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近日,江苏高校“花式”宠学生的资助育人经验登上了央视“新闻直播间”节目,这是江苏近年来着力探索推动“保障+发展”双轮驱动打造资助育人新生态的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民生保障力,这要求我们不仅要保障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教育,更要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江苏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探索从保障型资助为主到保障型与发展型资助并重的转型之路,持续为新时代资助育人工作高质量发展积累“江苏经验”。
调结构,优布局,谋划资助转型“路线图”
新时代资助工作向“保障+育人”并重发展,首先需要推动资助政策格局从“助困为主,奖优、引导为辅”转变为“助困兜底,侧重奖优、引导、育人”,要解决好发展型资助是什么、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如何评价等一系列问题。
2023年7月,江苏省教育厅等14部门共同研究出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型资助育人指导意见》,系统构建发展型资助体系。2024年,江苏省委、省政府颁布《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从搭建发展平台、配备育人导师、实施预警监测等方面对学生资助工作做出顶层规划。江苏省教育厅还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的通知》等5个文件具体部署发展型资助育人的重点任务,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发展型资助育人政策体系。
江苏开展受助学生发展大数据比对和实地调研,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道德品行、身心健康、学业水平、综合素养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困境,梳理形成家庭教育、身心发展、品德行为、学业修习、特殊教育、入学就业、素养提升等7类教育救助服务清单。建设发展型资助平台,推动教育救助工作脱虚向实,让学生像申请助学金一样申请教育救助服务,引导学校精准提供学业辅导、心理援助、技能培训、生涯规划等发展型资助。
为了突破发展型资助痛点难点,江苏围绕学生成长困境等方面设立10个资助专项课题,组织有实力、有情怀的高校和县区开展实践导向的系统科研。南京大学课题组进入专门学校实施干预,南京师范大学课题组深入数百个幼儿家庭指导、赴3个县区指导初中困境生生涯教育,省教科院试验推广困境生学业能力提升策略,常州市解决叠加心理困境学生相关治疗经费等……一项项发展型资助课题成果写在了江苏大地上、写入了困境学生的心田里。
强基本,固底线,提升学生资助“保障力”
帮扶更有力。物质保障是发展型资助的前提和基础,促进发展是保障型资助的目标和进阶。2023年,全省投入资助经费106.7亿元,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07.8万人。针对单一资助标准难以适应不同区域的情况,江苏各地积极探索建立更加符合当地教育支出实际状况的资助标准。南京、无锡、常州、镇江等地在部分学段建立与当地教育收费标准相关联的动态资助标准,盐城市实行“小难微助、大难重助、急难即助”政策,全省已有90多个地区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在省级资助政策基础上完善当地资助政策超过350项。
帮扶更精准。针对孤困学生面临的特殊困难,教育部门联合慈善总会募集资金,在全省开展孤困学生结对关爱行动。教育厅领导率先垂范,与相关地区和学校开展结对帮扶。淮安市将孤困儿童安置在有寄宿条件的学校,并配备育人导师,为每一名孤儿免食宿费并提供补助;连云港市赣榆区建立青少年发展支持中心,为孤困儿童营造类家庭环境,开设兴趣课程,组织研学实践活动;江苏大学实施“给我一个家”项目,组织离退休教师与孤儿学生结成对子,用“家”的力量温暖、感染、教育他们。
帮扶更全面。针对叠加成长困境的学生,江苏建立重点帮扶对象育人导师制度,通过个性化帮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针对因病致困现象,在全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开展先天性心脏病免费筛查和救治工作,募集社会救助资金逾200万元,最大程度帮助重疾学生摆脱困境。
重导向,促发展,解锁资助育人“新场景”
在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资助工作任务逐渐从保障绝对贫困学生入学“一个都不能少”升级为助力相对困难学生成长“一个都不掉队”。江苏推动落实发展型资助“六个全覆盖”,成立学生发展支持中心、实施全员家访、制定教育救助服务清单、设立成长档案等一项项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务实举措全面铺开。
访家之路是资助育人的开端。除了在中小学开展全员实地家访,江苏要求高校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家访工作全覆盖。省资助中心2024年赴5省区16个市县走访困难学生家庭,行程1.8万公里;河海大学携手13所高校,与重庆市6个区签署省际校地资助育人合作协议;南京医科大学开展“千村万户健康行”活动,实现“家访+义诊”。家访帮助教师深刻理解不同的地理环境、文化传统、人生经历下,学生成长发展的多样性,在教师中形成更加包容、支持差异发展的教育理念。
多元激励是资助育人的路径。江苏推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奖励激励全覆盖,建立竞争型、鼓励型和发展型相结合的奖励激励体系,实现从助困为主到奖学为主的转变。南京邮电大学积极建立“嵌入式”“个性化”“菜单式”奖励激励机制,设立“甘霖奖学金”,精准对接学生发展需求;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推出“励志之行专项行动计划”,评选出“五育之星”等奖项,实现所有受助学生“学有所获,进步成长”;淮安市盱眙县、南通如皋市利用活动设置奖励项目,深入发掘和巩固困境学生身上细微的优点,持续培育使之成为稳定的品质和习惯。
项目实施是资助育人的抓手。江苏持续开展“苏乡永助”资助育人主题活动,通过优秀案例征集、推荐“江苏学生资助宣传大使”等,自下而上激发各地各校智慧,形成丰富多彩的育人实践样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首创无人机驾驶资格培训项目,打造“资助+学科+实践”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已成功培训40人,其中34人获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的无人机驾照。苏州大学制定实施本科生成长陪伴计划,通过实施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教学,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成长支持。江苏警官学院打造“一一警次方”资助育人模式,确保保障型资助“一”个不落、发展型资助“一”键联动。为解决困境学生的就业难题,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举办4场“苏乡永助”国家助学贷款大学生专场招聘会,400余家单位吸引近1.3万名学生应聘,签署就业协议4000余份。
一手用心托底,保障型资助的服务网越织越密;一手用力托举,发展型资助的育人路越走越宽。江苏在学生资助工作转型之路上的探索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