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报道 > 2020年专题 > 高校优势学科服务江苏高质量发展 > 经典案例
中国药科大学:让“药神”成为历史
发布日期:2020-01-16 10:28 浏览次数: 字体:[ ]

电影《我不是药神》一时间引发了社会热议。电影讲述了一位药店店主不惜违法坐牢也要从印度代购仿制药格列宁的故事。格列宁是一种由瑞士诺瓦公司研制,对慢性白血病有很好疗效的药物,但因其进口价格昂贵,老百姓只能望而却步。而由印度生产的仿制药,价格低廉,药效接近,一时成为患者的福音。新药的出现为广大绝症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但又因昂贵的费用使希望破灭。影片不仅反映了现实中的社会现象,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我国对创新药物研发的迫切需求。

当“勇哥”在 《我不是药神》中一步步被神化,进而被李克强总理点名的时候,很多人不知道,因为见过太多现实中的眼泪,有一群人背负使命,化身扁鹊、李时珍,不眠不息,攻关科研,以平民之药悬壶济世数十载了。

这群人明白,世间重疾,不止白血病,百姓无力支付的天价药,也不止格列宁。“勇哥”托起了无数人的希望,但他无法解决的是,还有很多很多的 “格列宁”,正在重症病房里讲述着差不多的故事。

这群人要做的是回答好 “克强之问”。 “研发中国人自己的药物,价格要低廉。让老百姓买得起药,用得上好药。”怀揣最朴素的初心,执着最简单的目标,这群来自中国药科大学的药学科研工作者,筚路蓝缕,几代人前赴后继,一直在新药研发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赢得 “一片叶子”比赛

中国药科大学的操场上,有一位白发老者,玩起排球,动作潇洒飘逸,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是退役运动员。然而,大家更不知道的是,他常徜徉在银杏林里,痴迷地仰望着阳光下的枝叶婆娑,和这树叶打了一辈子的交道。

他就是中国自主研发新药银杏内酯与银杏内酯注射液的中国药科大学楼凤昌教授。

在绝大多数人眼中,银杏树不过是行道的风景和古画中长寿的比喻,但小小的银杏叶却具备活血化瘀通络的神效,银杏内酯有效成分含量高达90%。银杏内酯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从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有效药物。

三四十年前,楼凤昌还是风华正茂的青年时,并没有意识到银杏的价值。欧洲银杏产品 “金纳多”(Ginaton)的异军突起,深深刺痛了他。“银杏是中国的植物活化石,资源占到全世界总量的 70%,秦汉时银杏叶就用于疾病治疗,到我们这代人,怎能将这个领域拱手相让!”楼凤昌义无反顾,走上了 “一叶到底”的科研之路。

这是一场真正的 “白手起家”,没有场地,没有经费,没有先进的设备,只有一股不服输的干劲儿和对中华传统医学的骄傲!他用顽强的毅力克服难关,最终分离、确认、命名了新化合物银杏内酯K、银杏内酯L,还研究出令人瞩目的银杏叶片和银杏叶胶囊,成绩斐然。

满头青丝的翩翩少年早生华发,前进的脚步却从不停息。楼凤昌通过临床反馈的信息发现,银杏中药成分在结构确定性和化学稳定性方面存在缺陷,胃肠道反应大,而且生产厂家也反映,产品的附加值低。只有研发出银杏药物最高级形态的中药注射剂,才能让随处可见的树叶成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真正良药。

这条路太艰难了,有人劝他放弃这个 “难啃的骨头”,但已把科研当成生命的他就是不信邪。患者需求就是使命!他废寝忘食投入到研究中去,累了打打排球、拉拉二胡放松一下,然后几天不出实验室。寒来暑往,他带领团队苦心钻研,在学校产学研一体化机制推动下,多方联动,成功研发出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该注射液是目前国内外市场上银杏制剂有效成分最为清楚的制剂,质量可控、疗效稳定,对患者血液流变学有显著改善作用,明显优于进口药物,预期终端年销售额可突破20亿元,被评为2012年十大重磅处方药之一。

一片树叶,拯救了无数患者。有人说,楼凤昌教授才是真正的 “药神”。

我的中国心

不仅仅是楼凤昌教授,中国药科大学继往开来的研究者不断涌现,孙宏斌教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患者也不断增加,其中许多患者属于冠心病高风险人群。2017年的一项报告显示,我国冠心病患者超过1000万人,且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城市和农村冠心病死亡率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11%和4.90%。

对这个病,有一个众人皆知的 “神药”——美国进口的硫酸氢氯吡格雷,该药用于心脏病发作时或心脏搭桥手术后防止血栓的形成。但该药物必须经过肝脏中CYP2C19的代谢才能被转化为活性状态,由于人体基因变异的不同,有接近30%的中国人群 “水土不服”,导致肝脏酶无法完全将硫酸氢氯吡格雷转化为活性状态,使得这个昂贵的美国神药几近无效。

孙宏斌是中国药科大学自主培养的博士人才,后去德国和美国深造。源于对祖国的热爱,他毅然回国到母校任教。医、患、企三方反馈的数据,让他将首攻科研目标定在氯吡格雷抗药上。他和团队另辟蹊径,自主研发了新药唯卡格雷。这个药通过人体广泛存在的酯酶代替肝脏酶进行代谢激活,解决了国人因CYP2C19变异导致药物抵抗的问题,有望成为新一代抗血栓药物,成为中国人自己的 “舒心卫士”,保卫好每一颗中国心。

厚基培本 不疾而速

楼凤昌教授与孙宏斌教授这两代人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这与中国药科大学 “精业济群”的校训紧密相关。作为教育部唯一一所药学类全国重点大学,身处新药研发的第一线,学校依托优势学科建设,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机制、转移成果、自主创新,厚基培本,打造出完整的新药研发产业链和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用一个又一个实绩默默守护着国人的健康。

在这里,最能让科研工作者感觉 “有靠山”的是学校搭建的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机制。学校与地方政府共建联合实验室、创新药物研究中心,与恒瑞医药、石药集团等共建产学研联盟,与正大天晴等13家药企建立 “校企联合实验室”。通过共建,一线科研工作者能了解患者需求, 了解市场,熟悉市场,能够更加准确地选择药品研发方向。

成果研究出来,怎么知道它是 “有用”的,没白费心血?学校通过建立 “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来解决这个问题。现在包括恒瑞药业和圣和药业在内的药企已经进驻基地,实现 “企业进高校”和 “服务入企业”的“零距离”校企对接转化;学校还吸引南京市第一人民医院成为第一附属医院,鼓楼医院成为学校第一临床学院,让 “医药联姻”,突破药品研发和临床研究的转化壁垒,也走出了一条中国药学服务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最终的科研成果还是要经受患者和市场的检验,学校通过打造 “药谷”,强化校企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目前,药谷已经完成3651项新药和技术支撑服务,助推27个新药品种获得新药证书,42个品种获得临床批件。企业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成长,如抗高血压普利类新药使华海制药被国际制药界誉为 “世界普利药物专家工厂”;创新药物 “头孢硫眯”在白云山制药独家生产,每年销售近 5亿元;王牌抗生素 “万古霉素”在浙江医药转化为生产力,打破国外长达25年的垄断,3年出口订单15亿元;全合成麻黄素在浙江康裕产业化之后,使我国西部自然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环孢菌素A生产新工艺在华东制药应用,迫使进口产品降价1/3以上;此类成果不胜枚举。

此外,学校自主创新产品大黄酸、注射用安替安吉肽、汉黄芩素、普克鲁胺、福比他韦等1.1类新药也已获临床试验批件;黄芩素片、注射用千层纸素、多肽药物AP25、新型幽门螺旋杆菌多表位疫苗等15个品种已基本完成临床前研究,有望近期获得临床批件。

中国药科大学正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这里没有 “药神”,有的只是普通药学科研工作者的奋斗和努力,有的只是新一代制药人服务于国民大健康的决心,有的只是心系祖国医药事业发展的中国梦。让 “药神”成为历史,中国药科大学一直在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