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报道 > 2019年专题 > 全省教育大会 > 改革成就 > 探索改革历程
盐城:扩资源补短板 促改革惠民生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高质量教育
发布日期:2019-05-16 17:23 来源:盐城市教育局 浏览次数: 564 字体:[ ]

盐城是人口大市,也是教育大市。截止至2018年,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1307所,其中幼儿园657所(成型园625所)、小学336所、初中226所、普高50所、中高职学校25所、特殊教育学校10所、普通高校6所,在校生108.4万人,教职工9.15万人。

近年来,盐城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教育工作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积极履行政府发展教育职责,持续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切实保障教育公平均衡,着力推动教育惠民利民,加快建设教育强市,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坚持教育优先,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市把发展高质量教育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工程,加强组织领导,科学统筹规划,强化督查推动,努力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快速发展。

全面履行职责,优先发展教育。按照中央和省部署要求,我市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作为政府履职的重中之重,全面履行教育布局规划、财政资金投入、资源要素保障、师资队伍建设、教育督政督学等各方面职责。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促进优质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关乎教育发展全局的专门文件。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每年专题研究教育工作3—5次,研究解决全市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关切的突出问题。

坚持统筹谋划,注重系统设计。我市坚持系统思维,切实把教育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谋划,协调整合各方力量,统筹各类资源要素,推进全市教育事业平衡、充分、高质量发展。在全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中,把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作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重要内容,在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总体布局中重点研究。在制定发展战略、明确重点任务、统筹资源配置、谋划重大项目等方面,优先考虑教育发展需要,确定“十三五”教育民生任务13 项、综合改革任务 4 项。市委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将教育改革列为重要任务,明确由市长牵头负责谋划并专题研究。市委、市政府制定《人民生活高质量三年行动计划》,把“教育惠民工程”列为七大工程之首。

加强督查指导,确保政策落地。我市重视发挥教育督导的杠杆作用,以此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各项任务落地生根、落实到位。市、县两级教育督导机构每年对全市三分之一以上的中小学开展综合督导、专项督导200余次。各地积极实施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926名责任督学对全市所有幼儿园、中小学、中职学校和特教学校督学到岗、督导到校。2018年,东台、建湖、射阳、阜宁、大丰、盐都、亭湖等7个县(市、区)通过“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市、区)”评估,创建数量居全国各设区市之首。

坚持需求导向,强化教育资源保障

教育一头系着国运,一头连着民生。我市紧紧围绕教育民生需求,始终把强投入、扩资源、补短板作为提升教育发展质效、增强教育服务民生能力的关键举措,务实推动教育事业协调健康发展。

依法保障教育经费足额投入。2018年全市教育总投入达184亿元,同口径增长19%。各类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全部达到省定标准。义务教育经费全额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实行预算单列,公办义务教育人员经费、公用经费、项目经费全部由财政保障到位。

持续扩大教育资源增量供给。我市在大力推动民生各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始终把教育作为民生建设的“重头戏”。2018年以来,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82所,其中主城区35所,教育资源供给实现了从“缺”到“有”再到“好”的里程碑式变化。各地优先安排教育用地指标,重点解决好学校建设用地问题,策应“高铁时代”重大机遇,着眼提升盐城城市品位和核心竞争力。近两年,引进南师大、北师大、华师大、西安交大等知名高校和教育机构来盐合作办学,各类优质合作办学项目达50个,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更多元、更丰富、更优质的教育公共服务。

扎实推动办学标准化建设。按照省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要求,全市创建省优质园41所,市优质园25所,36所省优质园通过省教育厅复审。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近几年来,全市累计投入34.01亿元实施城乡学校“改薄”项目。针对城镇学校大校额、大班额问题,通过“扩大学位增量、用好学校存量、合理分流生源”等有效途径,全市小学、初中起始年级已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建成盐城教育“云平台”,推动全市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坚持质量为本,构建现代化育人体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牢固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思想,大力发展“适合的教育”,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和育人水平。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市教育系统和广大学校将德育工作摆在首要位置,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挖掘盐城独有的海盐文化、湿地文化、铁军文化、“好人”文化等各类德育资源,创新育人方式,开展系列活动,加快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

提升教育内涵发展水平。我市广大学校积极践行“适合的教育”理念,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探究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全市扎实推进“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改革,改进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构建高效课堂。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积极探索内涵发展之路,创新育人理念,深化教学科研,践行精致管理,激发师生活力,全市拥有省级幼儿园游戏化课程、小学特色文化项目、初高中特色课程基地、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等91个,全市先后创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94所、篮球特色学校10所,校园足球、科技发明等在全省、全国多项赛事中屡获佳绩。职业教育引进德国“双元制”育人模式,成立汽车、纺织等产业职教联盟12个,位居全省前列。

强化学校办学行为规范。全市各级各类学校认真执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以盐城地方乡土教材为代表的校本课程体系基本健全,实施率达到100%。科学制定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招生工作实施办法,严格招生过程管理,规范招生秩序。义务教育学校全面落实免试就近入学要求,所有学校实行均衡分班,公办小学和公办初中免费就近入学率均达100%。认真落实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学校管理切实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的意见》,出台《盐城市中小学作业布置与批改指导意见》,提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具体措施,加强对学生作业量与质的监测评估。

坚持人才强教,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我市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育发展水平的根本之策,努力打造师德高尚、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

加强师德建设。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组织开展师德师风建设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树立学习典型,弘扬教坛正气,大力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涵养。广大教师立德树人、爱岗敬业,涌现出“最美江苏教育人”邵海霞、用生命坚守讲台的好老师寥丽君和3000多名“彩云妈妈”等一大批师德标兵。

优化师资配置。近年来,盐城城市化进程持续加快,农村生源大量向城镇区域流动,造成师资配置出现结构性矛盾。我市积极探索“市级统筹、动态调整”的教师编制管理新办法,统筹县区教师编制800名到主城区使用,有效缓解部分学校缺编缺人问题。积极推进“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加大集团、城乡、校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力度,让教师资源动起来、活起来。

提升师资素养。我市坚持把校长教师继续教育制度纳入全市人才建设体系,与国家、省人社部门及国内外高校加强合作,完善校长教师培养培训体系,通过实施“双提工程”(提升学历、提升能力),定期开展校长教师全员培训,每年轮训校长教师3.5万人以上。

坚持全面从严,营造更清朗教育生态

我市坚持把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师德建设作为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的重要内容,努力营造风清气正教育生态,真正让教育事业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我市坚持把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工作和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在教育系统扎实开展建章立制、廉洁从教、走访督查、问责通报、廉政风险排查、学校后勤审计、夯实基层基础等“七个专项行动”,建立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全市教育系统扎实开展“万师进万家”暑期家访活动,8万余名老师深入走访近百万学生的家庭,敲开了群众的家门,打开了家长及学生的“心门”,架起了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连心桥。新华日报配发新华时论作了专题报道。各地中小学通过“空中课堂”“释疑超市”等多种形式开展暑期义务辅导活动,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和赞誉。

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助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紧扣“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失学”的目标,多措并举推进教育扶贫,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对5.11万名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0.21万名城市低保家庭学生、7.44万名城乡留守儿童、0.32万名孤残儿童等对象分类建立台账资料,围绕困难学生在生活、学业、出行、安全等方面的“六难六盼”,合理规划布局城乡教育资源,优化师资力量配置,全面落实学业资助政策,丰富拓展学生课余生活,做好社会帮扶关爱,绝不让一个困境学生在成长路上掉队。

全力加强校园安防体系建设。市政府专门出台《加强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实施意见》,针对影响学校安全的突出问题、难点问题,进一步健全校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积极开展校园安全隐患排查整改专项行动,从源头上有效预防和减少各类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

主动回应群众热点关切。我市坚持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作为衡量教育工作的标准,积极回应和解决群众关注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针对校外培训机构违规办学导致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现象,建立全市治理校外社会培训机构市级联席会议制度,制订全市校外教育社会培训机构整治方案,依法依规对全市校外社会培训机构开展专项治理。针对家长普遍关注的中小学生下午放学后的管护难题,我市开展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在课后服务时间内,学校给孩子安排作业答疑及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