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将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和江苏省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秉承服务于新时代国家治水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深化产教融合,大力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打造多方共赢的育人共同体。
一、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政校企协同培养研究生新模式
学校紧密围绕行业特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深化产教融合,基于三螺旋理论,创建了以“知识链—能力链—素质链”为内部三螺旋,以“政府—企业—大学”为外部三螺旋的双三螺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型,基于“重基础、强实践、拓素质”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了“知识传授+应用研究+价值塑造”全过程育人、“校内培养+基地实践+社会活动”全方位育人、“校内导师+基地导师+管理人员”全员育人的“三维一体”专业学位研究生政校企协同培养新模式,着力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全球视野、河海特质”的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二、多措并举齐发力,形成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研究生培养长效机制
以社会需求为牵引,构建“全程参与”的培养体系。发挥行业特色优势,联合企业共建360余家研究生培养基地,聘请2100多位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担任基地导师。成立联合培养基地管理委员会和基地管理办公室,统筹推进基地建设和管理工作。明确学校和基地职责,学生在学校主要完成课程学习,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科技与人文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一体化设计,构建多层次、模块化课程体系。在基地主要完成实践环节培养,依托基地专门的技术岗位、明确的生产实践项目,开展为期一年“真刀真枪”的顶岗实践,学位论文选题与岗位实践密切结合。
以双向投入为驱动,健全“校企共担”的保障体制。完善制度体系,出台《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管理办法》等15项系列规章制度,深化校企协同管理。优化考核评价,定期从组织架构、制度建设、基地导师、学生管理、条件保障及实践成效等方面对基地开展考核,实现基地动态调整。坚持研究生在基地实践期间学生和员工的双重身份,双方管理部门、业务实体、管理人员和导师对研究生进行协同指导。针对研究生实践、学习、生活、安全等内容,建立双向条件保障机制;在双导师协同指导下,结合实践过程中的实际项目,撰写学位论文;开发交互式研究生基地管理系统,有效解决基地数量多、地域分布广、师生双向交流等难题;为研究生购买保险,给予基地导师和基地管理人员工作津贴;基地单位提供条件保障和实践津贴。
以多方共赢为目标,搭建“长效运行”的育人共同体。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双导师”制度,专业学位研究生进入基地单位进行为期一年的“顶岗实践”,提升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在师资队伍方面,企业聘任校内导师担任专家顾问,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基地导师结合工作实践,不断提高研究生指导水平。在科学研究方面,校企共建实验室、研究院,联合开展项目研究和科技攻关,推进校企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育人成效显著,推广示范效应凸显
十余年来,河海大学通过此模式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万余人,就业率100%,超过80%赴国内重点大型企业就业。获评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1个、国家级示范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1个、省优秀研究生工作站示范基地1个,省优秀研究生工作站11个、全国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6名,全国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13名。
制定的《水利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成为国家标准。培养模式在国内多所高校推广应用,20余次受邀在全国及江苏省研究生教育研讨会上做经验介绍,出版论著2部,发表相关论文42篇,其中CSSCI源刊2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