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教育部与江苏省正式启动共建,整体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这是全国首个以城市群为单元的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旨在探索城市群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制度创新、模式创新和理论创新,打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苏南模式”。半年多来,围绕此项重大行动,苏州、无锡、常州三市有哪些先行探索,记者为此进行了走访。
在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物联网综合实训中心,计算机网络专业四年级学生许建华正在用自己开发的软件调试智能家居,他曾带领团队荣获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智能家居安装与维护团体赛一等奖。
打造职业教育“苏南模式”,人才的培养与输送是关键一环。“一是把好‘入口关’,提高招生质量;二是把好‘中间关’,提高培养水平;三是把好‘出口关’,提高就业能力。”常州市教育局局长杭永宝说,目前,常州每年培养技能人才10万名以上,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已达1212人,连续多年居江苏省第一,形成了职业教育高水平发展的“常州现象”。与此同时,常州在全国首创“城市职教中心”“高等职业教育集约化发展”“职业教育特色小镇”3类发展模式,成为国家首批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综合实验区。
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活跃,实体经济发达,如何让职业院校更好地服务于地方产业创新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苏州在全省率先出台了《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深化“双元制”“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苏州市教育局副局长项春雷介绍,该市下一阶段将全面提升职业学校办学层次,支持职业院校与产业结盟、与企业结对、与开发区共建。
“我们的生源100%来自长三角地区,毕业生100%在长三角地区就业。”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党办主任梁勤勤说,学校牵头成立了苏州汽车、轨道交通职教集团,直接服务沪苏同城交通一体化发展战略。
苏锡常地区制造业基础雄厚,无锡智能制造产业较为发达。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紧扣这一先天优势,目前已主持和深度参与了10项以上智能制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累计向长三角地区装备制造类企业输送毕业生14000余人。同时,该校与华为、一汽、施耐德、西门子等国内外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聚焦智能制造领域关键技术,每年为近200家企业提供智能化升级与服务化转型解决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在苏锡常都市圈,已全面推行“1+X”证书制度并同步实质性推进“学分银行”建设,形成可复制的“学分银行”应用模式。无锡市教育局局长范良介绍,该市有24所学校入选全国“1+X”证书制度试点单位,无锡入选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城市。接下来,无锡将积极推动成立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党建联盟、无锡职教园党建联盟、“非遗文化传承职教联盟”、职业学校思政教育联盟等,整体助推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