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教育简报
索 引 号: 014000773/2024-00031 文   号:
发布机构: 江苏省教育厅 生成日期: 2024-10-18
信息标题: 江苏教育工作简报2024年第21期
主题分类: 教育简报
内容概述:
江苏教育工作简报2024年第21期
发布日期:2024-10-18 15:04 来源:办公室 浏览次数: 568 字体:[ ]

第21期

江苏省教育厅办公室                     2024年10月18日

南京工业大学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全面助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近年来,南京工业大学秉承“顶天立地”的科研理念,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探索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的有效路径,加快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全面助力江苏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一、下好改革“先手棋”,全面释放成果转化的内驱力

作为全省“科技改革30条”综合试点高校,学校陆续出台60多项科技改革文件,不断将政策红利释放给全校科研人员,有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成效。一是持续深化职称评审改革。积极探索成果转化类职称体系改革,持续推进破“五唯”,推行“社会贡献+学术创新+协同创新”综合评价模式,创新设置社会服务型职称类型,激发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积极性和主动性,相关工作入选科技部成果转化典型案例。近五年,学校共有50余人获评社会服务型高级职称,其中:正高级33人、副高级17人。二是持续深化成果赋权改革。创新实行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先确权、后转化”的“三权改革”方式,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收益权相分离,赋予成果完成人全部所有权,将成果转化收益90%奖励给科研团队,鼓励科研人员以职务科技成果作价入股或创办学科型公司。目前,累计创办学科型公司150多家,其中:4家成功上市。三是持续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健全完善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按照“负面清单与正向保护相结合”的工作原则,将结余经费全部留归项目团队自主分配或出资成果转化,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经费管理自主权。近年来,横向科研经费稳步增长,2023年,学校横向合同额达6.06亿元,同比增长33%。

二、积极畅通“全链条”,全面提升成果转化的含金量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及江苏省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产业链,切实抓好基础研究、专利转化、项目落地等各项关键环节,不断促进原创性成果产出、标志性成果转化。一是聚焦前端强载体,提高基础研究能力。聚焦膜产业共性技术全面深入开展基础研究和科技研发,2023年,获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高性能膜材料创新中心,在高性能膜材料领域达到全球领先。建好用好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特种分离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8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着力突破制约相关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卡脖子”问题。2023年,成功研发国内首款生物基氨纶新产品,实现超2亿元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二是聚焦中端建体系,提高专利转化成效。围绕生物工程、气凝胶材料、化工本质安全等学科领域,建立“四链”融合知识产权运营体系,设立专利数据库,先后获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江苏省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和南京市新材料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中心。近五年,提交专利申请6644件,其中:授权专利3869件、转化专利393件,指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四技合同”金额超24亿元,年均增长率近18%。三是聚焦末端促转化,全力推动项目落地。聚焦江苏产业急需,全面实施“揭榜挂帅”机制,三批次共张榜22个“揭榜挂帅”项目,实现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关键突破和转移转化。面向“双碳战略下工业流程再造”重大需求,以“高校+科技园区”模式共建概念验证中心,充分发挥概念验证和中试熟化的促进作用,推动11个概念验证项目成果落地转化。

三、融入发展“主战场”,全面增强成果转化的贡献度

坚持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作为重要任务,不断推动学校学科地图和地方产业地图、学校所能和地方所需、一流学者和一线问题无缝对接、良性互动。一是聚焦服务政府决策,精准提供技术支撑。受省委、省政府委托,聚焦化工重点产业链需求,成立全国首家化工本质安全研究院,获批应急管理部“工业互联网+危化品安全生产”首批重点实验室,为全省开展化工安全环保整治提升攻坚行动提供技术支撑,积极助力我省产业绿色化转型发展。二是聚焦服务企业需求,持续推进校企合作。围绕全省产业发展急需,有组织推进校企产学研合作,与中石化、中国建筑等行业龙头企业全面开展战略合作,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任务牵引型创新联合体,积极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模式。目前,与相关行业龙头企业共建联合研发中心100余家。2015年起,创新推行技术转移中心和国家大学科技园一体化运营机制,面向区域中心企业发展需求,发挥“膜技术”“生物+”“新材料”等学科和人才优势,探索“转移+孵化”新机制,一大批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现实生产力。三是聚焦服务区域发展,全面深化校地融合。深入推进校地协同创新,鼓励技术成果因时因地灵活转化,目前已形成以新材料、生物技术、先进能源等为核心的“工大系”特色产业集群。聚焦区域产业需求,布局建设一批产学研合作平台,与南京江北新区共建“工大智谷”“工大科技产业园”,与鼓楼区共建“工大硅巷”,与泰兴市、姜堰区共建“科创飞地”,全面深化人才共引共育、平台共建共享、成果共研共用,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