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前,先让我们读几段美文:
在老家,一年到头,这样的雨是不多见的,但这样的雨下完,天总是会放晴的,也必定会有彩虹。
在老家,这样的雨下完,如果有风,风会带着云跑,我们也会去追云,就像追梦。
云的影子像一层薄纱轻抚着大地,从这个山头到那个山头,褪去了山的墨绿与沧桑,洒下了新绿与生机。
他们(孩子)这个年纪应该有更多的时间去接触和感受大自然,而不是整天待在家或课堂上。
大自然可以带给我们快乐,使我们学会欣赏、聆听,学会感受真善美……
你相信,这些优美的文字是出自一位身材健硕的西北大汉笔下吗?
今天,我们要说的他,是一个文艺范儿十足的理工男,既能唱“大江东去”,亦能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他是一位充满情怀、以职业教育为终身事业而不断逐梦的职教人,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教师王峥业。
2004年,毕业于兰州医学院药学专业的王峥业离开自己的家乡,来到了千里之外的徐州,成为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的一名教师,从此走上了职教之路。那一刻,一颗匠心的种子,就播撒进了他的心间。深耕职教16年,由最初的“职教小白”成长为“江苏省职教领军人才”、“徐州市职教名师”。职教道路上每一个坚实的脚印,都记录和见证着一位职教人的成长历程。
用自己的“匠心”,培育学生的“匠心”
“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要想完成人才培养的重任,作为教师,自己就要有足够的职业素养,要成为专业的行家里手。这也是王峥业一贯的坚持。进校时是这样,当系主任是这样,做教务处长,依然是这样。王峥业指导过的很多学生,都对他赞许有加,夸奖的焦点都集中在他的“匠心”上。他常说自己是一个“教书匠”,他正用自己坚守的“匠心”感染着他教的每一位学生,从孩子们进校之初,就引领着他们,在“匠心”孕育之路上,追寻属于自己的梦想。
专业课教师不是师范出身,往往学术上水平高,教学上有短板。为不断提升自己,王峥业大量翻阅教学教法理论书籍,查阅权威教育类杂志文章,研读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请教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并把吸收的营养补给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他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业务比赛,多次斩获省市级大奖。教学能力的快速提升,让他俨然成为了学校的教学骨干,获得了师生的广泛认可。
实践技能是专业教师必备能力,把必备能力练强,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在这一点上,王峥业做得足够扎实。他不但自己在技能大赛中成绩突出,夺得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教师组一等奖,还指导学生摘得省市技能大赛大奖,本人多次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每次比赛的准备,都是一次漫长的磨炼。对于一些原本缺乏自信,甚至技能水平一般的学生来说,王老师的悉心教导和手把手训练,让大家真正体会到坚持的力量和坚强的意志可以创造“人生的奇迹”。
职校里的科研担当
职业学校的教师哪会做什么科研啊?!这种认识长期存在于教育界认知中。新时代职教人的使命之一,就是要努力改变这种误解。在学术科研和教学科研领域内,王峥业做出了不少尝试和努力。现在,写论文、做课题、搞研究是他的家常便饭。多篇自然科学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教科研论文在省市评比中多次获奖,主持或参与国家、省市课题研究4项,参编人卫社教材1部,获得省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被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评为“教科研先进个人”。
用一份情怀,做好职业教育
如果你不够有情怀,是无法静下心来做职教事业的。最初,王峥业只想到把工作做好,而现在的他是要把这份事业做好。或许是出生于黄土地的宽厚和朴实,造就了沉稳安静的性格,有了这一路走来对职教的情怀与担当。从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到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省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再到省中职校“领航计划建设”单位;从专业发展到实训基地建设,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到课程标准制定,从教学规范管理到自身在教学一线的身体力行。他谨记立德树人,关爱学生,所带班级被命名为省市先进集体、文明班级。16年职教岁月里,担任了14年的班主任,5年的学管干事、团总支书记,6年的系主任和4年的教务处长。
他关心青年教师,传授育人经验,一批专业上有建树、教学上有活力、体现工匠精神的青年教师不断成才。他注重打造优秀教学团队,研究构建了“陀螺式”职业院校优秀专业教学团队结构模型,开发了《职业院校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方案》,形成了职业院校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典型案例。
他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已经成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医药协作委员会和徐州市职成教研室的讲座专家,解读标准、大纲与人才培养方案,分享专业建设的路径与经验,还作为项目组副组长,参与制定了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药物制剂技术专业教学标准》。
因工作表现突出,王峥业多次被评为市级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育工作者。王峥业始终希望用一颗匠心、一身情怀,成就职业教育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