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报道 > 2020年专题 > 高校优势学科服务江苏高质量发展 > 媒体报道
实地探访|江苏的“顶天”学科如何“立地”?
发布日期:2020-01-16 16:16 来源:荔枝新闻 浏览次数: 字体:[ ]

       15所高校、43个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

  27所高校、141个学科进入ESI前1%;

  10所高校、14个学科进入前1‰;

  226个学科得到立项建设,覆盖所有硕士学位以上授权高校。

  ——10年,三期项目,江苏优势学科建设交出这样的成绩单。

  在近日召开的“高校优势学科服务江苏高质量发展新闻通气会”上,江苏省教育厅公布了10年学科建设的成效。同时省教育厅研究生教育处处长杨树兵表示,学科建设要“顶天”,更要“立地”,衡量标准上必须把社会贡献、人才培养放在第一位,没有贡献和服务的学科建设是不合格的。

  江苏优势学科们的社会贡献和成绩单一样亮眼吗?会后,记者进行了实地调研。

  【东南大学 土木工程:一米光纤,让桥梁建筑“再活五百年”】

  土木工程的实验大厅你见过吗?一到东南大学,记者就被大厦般的实验室震惊了。在这里,实验对象是巨大的建筑结构,实验工具却不土不木,四两拨千斤——一根细细的光纤、几台电脑。

 


  指着电脑上显示着不断变化着的波纹,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张建教授介绍到“这就是我们建筑结构的‘心电图’。”

  张建教授为记者展示的正是东南大学吴智深教授团队的 “土木工程结构区域分布光纤传感与健康监测关键技术”。在2018年,此项技术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张建是第二完成人。

  “和人的体检一样,通过分析桥梁建筑的心电图,也可以诊断出它的40多种‘病症’——倾斜、沉降、开裂……”,张建教授拿起那根细细的光纤说,“这是长标距光纤传感器”。

  它正是团队研发的关键技术之一——一根长约20厘米的玻璃光纤,外裹玄武岩纤维层。传统的传感器,寿命只有一年,而这根光纤传感器最大寿命可达20年,长度可以灵活定制,最长一米,更有利于大型土木工程结构的“把脉问诊”。

  使用时将其附着在建筑结构的表面,或者埋入内部,便可以将相关数据源源不断地传输到计算机中,桥梁“心电图”自此生成。

  通过传感器得出的数据,该做出怎样的判断?吴智深团队的另一大创新发明,正是建立了结构与结构群健康监测评估方法与技术,从而精准监测重大工程结构的 “早期病变”,进行有效安全预警与评估。

  这项技术除了具备国际领先的监测水平外,费用只有其他监测系统的五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特大桥监测系统费用从千万元级降到百万元级,常规大跨桥则从百万元级降到十万元级。

  据记者了解,目前技术成果已经在苏通大桥、长江隧道、江苏大剧院及美国、日本的重大工程监测中得到应用,解决了大量实际工程难题,直接经济效益超4亿元。

  2017年9月,教育部公布“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名列其中。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东大土木工程学科获评A+。

  【南京邮电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黑科技”路灯,照亮智慧城市之路】

  今年是澳门回归20周年,记者在南京南邮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采访中了解到,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工程专业的李晓飞教授团队,即将用自行研发的智慧路灯叩开澳门之门,照亮这座幸运之城。

  团队研发的智慧路灯已经和澳门政府全面合作,今年9月10日开始第一批的安装,结合5G的应用,明年将在澳门全面铺开。

  路灯除了照明还能干吗?这些“聪明”的路灯可有着黑科技加持:采集信号状况、交通状况、监测风速和污染情况……“它把照明、公共安全、智能交通、5G通信基站等很多功能融合在一起,还有一键报警装置、电动汽车的充电桩等。”李晓飞教授介绍道。

  记者在现场的监控大屏上发现,通过“智慧街灯管理平台”,能实时看到澳门上线的路灯的真实情况——设备数量、分配情况,报警数量、能耗数量等一目了然,甚至还能看到实时车流、人流等交通状况。

  正是因为南邮优势学科核心技术的支撑,南邮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顺利开拓了包括智慧城市、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核心板块。

  研究院内若干“呆萌”机器人们也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你会唱歌吗?”

  “一首《猎豹之歌》献给你,祝你天天开心。”说完,机器人的显示屏上出现了笑脸和歌词,“摇头晃脑”唱起了歌。

  这个“开心果”是李晓飞教授团队和猎户星空合作开发的机器人豹小秘,它可以实现人脸人体跟随、性别年龄分析、物体识别定位、语音交互、自主导航、业务办理、导览讲解、数据统计、自主充电等功能。

  除了豹小秘,记者还看到了机房巡检机器人、养老院看护机器人等形态、功能各异的服务型机器人。现在,如果你来到地铁站、养老院、博物馆、监狱大厅等场所,或许就能和他们不期而遇。

  【江苏优势学科:不比论文比贡献,瞄准产业需求做研究】 

  调研中记者发现,这样的学科链对接产业链,然后“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很多高校都正在发生——

  中国药科大学建立 “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实现 “企业进高校”和 “服务入企业”的“零距离”校企对接转化,尤启东教授课题组通过抑制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HIF-PHD)来治疗慢性肾病所致贫血,经过校企合作,3个月从实验室小试到大规模制备产业化,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中国矿业大学优势学科“测绘科学与技术”以徐州潘安湖采煤塌陷区综合整治为示范,开展了一系列科技攻关,开发了矿地一体化地理信息系统及管理技术平台,为潘安湖湿地建设和维护提供科技支撑,助力采煤塌陷区华丽转身。如今,潘安湖已成为具有北方特色的最美乡村湿地,也是国家4A级景区。

  据悉,江苏优势学科建设二期项目中,72个学科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 、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现代农业等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密切相关,占比43.6%。

  通过实地走访,记者真实地感受到了这份小小成绩单蕴藏的巨大力量。江苏的优势学科建设,不比论文比贡献,瞄准需求做研究,让研究人员们真正将论文“写”在了田间地头、社会生活中,极大助力了江苏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