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网讯 "十三五"期间,常州市高举教育现代化旗帜,瞄准"公平、优质"两大目标,主攻"推进均衡、提升质量、增强活力"三大任务,教育事业呈现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
学位资源供给"大手笔"
清潭中学是常州一所老牌初中校,南北两个校区均地处寸土寸金的老城区。
由于班额限制、硬件设施老化等原因,学校发展停滞不前。为改变这一现状,常州市将"清潭中学原址改扩建"列为重点项目。2019年9月,崭新的清潭中学南校区正式投入使用。众多软、硬件的配置升级,让智慧校园、智能课堂触手可及。
“一方面我可以在触控的白板上做板书,另一方面我可以展示地图,让学生对照地图找到相关的地理位置,增强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时空观念。”在南校区历史专用教室,历史老师吴心越在讲到《宋代经济的发展》这一章节时,让班里多名同学走上讲台,分别扮演米商、茶商、船商、棉花商、瓷器商等,身临其境地感受宋代经济。
常州市清潭中学七年级学生张恒说:“我感觉学习效果非常地好,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当时那种商市的氛围,还有当时交易的兴荣。”
图书馆、体育馆、实验室、多功能教室,增加的不仅是设施与场地,更有浓浓的书香氛围。
常州市清潭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蔡军介绍:“新增生源数量在逐年递增。2020年,我们有16个毕业班,初一则招了24个班。多出来的这8个班,也就是学区生源纷纷在回流,选择了家门口的这样一所学校。”
清潭中学原址改扩建,是"十三五"期间常州教育资源建设的一个缩影。五年来,该市新建、改扩建投用学校198所,总投资160.37亿元,总建筑面积317.2万平方米,增加学位11.91万个。2020年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177.92亿元,比"十二五"末增长67.56%。
职教改革发展"大融合"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院校,学校与汽车产业链中的主机厂和经销商集团组建利益共同体,形成了校企共同开发、共同培养、共同管理、共同评价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占地18000平米的汽车教学工厂里,胡瑞海老师手把手地演示“雨刮器和洗涤器的检查”,他十分强调细节,对学生的要求也非常严格。
胡瑞海介绍:“在学校里面,我们主要讲的是规范性:每一个档位操作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包括它工作的机理。让学生去学到一些很细小的东西,这样才容易去发现故障点。但是在4S店或者在一些汽修厂,他们不会注重这些。他们只会说,客户发现了什么样的故障。”
在胡瑞海的班里,有不少学生当年的中考成绩达到了普通高中投档线,却主动选择了职业学校。高二年级的刘秀周同学,更是在中考前就主动报名职业学校自主招生计划,最终被刘国钧高职校成功录取。
刘秀周介绍:“我在初三下学期,一模考了520分,这个分数上不了重点高中,只能被普通高中录取。刚好我对汽车比较感兴趣,就选择了刘国钧高职校的汽车专业。我想在学校里好好地钻研技术,毕业后我想去上海的宝马,我也比较有信心,只要我技术越来越高,薪资待遇也会越来越高。”
与此同时,学校紧贴常州乃至长三角产业发展需求,每年调整、转设一些市场急需专业。2017年,学校开设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让学生上课如上岗,进入实训室,就像进入工厂车间。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教研室主任刘天宋介绍:“常州目前有许多家高科技的机器人产业,主要集中在机器人的设计、机器人的本体生产、机器人的应用等方面。我们学校作为职业学校的领头者,也是积极地响应,这个专业正好能够满足工厂的需求。”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林春介绍:“我们瞄准了常州‘十四五’期间要打造工业制造名城这样的一个宏伟目标,我们已经初步地规划在我们学校里面要升级改造4个专业,把我们的学校真正地成为职业学校的领跑者。”
"十三五"期间,常州市积极推进职业院校向城市新区和产业园区集聚,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建起了4座"职教综合体"。有3所高职院入选国家"双高计划"、5所中职校入选省"领航计划",数量居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常州每年培养技能人才10万人以上,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达1212人,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形成了职业教育高水平发展的"常州现象"。
"十三五"期间,常州坚持把增进公平作为重要价值取向,形成了学前教育优质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教育优质多样的发展态势。全市现有省市级优质幼儿园317所,占86.38%;优质义务教育学校318所,占92.28%;三星级以上优质高中30所,占85.71%。
常州市教育局局长杭永宝介绍,常州到2020年为止,基础教育阶段基本上实现了集团化办学的全覆盖:“我们这个集团化办学主要的创新之处体现在‘四个突破’,即集团化办学顶层设计的突破、机制改革的突破、课题研究的突破、路径和方式上的突破。”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姜坚 史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