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纸、蛋雕、植物敲拓染、堆花糕团、3D打印......4月28日,2024年常州市劳动教育月启动仪式上,涵盖小学、初中、高中和高职的25所学校花式呈现该市劳动教育“一校一品”的特色传统技艺,涵盖非遗传承、国潮国风等10个篇章,赢得参会人员现场点赞。
常州市副市长潘冬铃表示,立足区域劳动教育发展实际和学生成长规律,积极构建适切性“常享劳动”育人体系,打造高质量“常有优学”城市名片,加快形成拿得出、看得见、可复制的成果、成效,努力探索创新办法、提供可行方法、打造典型做法,向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常州答卷”。
深化顶层设计
加快“全”的步伐
在劳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如何在常州落地生根,是常州教育人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作为全国首批中小学劳动教育试验区、劳动课程标准研究项目试验区,常州始终坚持学生中心观,始终坚持学生是劳动教育的实践主体,始终注重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魅力,提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劳动经历”的教育理念,引领构建全市域一体化“常享劳动”育人体系。
根据2023年10月1日正式施行的《常州市劳动教育促进条例》规定,每年五月为常州市劳动教育月。今年常州“劳动教育月”,聚焦“相信劳动的力量”主题,将开展“学校劳动教育月优秀活动方案”推选、“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认定、“劳动实践优秀学生”评选、“中小学劳动教师素养提升”评比、劳动润心志愿服务行动等9大活动。
常州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让每一个在常州的孩子“常有劳动习惯、常练劳动本领、常怀劳动自觉、常享劳动快乐、常尚劳动光荣”,具有常态化、地域化、特色化、全程化的劳动教育范式。
如何让劳动教育既高屋建瓴,又能贴地而行?常州的路径探索是五个方向:政策引路——依托政府力量出台指导性意见、规范性文件、保障性政策,强化劳动教育顶层设计,形成全市推进劳动教育的“施工图”;课程引领——统筹利用本地资源优势,探索构建“学校+基地+家庭”一体化、互动式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形成全市推进劳动教育的“藏宝图”;实践引导——根植学校日常性、常态化劳动,建立分类型分学段劳动教育清单,推行主动式、沉浸式、融合式劳动实践体验,形成全市推进劳动教育的“实景图”;评价引航——探索指向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基于培育劳动关键素养,融合数字技术的全维度劳动教育激励体系,形成全市推进劳动教育的“导航图”;综合引力——构建行政推动、教研牵动、学校行动、基地互动、家庭主动的“五力联动”推进模式,形成全社会聚力推进劳动教育的“奋进图”。
深化课程赋能
做实“新”的文章
东坡小学于劳动中渗透非遗文化,乱针绣,师生共绣以劳育美;麦秆画,劳育、环保两不误;木版年画,精雅雕琢劳动生活之美。湖塘镇自古以来便是纺织重镇,武进区实验小学因地制宜,巧用社区资源,携手家长力量,带领学生开展“布”同凡响课程。通过扎染、画、剪、缝、折、熨烫等工艺,了解传统服饰文化的底蕴与脉络,了解服饰的形式美和意境美。
让劳动教育真正落地开花,常州在锚定“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劳动经历”作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圆心”的基础上,坚持“融合育人”,聚合“学校+基地+家庭”多方力量,延伸课程体系“半径”。
盘活资源,拓展区域劳动教育基地“朋友圈”,在高质量实施国家劳动课程的基础上,85%以上学校开辟劳动课程实践场地,设立劳动志愿岗、体验岗,形成“一校一品”劳动教育特色。全市统筹467个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形成全市“一体四翼”劳动实践基地布局。“一体”即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四翼”即“生态农业体验类”“工业制造实践类”“地方文化传承类”“未来职业探索类”四种劳动实践基地类型。“学校+基地”共建模式,156所领衔校牵手150个劳动基地共同研发课程,研编基地实践课程方案、学校组织实施指导手册、学生实践体验指导手册等。目前,全市已形成100个劳动精品课程群,其中太湖湾教育大营地被授予“江苏省中小学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研究中心”称号。
以丰富有效的家庭生活课程,打通劳动教育的“最后一公里”。研发并实施全市中小学“家庭劳动清单”,确定14类100多项家庭劳动项目,制定《家庭劳动教育行动指南》,规定家务劳动时长、达成目标、考核标准,根据学段特点为家庭生活课程的实施提供建议和操作指南。
深化统筹协作
搭好“融”的桥梁
一个小绿豆,享APP运用可视化、大数据手段留痕劳动教育过程,使用范围覆盖全市中小学生30万人以上,占比达53%。一本《新时代社会实践成长护照》,创新全流程线下评价载体,迄今已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发放10万多册。常州完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坚持素养导向的劳动评价观,变革劳动教育评价方式,拓宽“学生+教师+家长+社区”等多元评价主体,为全市实施高质量劳动教育“把方向”“引航向”。
“扫一屋”与“扫天下”并举,在日常劳动的基础上,常州积极探索劳动教育的方式变革,推进主动式、沉浸式、融合式教学。在佳农生态园开展农业生产劳动学习,在中车机车产业园开展工业生产劳动学习,在常州博物馆开展服务性劳动学习,在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展技术体验学习,在非遗文化馆开展传统工艺制作学习……将知识与实践、动手与动脑、探究与分享相结合,引领学生在沉浸式学习中建构劳动知识、练就劳动技能、培育劳动精神。
融合创新,全维度深化劳动教育内涵。与家庭教育融合,树立崇尚劳动的家风;与红色教育融合,开发“德”“才”系列劳动课程;与食育改革融合,打造食育“五个一”行动;与职业体验融合,设计分学段职业体验课程。
在常州,93.39%的家长认为“孩子非常有必要参加劳动”,99.03%的家长愿意和孩子一起劳动,98.13%的家长会监督孩子完成家庭劳动作业,93.42%的家长愿意到学校或社区担任劳动教育志愿者。所有这些,都是常州教育人不懈追求的成果,也是接续奋斗的动力。
近年来,常州先后成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全国唯一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实验区,劳动教育成果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常州太湖湾教育大营地获评国家级校外研学实践活动基地,劳动教育的特色做法、典型经验多次在全国大会专题分享。 唐颖
来源:《新华日报》 2024年4月30日 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