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报道 > 2020年专题 > 2020年职业教育活动周 > 媒体报道
【“职”敬梦想】自费支教12年,他到底为了啥?
发布日期:2020-11-10 17:02 来源:江苏职教风采 浏览次数: 580 字体:[ ]

有这样一位特殊的教师,自2007年起从江阴只身跋山涉水来到贫困的贵州,自费支教,他的名字叫邹志鹏。毕业十年后,他带着工作后的所有积蓄不远万里,义无反顾地当起了自费“支教哥”。他先是深入贵州山区,到当地最偏远的山区小学任教,为当地的教育付出努力。此后,又分别辗转于贵州六盘水六枝偏远的山村小学以及湖南、河南的偏远乡村小学义务支教,至今已历十二个春秋。

山路漫漫,十二年艰辛支教路

“人活着就应该做点有意义的事,不能只为自己而活,贪图回报。我这么做就是想对得起自己这么活过。”邹志鹏这样说。也曾像大多数人一样,邹志鹏在江阴本地找过一份稳定的工作。200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网上看到一篇关于贵州贫困落后缺乏师资难以保证教育的帖子,便坚定了上学时就有的支教想法。

“当然,当时想法非常简单,准备先支教一年然后再做打算。”随后便收拾行囊,带上所有的积蓄,只身踏上了自费支教的道路。“虽然在网上看到过对那边情况的介绍,但是真的到了那里,条件要比想象中要差好多。”邹志鹏直言。“很多农户的家都是木结构破落透风的房,除了凳子和床家里什么都没有。一件破衣服,哥哥姐姐穿完后给弟弟妹妹穿,可以穿上好几年。”“水土不服让我连续拉了二十几天的肚子,当时我打起了退堂鼓,实在是适应不了这里的环境,就在课堂上跟学生们道别。”山区淳朴天真的孩子哭着央求邹志鹏留下,怀着对孩子们的怜爱和巨大的责任感,邹志鹏下定决心留下来。

棋盘村小学简陋的教室

徒步完成近百位学生家访

支教的道路是孤独而又艰辛的,邹志鹏通过对学生的家访,来尽快融入当地社会。“学生家长都很欢迎我去他们家,他们可以了解到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我也可以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走的是坑坑洼洼的山路”,十多年来,他把自己的积蓄都花在支教和资助学生上了,前前后后大概有四万多元。

去学生家家访

在这贫困的大山深处,没有城市的热闹,更多的是寂然。在乌蒙大山深处,春去秋来,转眼他度过了第13个教师节。

“我虽然是没有一分钱收入,但站在简陋的三尺讲台,感到的是沉甸甸的责任:在大山深处坚守,守望着孩子们的未来。正如这里人常说的那样,大山有着刚强,也有着无奈。有时也为孩子们、为自己深深地叹息。山路弯弯,我依然在自费支教的路上艰难跋涉。但愿有更多的人能了解遥远的山那边有太多的沉重。”

支教10余年,邹志鹏依然不改初心。志鹏全身心投入教学,所教班级的成绩都能提高,同时也注重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带着学生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好事。在邹志鹏的言传身教下,不少学生改变了心态,改正了缺点,变得阳光向上、与人为善。也有一些人完成了学业,走出大山,改变了自身的命运。

课间带孩子们玩耍

邹志鹏总觉得自己还可以做得更好:“山区里人的观念落后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小孩子六七岁大,就要抡起锄头耕地,大多数人一辈子也走不出大山。没有亲自到过那里,就真的无法想象那里的情况。”

他希望凭借一己之燃烧,最终能点亮更多人的心房。

给孩子们上课

春去秋来,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今年因为疫情,他寒假回江阴后没能及时赶回山区。面对亲人、朋友的一次次挽留,虽然他也有很多不舍,但他依然愿意在义务支教的征程上跋涉。

“虽然不能改变世界,但至少在自己所教的学生中,能带给学生们一丝温暖、几许希望……”

他似乎又看见了乡村那一派烂漫的春光,还有他心底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