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报道 > 2020年专题 > 全省研究生教育会议 > 发言交流
苏州大学:聚焦立德树人 聚力改革创新
着力打造新时代一流研究生导师队伍
发布日期:2020-10-16 11:58 来源:研究生教育处 浏览次数: 字体:[ ]

苏州大学的前身东吴大学是我国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大学之一,于1917年授予了全国首张硕士学位证书。恢复研究生教育四十多年来,苏大始终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使命,把研究生教育水平作为衡量办学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尺,把导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特别是2017年以来,我们以入选全国首批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学校为契机,持续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育人水平,为江苏和国家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一、坚持思想引领,以初心擦亮育人底色

学校始终把导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作为第一标准,激励广大导师以德施教、以德树人。第一,制度激励。大力推广德政导师制度,聘请政治素质高的优秀科学家和管理工作者担任研究生德政导师,促进导师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实现全过程价值引领。第二,考核激励。设立高尚师德奖教金,奖励以身立教表现优异的导师,涌现出2位全国优秀教师和感动江苏教育人物。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将师德师风要求贯穿于选聘、晋升等各环节,实行一票否决。第三,榜样激励。挖掘身边人和事树立导师典型。老一辈科学家中,九十高龄的潘君骅院士每天步行上班指导学生,他对教育、科研的赤诚影响着身边每一位后学。年轻教师中,艺术学院范炜焱老师带领22位学生走进重庆、贵州大山深处,基于43项非遗项目设计产品500余件,既帮助山区人民就地脱贫,又培育了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乡土情怀。面对新冠疫情,我校204名医护人员奔赴湖北,其中有许多是师生组团出征,上演了亦师亦友、共克新冠的感人故事,病房成为立德树人最好课堂。

二、坚持改革驱动,以潜心激发育人本色

导师不是荣誉,是岗位,是责任。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改革,激发导师队伍活力。一是完善导师动态调整机制。2018年打破导师身份终身制,破除资历头衔年龄的限制,全面实行上岗申请制;落实成本共担机制,招生名额向科研活跃度高、学术贡献度大、师生关系和谐度强的导师倾斜。2019年有183名博导未能上岗,477名上岗博导中15%是首次上岗。二是强化导师常态化培训机制。2010年建立全国首家导师学院,根据导师学科岗位特点,制定个性化套餐式课程体系。2018年实行岗前必训,将一次性培训转为持续性导师发展。三年来共培训本校导师1830人次,并承担了全国17个省市60多所高校的培训任务,2016年获国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一等奖。三是探索导师组联合培养机制。发挥学校高端人才77%来自海外的优势,鼓励导师与海外同行组建导师组开展联合培养,共有17个国(境)外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去年派出130名博士生至海外导师课题组学习。同时,鼓励导师与知名企业工程师组建导师组开展产教融合培养,已建28个校企协同中心、115家实践基地、413家研究生工作站,近百位产业教授参与研究生培养。

三、坚持科教融合,以匠心提升育人成色

一流的导师队伍才能培养一流的研究生。学校现有包含1位诺奖获得者、14位院士在内的国家级人才230余位,省级人才700余位。我们想方设法把优质师资、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一大批学生已成长为科研创新主力军。近三年,学校新增国家级项目1700余项,几乎都有研究生作为主要参与者;2019年刘庄教授和他的5位学生共同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硕士研究生马玮良作为第一作者在《Nature》上发表论文,成果入选“2018年度中国光学十大进展”;更多学生还参与到天问一号、神州飞船、全磁悬浮人工心脏等国家重大项目中。我们将大力鼓励导师带领学生,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开展学术研究。

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好娄勤俭书记、吴政隆省长批示精神和马欣副省长讲话精神,以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助力“双一流”建设,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