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报道 > 2020年专题 > 2020年职业教育活动周 > 媒体报道
【优“职”成果】什么?学生还没毕业就被企业“抢”走了!
发布日期:2020-11-10 17:10 来源:江苏职教风采 浏览次数: 399 字体:[ ]

“我们公司至少十分之一的员工是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

今年9月,2018届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乔鲁南在招聘会上如是说,毕业后他仅用三年时间就任职售后经理兼电气调试工程师。

“每年都有不少优秀校友企业回我校招贤纳士,很多学生还没毕业就被企业争抢,实习期没结束就提前签约。”

据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吴丽云介绍,为了助推学生高质量就业,学校还对招聘企业进行严格筛选。

特色办学“一条龙”服务学生,学生被企业争抢的奥秘何在?

“工作上手快,肯钻研,能吃苦!”江苏紫龙药业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郑逸道出原委。

该校特色办学是学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因素,“工厂化”的实训基地、校内校外的“教学工坊”、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双导师”育人机制、中德“胡格模式”教学实验班、职业技能大赛全民选拔机制等,使得“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的特色办学模式开花结果。

2018届毕业生陈伟和江海天是学校特色办学的受益者。在校期间他们在学校智能控制学院“教学工坊”——工程师训练营里浸润学习,多次参加国家级、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无数。

“通过工程师训练营,我们才真正发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人潜能。”陈伟和江海天目前已留校任教,作为专业老师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在2019年“太仓杯”中德高端制造工匠技能挑战赛工业机器人赛项中获得亚军。

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同频共振”

在智能制造、轨道交通等新兴行业中,随处可见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的身影,这是该校多年深耕人才培养、专业紧扣区域经济发展的生动注脚。

专业、课程与时俱进,从地方产业需求实时“量身定制”,使高职教育之“鱼”活跃在地方经济这汪“水”中。

学校不断完善校企合作,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政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建研发机构、合作培养师资、员工培训认证、创新创业、合作科研等。政校企“牵手”让毕业生能力出彩、满意就业,受到社会、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疫情之下,该校与区域企业同进退,依托区域产教融合联盟、产业学院、深度合作企业,“云”指导、“云”招聘、“云”面试……十八般招式各显神通。目前,已为12000名学生提供线上就业服务,为350余家用人单位提供线上招聘服务。

特色学校文化熏陶激发“传帮带”效应

2006年以来,学校构建以全国劳模、大国工匠、优秀毕业生邓建军“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逐步形成“工匠精神培育”与“感恩知责教育”“双轮联动”的学校文化育人模式。
       

特色学校文化的正向熏陶激发“传帮带”效应,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一届又一届毕业生身上流动传递,数以万计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以“常州工业学院优秀校友”的身份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

江苏恒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常州铸造分公司制造总监马艳东是该校优秀毕业生。“恒立成型事业部至少70%的主管是我校毕业生,大多是马艳东一手带出来的。”正在企业指导学生实训的校内专任教师缪小吉说道。

“理论知识学习和特色文化熏陶培养了我们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实践实训锻炼我们的工匠精神,顶岗实习让我们了解企业文化,使我们与企业发展紧密相连。”

乔鲁南回忆在校期间的学生生活都与未来就业息息相关,他所在工作单位的董事长、副总经理均为该校优秀毕业生。在榜样的带领下,年轻的后生们也愈加优秀。

“只有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紧扣地方产业办专业,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借力特色学校文化强壮‘筋骨’,学校才能立足地方高质量发展,毕业生才有广阔的就业和发展前途。”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长杨劲松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