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宁县新城区实验学校附属幼儿园 家长
2025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以下简称《学前教育法》)正式施行,这部法律不仅为学前教育发展锚定了方向,更让无数家庭在育儿路上有了“明灯”。作为一名5岁孩子的母亲,我在与孩子的日常互动中深刻体会到这部法律带来的改变,也见证了家园协同育人的力量。以下是我结合真实生活经历的几点感悟。
从“焦虑鸡娃”到“科学育儿”:法律重塑教育认知
曾几何时,我和许多家长一样深陷“内卷”焦虑。孩子刚上小班,我便跟风报班教识字、算术,甚至在家布置“作业”。直到看到《学前教育法》明确“禁止幼儿园小学化”的规定,我才意识到这种揠苗助长的行为违背了孩子的成长规律。法律明确“学前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发展素质教育”,这让我重新审视教育方式。
我的孩子曾因抗拒“作业”而哭闹不止,亲子关系一度紧张。后来,我遵循法律倡导的“兴趣导向”,带他探索自然、玩角色扮演游戏。一次雨后,他蹲在花园观察蜗牛,兴奋地向我描述“蜗牛的房子会走路”。这份源自观察的快乐,远比机械识字更珍贵。如今,他主动用画笔记录所见所闻,语言表达力和想象力显著提升。
从“单向告知”到“双向信任”:家园共筑安全防线
《学前教育法》强调家长的“预先告知”责任与幼儿园的安全保障义务。孩子所在的幼儿园严格执行食品溯源制度,每周菜单公示,过敏儿童餐食单独处理……这些让我送孩子入园时多了一份安心。
班级组织郊游。园方提前发布安全预案,家长志愿者协助全程看护。活动中,老师用游戏方式引导孩子识别危险区域,孩子回家后竟主动提醒我:“妈妈,在河边要和小朋友牵手走!”这种将安全意识融入生活的教育,正是法律倡导的“全方位保护”的缩影。
从“高高在上”到“平等对话”:尊重儿童人格尊严
法律中“尊重儿童人格尊严”“倾听儿童意见”的条款,颠覆了我的传统教育观。过去,我常以“为你好”为由替孩子做决定,直到一次冲突让我幡然醒悟:孩子拒绝穿我选的袜子,坚持搭配“白袜子”。当我耐心询问原因时,他认真地说:“这是我和好朋友的‘友谊色’!”这一刻,我意识到孩子也有自己的社交逻辑与审美主张。
现在,我会在家庭会议中让孩子发表意见。例如周末活动安排,我们通过画图投票决定;选购玩具时,引导他对比需求与预算。这些小事不仅培养了孩子的决策能力,更让他感受到被尊重的喜悦。
从“孤军奋战”到“协同育人”:法律赋能家庭教育
《学前教育法》将“家园共育”纳入法律框架,促使家长从教育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我积极参与幼儿园的家长学校,在“如何控制电子产品使用”讲座中,学到“家长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全家制定“无屏幕日”,孩子画画时,我则在旁阅读,替代了以往刷手机的习惯。
《学前教育法》的实施,不仅是国家层面对学前教育的重视,更是对每个家庭育儿观的科学指引。它让我们明白:教育不是一场“抢跑竞赛”,而是一段用法律护航、用爱心浇灌的成长之旅。作为家长,我们应以法律为尺,摒弃焦虑,尊重规律;以信任为桥,携手园所,共育未来。愿每个孩子都能在法律的守护下,拥有健康、快乐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