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报道 > 2022年专题 > 教育强省建设百校行 > 媒体报道
【新华网】江苏徐州:因地因校制宜 推进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2024-04-30 09:24 来源:新华网 浏览次数: 65 字体:[ ]

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学生们应该怎样上劳动课?劳动教育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怎样才能让劳动课落在实处?“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由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教育强国建设江苏在行动”集中采访活动走进徐州,聚焦该市推进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和突出成效。

榫卯、簪花、香包、烘焙……在江苏省徐州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徐州市西苑中学的学生们在非遗传承人、技能大师、专家学者等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体验不一样的劳动实践课程。

“我们打造了22个模块、268个项目,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常态化开展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徐州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负责人杨倩表示,基地挖掘地域特色,将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进行融合重构,研发涵盖革命传统、体育健康、非遗传承、自然生态、科技创新教育等五大领域的劳动教育课程,发挥“五育融合”的综合育人价值。

徐州产业资源丰富、特色鲜明,为实施劳动教育提供了良好条件。徐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石启红表示,徐州统一制定全市中小学生劳动任务清单,分学段突出劳动教育重点,科学设计劳动项目。全市256所学校结合本校实际、利用资源优势打造了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和课例,572所中小学开辟了专门区域进行种植、养殖等劳动实践。

邳州市城关实验幼儿园联动社区,把小区南侧一块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20米的自然地,改造成儿童“自然生活、自在生长”的基地——绿城教育自然营地。同时,创设了“小菜园学农项目”这一新的劳动教育载体,给幼儿提供走进大自然进行劳动的环境和机会。

葫芦来自乡野田间,而在邳州市占城镇中心小学,葫芦成为了传承传统优秀文化、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和提升艺术审美的有机载体。该校积极探索“葫芦娃”文化与多学科融合的课程内容,确立“多学科融合”实践课程目标,在每个年级开设了劳动综合实践课,组织学生全员、全程、全面参与葫芦等植物的种植、管理、采摘、艺术加工和欣赏。

“我们让学生在葫芦种植、田间管理、采摘收割、去皮加工、晾晒打磨、刻画彩绘等全过程参与中,培养学生细致耐心的行为习惯、热爱劳动和精益求精的品质,以多元化、艺术化、劳动化的活动发展有生命化的真教育。”占城镇中心小学校长汤金龙表示。

“做天地间一株麦子”,作为学校办学理念的体现,小麦元素在徐州市新城实验学校随处可见。周四下午的劳动课上,三年级学生正在用小麦作画。

校长陶勇介绍,学校把校园统筹规划,形成“农工创+”场馆式劳动教育特色——“农业+”课程场馆:学生学习传统农业种植和现代化农业种植的劳动乐园;“工业+”课程场馆:打造劳动教育创新实践车间,车间内全天、全员、全开放,让学生在手脑并用中进行建造,获得工业制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提升思维品质;“文创+”课程场馆:学生利用社团课及课后服务时间,在这里传颂工匠精神,开展非遗手工、木刻创意,服装设计,体适能训练等活动。

“小学的劳动教育更注重培养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到大学则要掌握高水平专业技能的劳动。”中国矿业大学教务部部长张绍良介绍,中国矿业大学立足学校特色资源条件,多元化探索课程建设模式、开课模式、教学模式,努力实现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培养目标。学校自2020级本科生开始设置32学时的《劳动教育与实践》必修课程,并写入培养方案,贯穿学生在校四年的学习生涯。“经过劳动实践,同学们在开展毕业设计等与工程相结合的课题时,能看出比较明显的进步。”张绍良说。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也将劳动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设36学时的劳动教育理论课程。学校还开展扇面设计、茶道、花道以及体现徐州地方文化特色的香包制作等活动,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社团活动有机融合,打造劳动教育“第二课堂”。

“去年学校盘活土地资源,创设‘青柚’劳动实践责任田,把劳动教育搬进田间地头。”徐州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副校长刘芳铭介绍,学校实施“五柚”行动计划,通过“红柚”铸魂、“绿柚”润心、“青柚”赋能、“金柚”启航、“橙柚”筑梦等五项特色活动,构建“柚彩纷呈”立体育人空间。

“下一步,教育局将继续深入推进全市学校劳动教育工作,积极发挥地方优势资源,培育劳动教育新亮点,着力挖掘劳动育人价值,深化五育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为推进现代化建设徐州新实践提供坚实人才支撑。”石启红表示。(李南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