不断深化素质教育,被誉为“具有有益全国的样本意义”;职业教育因“推进校企合作力度大、措施实以及职业教育投入保障有力、发展环境优越”被省政府通报表扬。
新增义务教育学校优质资源100%覆盖
助推优质教育惠及每一个家庭
“我是南京市建邺区江心洲中学的一个老教员, 60年代那个时候的办学条件是异常艰苦,可以说是一无所有。” 今年78岁的储道立曾是江心洲中学教师, 1968年大学毕业后毅然决然来到岛上,帮岛民“用知识改变命运”,那时他万万没想到,江心洲如今摇身一变成为“生态科技岛、低碳智慧岛”。
去年8月,百年名校金陵中学直属初中——南京市金陵中学附属初级中学在江心洲成立,并“接棒”有着近60年历史的江心洲中学。回到曾经逐梦之地,储道立感触颇深:“重访这样一个现代化的初级中学心里面异常激动,今非昔比、翻天覆地,一流的硬件,百年名校的班底都搬进来了。他无可置疑在用新的理念培养新时代需要的人才。”
数字阅读中心里,同学们沉浸在整本书阅读中;操场上,阳光一小时、长跑两公里是每天的必修课;天台上,一场名为“江岛印象”的美术展正在进行……南京市金陵中学附属初级中学副校长倪长娥告诉记者,学校开设多彩的“小初衔接、素质多样化、探秘江岛、视野拓展”课程为补充,借助“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等多元化课程活动的引领,积极构建丰富生命的生态课程。优质的教育资源不怕“巷子深”,学校目前迎来了两届学生,近400名学生。
建邺区基础教育被誉为南京基础教育、江苏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样本、创新性发展的真实写照、可持续发展的生动缩影。一个基础教育的“洼地”如何做到迈向优质均衡的“高地”?建邺区教育局局长、党组书记吴坤明表示,首先,实施学区制管理助推校际“抱团发展”。在全区组建起11个大学区、5个研训联盟,涵盖全区义务教育学校,通过“共享教育资源、中小有机衔接、学区联盟教研、学校社区联动”,促进校际资源共享、协同共生发展。其次,实施集团化办学打造名校“孵化器”。2021年全区高质量打造南师附中新城、南师附中邺城,中华,致远,南外河西,金中河西,金中江岛“五大品牌”七大教育集团,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集团化办学100%全覆盖。促进区域内优质名校从“聚变”到“裂变”,惠及每一个家庭。
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吴秀亮指出,南京新增义务教育学校优质资源100%覆盖。率先在全省启动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新建学校100%纳入集团化管理,全市义务教育紧密型集团化办学覆盖率70.36%。
深化改革、教育治理双轮驱动
走出教育现代化治理特色之路
“更高满意度是南京教育现代化最鲜明的底色。南京率先在全国、全省推行免费义务教育。率先实行‘助学券’制度和励志奖学金,构建起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15年政府扶困助学体系。率先在全国探索小学‘弹性离校’,切实解决‘三点半难题’。实施‘中小学食堂提升工程’‘中小学教室健康照明工程’‘中小学课桌椅标准化提升工程’……” 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吴秀亮表示,南京紧紧围绕促公平、提质量两件大事,在更高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南京多次成为“中国最具教育幸福感城市”。
教育发展,规划先行。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详规处处长苏玲介绍,南京在全国率先开展《南京市中小学校园用地控制规划》,整合全市教育资源,一是增加新区教育用地规模,为未来教育发展预留空间;二是提升了不同地区学校的均衡性;三是减小服务半径,提高各类基础教育学校的服务能力。
“南京以深化改革和教育治理双轮驱动,走出一条教育现代化治理特色之路。从《南京市教育督导条例》《南京市中小学幼儿园用地保护条例》等地方法规的出台,到《南京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的制定;从深化课后服务、均衡分班、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到‘双减’政策的全面落实……南京教育在先行先试中率先发展,在教育现代化建设上始终走在前、做示范,彰显了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朱卫国在点评中指出,南京教育整体水平和发展活力位居全国前列,已提前总体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确定的主要指标,具有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样本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