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教育简报
索 引 号: 014000773/2024-00017 文   号:
发布机构: 江苏省教育厅 生成日期: 2024-06-21
信息标题: 江苏教育工作简报2024年第12期
主题分类: 教育简报
内容概述:
江苏教育工作简报2024年第12期
发布日期:2024-06-21 18:22 来源:办公室 浏览次数: 626 字体:[ ]

第12期

江苏省教育厅办公室                     2024年6月20日

常熟理工学院坚持“三跨、三联、三转”

着力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度

近年来,常熟理工学院始终坚持服务发展导向,积极发挥学科、人才和创新优势,通过“三跨、三联、三转”,系统构建支撑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服务体系,持续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力量。

一、推进交叉融合,构建“三跨”科技创新体系

一是跨专业组建科研团队。改变传统科技工作“单兵作战”模式,依托学校科技资源和知识图谱,培育组建“智能制造+”“新材料+”“大数据+”“农业现代化+”等70余个跨专业科研团队,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知识技能互补,切实提高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承接交叉研究项目的能力。二是跨学院打造创新平台。以重大任务为牵引,打破学院壁垒,整合组建机电装备智能制造及可靠性工程、车用氢燃料电池集成与应用技术等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开展共性关键技术协同攻关,解决深海海底光缆超高耐静水压、高刚性高精度减速器薄壁轴承等行业技术难题257项,荣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0余项。三是跨学科适配产业集群。围绕苏州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四大产业创新集群及16个重点细分领域,有针对性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持续深化学科交叉融合。重点培育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等10个学科,其中:工程学、材料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以高水平学科有力支撑区域产业创新集群发展。

二、聚焦产业发展,建立“三联”产教融合机制

一是建立多方联动机制。与常熟市科技镇长团签署共建协议,建立联合调研、信息共享、团队共建、协同攻关的“校团合作”机制,通过结对服务扎实开展产业调研和供需对接。以推进与常熟市“名城名校”校地融合发展为契机,建立包含科技、工业和信息化、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在内的“校地服务专班”,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动“一院一板块”对接,重点聚焦声学、新能源汽车、服装与电商等领域深化校地行企协作,促进地方产业发展。二是搭建信息联通平台。研究开发“科技资源知识图谱平台”,按照教师专业领域、技术特长、科研成果、合作意向等进行分类,创建包含近500名人才、超过4000条信息的知识图谱,积极与地方大数据平台对接,实现人才、技术、成果和需求的精准匹配,累计推动300余项科技服务项目落地转化。三是共建创新联合载体。与地方政府共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与行业组织共建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与龙头企业共建声功能材料及器件、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氢能及燃料电池、智慧座舱等创新联合体,汇聚多方力量与优质资源,加快促进政产学研深度融合。

三、盯紧企业需求,打造“三转”精准服务模式

一是坚持“转方向”,精准推进科研攻关。针对教师科研与企业需求对接不够紧密的问题,向产业一线派驻科技副总、企业博士后、工程研修青年教师等近200名,深入一线实地了解企业技术瓶颈和创新需求,以解决企业实际技术问题为导向,有的放矢调整优化研究方向。二是坚持“转身份”,精准服务企业发展。引导不同类型教师根据各自学术研究方向和企业发展需求,积极主动转变身份,精准助力企业发展。支持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研修实践,不断提高工程研究能力;支持企业博士后围绕企业实际问题开展科技研发,帮助企业攻克现实发展难题;支持科技副总组建联合科研团队,集中力量解决共性关键技术难题,为行业发展提供科研支撑。三是坚持“转模式”,精准深化校企合作。转变传统单一技术开发的合作形式,建立集技术服务、平台共建、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于一体的多元合作模式,先后在相城、吴江、海安等地建立7个技术转移分中心,共建“先进增材制造技术研究中心”“功能材料协同创新研究院”“微纳结构与能源器件联合实验室”等一大批技术攻关平台,为企业技术革新、转型升级提供创新动力。近五年,学校签订各类企业委托科技服务项目近3000项,服务规模以上企业1200余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