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姜堰区教育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以下简称《学前教育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学前教育迈入法治化、规范化、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性在于落地,泰州市姜堰区坚持以“为儿童筑基、为教师赋能、为未来蓄势”为价值导向,以“法治引领力、创新驱动力、协同共育力”为核心引擎,将法律精神与区域实践深度融合,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优质均衡发展。
以法治引领力为核心,深化管理改革,提升保教动能。《学前教育法》明确提出“坚持公益普惠基本方向,强化政府主导责任”,这为破解管理难题、夯实儿童成长根基提供了根本遵循。姜堰区坚持以法治思维重构管理体系。精准对标,让规范成为“硬约束”。严格对照法律中关于办园条件、师资配备、安全卫生等条款,开展全区幼儿园“法治体检”,建立“负面清单+动态销号”机制,确保法律要求转化为刚性约束。双向赋能,让发展成为“软生态”。以“比管理、提动能”行动为抓手,实施管理标杆拉升、校园文化浸润“两项行动”,全区41所幼儿园均确立对标单位,形成“文化立园、各美其美”的发展路径,让法律在管理改革、环境改造中落地落细。动态闭环,让督导成为“强引擎”。姜堰区创新每周一调研、每月一例会、每学期一展示“三个一”督导机制,将法律条款细化为若干评估指标,并将评估结果作为评价幼儿园工作的重要依据和参考。
以创新驱动力为抓手,推进课程改革,激发师幼潜能。《学前教育法》指出“幼儿园应当以学前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就要求我们打破传统教育惯性,以课程和教师为双引擎,激活保教质量的内生动力。让经验在生活中积累。姜堰区以“比课程、提技能”行动为引领,实施项目课程开发行动,引领幼儿园充分挖掘园内外自然、人文、社会资源,与儿童一起共构课程,创新实施“农耕、食育、野趣”等20个主题活动,着力构建“可感知、可体验、可传承”的在地化课程,支持幼儿在真实、自然的生活体验中活泼泼地生长。让专业在研训中生长。依托专业成长共同体、项目式研究集群等载体,系统梳理和归置教育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和共性问题,通过定制化、菜单式、分层式的靶向培训,开展解剖式、沉浸式教研,着力构建“问题驱动、循证研究、实践检核、反思改进”的研训支持体系,激活教师发展内驱力,提升课程实施能力。让天性在游戏中释放。深入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教师充分赋权和适宜放手,支持儿童自主选择游戏材料、同伴和玩法,在与环境和材料的充分互动中积极探索、大胆创造、主动学习。追随儿童的经验、兴趣和需要,生成“3个100”游戏资源包,包括100个思维小游戏、100个体育小运动、100个科学小实验,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个性化的支持和成长。
以协同共育力为支撑,优化服务体系,提升教育效能。《学前教育法》指出“幼儿园应当充分利用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拓展学前儿童生活和学习空间”,姜堰区以“比服务、提效能”行动为纽带,推动教育“全域协同”。搭建多元“家园社”共育平台,定期举办开放日、服务日、圆桌论坛等活动,充分利用社区闲置空间,打造儿童友好驿站,常态化提供延时托管、亲子活动、普惠托育等服务,构建家园社协同育人的良好教育生态。推动“资源闲置”转向“空间激活”。盘活现有幼儿园闲置资源,成立全区新父母学校,建设图书馆与童书馆,招募300多名教师义工,吸引4000余组家庭走进新父母学校,让父母从“监督者”变为“同行者”。推动“单向评价”转向“多维反馈”。姜堰区创新构建家长评园、幼儿评师、教师评管、社会评效“四维评价模型”,广泛吸纳社区、教育专家、公益组织等多元主体意见,着力构建立体化、全链条的评价反馈网络,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法》的实施,既是对教育规律的坚守,更是对幼儿权益的充分保障。姜堰区将坚持儿童立场,以“三为”立本、以“三力”破题,深化“三比三提”行动,努力探索更多姜堰经验,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为儿童幸福成长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