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教育简报
索 引 号: 014000773/2024-00541 文   号:
发布机构: 江苏省教育厅 生成日期: 2024-11-12
信息标题: 江苏教育工作简报2024年第23期
主题分类: 教育简报
内容概述:
江苏教育工作简报2024年第23期
发布日期:2024-11-12 10:14 来源:办公室 浏览次数: 759 字体:[ ]

第23期

江苏省教育厅办公室                     2024年11月11日

编者按:2023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公布全国首批市域产教联合体名单,我省3家联合体入选。一年多来,相关高校积极探索、创新实践,扎实推进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在校企协同育人、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创新思路探索先行

全力推进集成电路产教联合体建设

近年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坚持产教城深度融合、政企校深度合作,联合无锡高新区以及有关行业龙头企业,牵头成立并扎实推进无锡市集成电路产教联合体建设,积极打造服务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资源集聚中心、协作服务中心、发展促进中心,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

一是强化统筹推进,努力跑出探索先行的加速度。研究出台《加快推进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见》《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无锡市集成电路产教联合体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将联合体建设纳入全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总体规划,明确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产业链协同等重点工作的目标、思路、举措。联合无锡高新区、无锡市教育局、有关行业龙头企业成立市域产教联合体理事会,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校地合作委员会、校企合作委员会三个专项委员会,以项目制为牵引,推动形成“理事会-合作专委会-项目联管会”三层组织结构。协同无锡高新区教育局出台《无锡高新区中国特色学徒制实施管理办法》,编制《集成电路现场工程师培养指南》《集成电路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集成电路典型生产项目开发指南》等指导性文件。建立健全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从权益保障、学生实习、基地管理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学校新增教师编制200个,积极引进首席科学家、首席专家,为联合体建设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

二是精准对接需求,全面增强人才培养的契合度。全面对标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前沿,在无锡国家“芯火”双创平台、工信部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的基础上,联合领军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形成涵盖“中试车间-校企培训-实习实训-科普基地”的系统化资源平台。建好用好全国半导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全国开发区职业教育发展联盟等平台载体,全面推广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典型经验做法。校企共建集成电路“双师型实践基地”,通过内培外引、互兼互聘、实践锻炼、产教互融等举措,全力打造“职业化、工程化”的混编式、双师型教学科研团队。全面实施“三百”计划,即聘请百名高新区企业的高级技师任学校行业导师,鼓励百名教师参评高工或考取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组织百名教师到高新区企事业单位担任访问工程师,加快构建政行企校高端人才双向流通机制。持续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支持学生到企业一线和实践基地开展实践锻炼,相关成果荣获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校企共同开发行业产业人才培养标准,重点打造150余门专业核心课程,相关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超过90%,留锡率超过70%,企业满意率超过90%。

三是深化协同共建,持续提升服务发展的贡献度。聚焦无锡集成电路产业园区企业技术需求,创新打造产教融合智能中枢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动态分析岗位需求,精确描绘学生学习轨迹,发布技术服务清单,成功打造“企业通过平台找学校、找学生、找技术,学校通过平台找企业、找岗位、找课题,校企双方通过平台找基地、找专家、找资金”的“12找”校企对接新模式。聚焦集成电路产业设计、制造、封测“核心三业”,与清华大学无锡研究院、相关行业企业共建人才供需信息平台、车规级半导体可靠性检测平台等40个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组建专家团队开展集中攻关,攻克集成电路设计、晶圆测试、成品测试等领域技术难题31项。联合无锡高新区共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院,设立企业智改数转公共服务中心、工业人工智能工程中心等,2023年为高新区105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帮助企业解决一大批现实难题。参与《集成电路封装关键设备运维运行状态监测》等国家标准编制,发布《无锡市集成电路标准体系》,承接科研院所、中小微企业等定制测试项目210项,为新品研发提供有力支撑。扎实推进紧缺人才实训学院建设,与百余所本科院校联合成立“高新区紧缺人才培训联盟”,累计招收培训近万人,有效弥补集成电路等产业发展人才缺口。

苏州市职业大学坚持协同融合共建共享

全力以赴建好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教联合体

近年来,苏州市职业大学围绕苏州吴中区优势特色产业,持续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联合苏州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有关行业龙头企业成立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教联合体,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

一是坚持实体运营推进,有力有序落实各项任务。成立市域产教联合体指导委员会,由苏州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担任主任,苏州市教育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局等分管负责同志担任委员,统筹推进联合体建设管理各项工作。设立产教联合体理事会,由吴中区政府作为理事长单位,由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州市职业大学以及联合体牵头企业作为常务理事长单位,由产业链重点企业、协会、院所等作为理事单位,具体执行指导委员会明确的各项决策和工作规划,协调各方资源推动联合体运行,确保工作有力有序推进。学校成立苏州市产教融合研究院(筹)作为实体运营机构,积极承接政府赋予的相关权力清单事项,扎实做好联合体建设管理各项具体工作。同时,各有关行业企业以投资、融资等方式,积极参与推进联合体建设。

二是坚持校企协同育人,精准培养产业急需人才。围绕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的全球发展趋势、国内外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方向等,深入分析研判有关行业企业在市场开拓、工艺优化、产品创新等方面的人才需求,精准绘制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需求图谱。根据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需求,建立健全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常态化跟踪机制,联合体内12所院校新增智能机器人技术、机器人工程等相关专业5个,调整撤销模具设计与制造、测控技术与仪器等不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老旧专业,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相关领域专业匹配度从82%提升到91%。围绕机器人产业发展完善相关人才标准体系,研制省级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学分互认标准体系,制订“机器人+”行业岗位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师资队伍建设标准等4项标准。组建“教师+工程师”混编教师团队,在现场工程师培养、课程改革、数字化教材编写、产学研项目等方面深化合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实效。

三是坚持产学研用结合,全面助力支撑产业发展。围绕科技创新企业需求,积极搭建机器人供需对接平台,常态化组织开展专业论坛、政策咨询、商业路演等活动,举办机器人专场路演活动20余次,近百家企业和学校分享实测实量机器人、视觉位移监测机器人、水下机器人等百余款产品,促成多项合作,金额达上千万元。成立“苏州机器人”质量创新联合中心,编制苏州市机器人及数控机床产业标准化建设指南。联合大院大所和30余家龙头企业共建机器人核心部件、算法及机器人本体制造等共性技术服务平台5个,在机器人仿生感知、生机电融合、人机自然交互等领域获批省级工程研究中心3个。校企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在机器人核心零部件领域,谐波减速器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在机器人本体方面,家用清洁机器人、坐标机器人等技术性能保持领先;在机器人系统集成领域,企业产品和技术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医疗、家电等智能场景。截至目前,校企联合申报获批专利500余件,专利转化应用率超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