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报道 > 2025年专题 > 学前有法 善育有规——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 > 大家聊体会
从“上好园”的角度学和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
发布日期:2025-05-26 17:54 浏览次数: 字体:[ ]

常州市新北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 徐志国

“努力办好每一所幼儿园,成就每一位儿童”是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和《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双《指南》)的重要追求,也是各地区推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目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以下简称《学前教育法》)即将正式施行的大背景下,如何回应广大人民群众“上好园”的强烈需求,为每一位儿童健康和谐地发展保驾护航是当下时代的重要课题。

江苏省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是提升保教质量的一项重要课改举措,它是江苏学前教育“抬高底部”的整体谋划,更是一群幼教人的行动探索。当下省、市、县区都在组织多种形式的回顾反思和成果梳理。常州市新北区在立足前期剖析的基础上,对话思辨如何“整体提升区域幼儿园办学质量”, 如何在《学前教育法》指引下借力课改实现让每一位幼儿接受优质教育、每一位教师得到专业发展,每一所幼儿园保教质量得到提升,进而积极回应每一个家庭对“美好教育”的殷切期盼。

“上好园”是区域学前教育保教质量再提升的关键目标,确立了“儿童为本”的理念,树立“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准则,尊重幼儿的基本权利和发展规律,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深化对幼儿园课程的认识,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认识和能力,最大限度支持幼儿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体。

区域幼儿园在后续贯彻施行《学前教育法》中,将重点做好五个要点。

抓好顶层设计。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政府主导、教研同步,在统筹兼顾、综合施策中,以“协同共进:区域幼儿园保教质量整体提升”为目标,通过蓝图顶层设计、资源优化布局及保障机制创新等,构建覆盖“规划—实施—保障—评估”全链条发展框架。在内涵提升全程中,坚持“一个也不落下”,助力每一所幼儿园都成为家门口好幼儿园。

坚持儿童立场。学前教育的起点是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目的是支持和推动幼儿获得完整的发展,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要用适宜的、多样化的课程活动支持幼儿拥有“五能”特质:能自主生活、能专注探索、能解决问题、能交流合作,能积极创造,积蓄足够的勇气和能量自信地面对当下和未来的生活。

注重质量精进。不管从《学前教育法》本身的贯彻执行,还是进一步精准做实《纲要》及双《指南》等文件要求,推进课改就是要促进幼儿园保教质量提升。园所管理者和一线教师要在守护育幼底线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质量成色。在日常教育行动不断追问:幼儿在这里生活自由快乐吗?有获得感吗?幼儿有做选择和决策的机会吗……质量不是一个静止的符号,而是动态发展的过程。

夯实专业基础。“上好园”的核心是课程的质量,但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高质量教育需要教师具有“读懂”和“支持”幼儿的能力,借助观察、倾听、谈话等手段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洞悉幼儿们的兴趣、想法和需要,采用适宜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支持,促进“每一个”幼儿更好地发展。真正专业的教师应该是“以有发展意义的眼光和行为赋予孩子日常生活与学习以价值的人”,所以,日常教育的开展需要从研究外在的支架系统真正转向研究儿童、发现儿童及支架儿童上,通过有效的课程活动让幼儿的学习有意义,有价值。

做好扶持薄弱。一个区域学前教育发展得好不好,不是光看几所龙头园,更要关注薄弱园的发展状态,这也是《学前教育法》的重要导向。区域将通过优质园牵手新建园、公办园扶持民办园、城区园帮扶乡村园等方式,开展现场互访、专题研学、沉浸跟岗等多形式的结对共建活动。借助一体化办园、内涵建设项目合作以及多元形式的结对帮扶等,通过多样化发展共同体的组建,促进教育教学理念的融合、课改行动策略的共享以及保教水平的整体提高,推进区域学前教育均衡化、优质化发展。

在后续正式施行《学前教育法》的行动中,区域需根据区情搭建“共学互助”的平台,实现幼儿园之间、班级之间、教师之间经验互学、问题共解、资源共享。在《学前教育法》系统学习、精准理解和常态运用中提高团队的学习意识、研究意识、行动意识和反思意识等,思想儿童的思想、体验儿童的体验,用“新的眼光”穿越认知的局限,看得见儿童,找得到教育,逐步实现“幸福童年不只是带着幼儿在校园内生活,更是在田野上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