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教育简报
索 引 号: 014000773/2024-00004 文   号:
发布机构: 江苏省教育厅 生成日期: 2024-03-20
信息标题: 江苏教育工作简报2024年第1期
主题分类: 教育简报
内容概述:
江苏教育工作简报2024年第1期
发布日期:2024-03-20 14:22 来源:办公室 浏览次数: 字体:[ ]

第1期

江苏省教育厅办公室                     2024年3月19日

常州市深化现代职教体系建设

积极探索产教城一体化发展新路径

近年来,常州市积极抢抓部省共建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样板城市和国家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契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产教融合为重点,以服务发展为方向,走出一条具有常州特色的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之路。近五年,常州职业教育4次荣获省政府督查激励表彰,产教融合实践成果被央视专题报道。

一、强化组织领导,职业教育推进力度更大

一是健全完善推进机制。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健全完善由16个部门和辖市(区)作为成员单位的市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市领导联系职业院校党建与思政工作制度,全面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组织领导。二是持续优化政策体系。研制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样板实施方案、职业院校与新能源之都建设融合发展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20余份,市人大常委会出台《关于推进产教融合建设职教名城的决定》,将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调整、技术优化升级和促进就业创业等进行整体部署,全面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三是着力加强支持保障。设立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专项资金,专项支持职业院校建设16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项目。建立市职业教育发展中心,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积极承担国家和省职业教育改革试点任务,加强职业教育重大课题研究,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和推广。

二、注重资源整合,职业教育适应能力更好

一是积极整合政府资源。推进职业学校向城市新区和产业园区集聚,推动城东职教联盟、城南高职园区、城西殷村职教园、城北职教基地4座“职教综合体”协调发展,支持溧阳、金坛、武进三个辖市(区)因地制宜举办涵盖五年制高职教育、中职教育、技工教育的职业学校,形成与区域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二是精准整合产业资源。统筹推进国家首个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首批国家级新能源产教联合体建设,立足重点行业、依托重点产业园区,打造市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9个、市域产教联合体6个、市级产业学院27个,赋能行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是全面整合学校资源。试点推进中高职结对“揭榜挂帅”制度,发挥常州优质高职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从学校治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加强校际交流与合作,着力打造发展理念融通、要素流动相通、人员交流畅通的职业教育发展共同体。一体化推进“中高本”贯通培养,每年推进40项以上“3+4”“5+2”等现代职业职教体系分段培养项目课程体系研究和建设,着力培养产业高质量发展亟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狠抓内涵建设,职业教育认可程度更高

一是全力提高学校综合实力。推动职业学校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围绕高端装备、新能源等核心产业,增设五年制高职专业9个、布点专业191个,建成省高水平专业群5个、省优质专业19个。围绕学校治理、人才培养、对外交流等10方面35个指标,创新开展中职学校发展水平评估,激活办学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二是持续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成立全省首个职业教育博导工作站,培养职业教育领军人才10名。创新开展产业教授遴选和高层次人才双岗互聘行动,选聘93名科技家型企业家、技能大师等担任市级产业教授,全面参与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开展教师“五级阶梯”培养和“十佳双师型教师”评选,发挥优秀教师激励作用,“双师型”教师比例达76%以上。三是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施“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工程,培育建设具有品牌特色的“三全育人”典型学校,开展技术精英校园巡讲活动,将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全力培养守“匠心”、明“匠德”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健全完善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育教学模式,不断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和“双创”能力,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持续位居全省前列。

四、服务发展大局,职业教育贡献能力更强

一是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推进东西部职教协同发展,开展常州拉萨职教合作交流,选派职业院校干部、教师赴陕西省和青海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开展支教工作。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南非、印尼、越南等地布点建设“鲁班工坊”“丝路学院”“郑和学院”等10余个,联合招收留学生千余人。二是积极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扩大长学制人才培养规模,推动16所职业院校创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依托特色专业、省市级职业体验中心、现代化实训基地等资源,面向企业员工、新型职业农民、退役军人等群体开展培训,培训规模超10万人次。三是全力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实施教师产业服务能力提升项目80项,支持鼓励教师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四技”服务,加快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开展青春留常行动,做好在常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常就业服务和政策激励,全市高职院校毕业生留常就业率超30%,五年制高职院校毕业生留常就业率超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