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启动专业特色学院建设新闻发布会 |
江苏启动专业特色学院建设新闻发布会
(2024年12月11日14:40 厅 312 会议室)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下午好!欢迎前来参加本次新闻发布会,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江苏教育的关心和支持!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根据省教育厅印发的《江苏高校专业特色学院建设方案》,近期,省教育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数据局等相关部门启动了省级人工智能学院、省级工业软件学院建设工作。今天新闻发布会将向大家介绍江苏高校专业特色学院建设相关情况。
出席本次发布会的嘉宾分别是: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树兵,省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处一级调研员陈德宝、省科技厅基础研究处处长郦雅芳、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大数据产业处处长卢俊、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处处长张巍、省数据局数字科技和基础设施建设处处长杨元、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处长徐庆。
今天新闻发布会有两项内容:一是请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树兵就《建设方案》作综合发布;二是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杨厅长作发布。
江苏启动专业特色学院建设新闻发布稿
媒体记者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
为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教育大会精神,积极引导高校更好服务国家和江苏重大战略需求,科学定位、聚焦重点,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培养大批高水平、专门化人才,省教育厅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了《江苏高校专业特色学院建设方案》(以下简称《建设方案》),明确聚焦国家和江苏急需紧缺领域,建设一批优势明显的专业特色学院。下面我就有关内容作简要介绍。
一、专业特色学院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服务国家急需紧缺领域发展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工业软件等一些关键领域,高层次创新专业人才和科技创新成果还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制约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交汇点,必须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提高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行业的匹配度和贡献力,更高水平、更高效率地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切实承担起人才培养主阵地和科技创新策源地的重大使命。此次,江苏启动省级专业特色学院建设,正是为了响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工业软件、数字经济、公共卫生等急需紧缺领域,建设一批优势鲜明的高校专业特色学院,培养大批行业领域急需的专门化人才,攻克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建成一批高校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的重要阵地。
(二)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为适应科技产业变革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高校需要创新院系专业设置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式,整合行业产业优质资源,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江苏启动专业特色学院建设工作,目的就是为了推动高校有组织地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即促进高校主动研究行业产业对人才知识体系和综合能力的需求特征,改革招生选拔、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学生评价、学位授予等各培养环节,并协同行业主管部门、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等,优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体系,从“单兵作战”转向“多主体联动”,从“知识为主”转向“能力为先”,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深层次变革,培养大批适合行业产业需要的高水平、专门化人才。
(三)打造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样板
近年来,省教育厅一直持续在政产学研协同育人道路上积极探索,比如:我们与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共建了50个省级重点产业学院,其中10个入选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数量占全国20%);与省应急管理厅共建7个省级重点应急管理学院,2022-2024年省财政每年投入3000万元专项经费,为应急管理行业培养大批专门人才;与省民政厅共建南京中医药大学养老学院,大力培养医疗、护理和康养专业人才;今年上半年,我们与省委人才办、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省人社厅等五部门共建省级集成电路学院。通过以上工作,初步形成了多部门协同支持、“校、地、院、企”共同参与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当前,启动专业特色学院建设是在前期经验和模式基础上,进一步体系化、持续化、制度化推进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打造特色鲜明、水平一流的标杆和样板学院,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营造全省高校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新格局。
二、专业特色学院建设路径
今年以来,省教育厅组织来自高校、企业和行业部门的专家,深入研究国家、江苏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重大政策,分析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急需紧缺领域,并结合我省高校学科专业布局,研究提出专业特色学院建设聚焦的关键领域、目标定位、主要任务、立项要求和保障措施等,充分征求全省高校和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部门的意见,形成《建设方案》。
一是聚焦关键领域。《建设方案》首先明确,到2030年专业特色学院建设的重点领域包括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工业软件、“双碳”技术、公共卫生、数字经济、低空经济、涉外法治、知识产权等国家和江苏急需紧缺行业领域。在此基础上,省教育厅将分批次会同省有关部门,分别研究制订各领域的建设指南及遴选条件,组织符合条件的高校编制建设方案。
二是突出协同育人。方案重点突出高校与行业主管部门、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建立健全协同育人机制,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汇聚优质教学资源、关键技术协同攻关、打造行业高端智库等多个维度,促进行业优势资源整合,为专门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更优质的平台和环境。
三是体现特色优势。专业特色学院由高校结合自身优势特色自愿提出建设申请,省教育厅会同省有关部门审核,择优认定,从学科专业设置、教学科研成果、产教融合实效、办学条件保障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察。我们将坚持质量为先、好中选优,不搞“摊大饼、分果子”,认定的省级专业特色学院必须要有江苏特点,有鲜明特色,有独特优势,能够在全国、全省创造经验、形成引领,体现“走在前、做示范”的定位。
四是强化共同支持。省教育厅会同省有关部门共同负责省级专业特色学院的规划建设、审核立项、指导支持和规范管理等工作,多部门协同为专业特色学院发展争取更多的专门政策和资金支持。其中,省教育厅将在高等教育内涵建设有关专项项目的立项、经费安排和绩效评价中,予以省级专业特色学院重点支持。省有关部门将结合本单位负责的相关领域专项,予以省级专业特色学院优先或倾斜支持。
三、启动省级人工智能学院、工业软件学院建设
根据《建设方案》,近期省教育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数据局等部门,率先启动省级人工智能学院、省级工业软件学院建设工作。
(一)省级人工智能学院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涉及面广、应用领域宽,需要跨部门、跨行业广泛协同支持。因此,省级人工智能学院由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数据局等五部门共同支持建设,将协同发力,从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省科技重大专项、校企对接合作、算力补贴、学生企业实习及就业推荐等多方面予以政策支持。
建设目标是打造成一流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培养大批人工智能一流复合型人才,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支撑江苏人工智能及相关行业产业升级转型和智能型社会建设。
建设任务上,针对人工智能专业的前沿性、交叉性特征,支持高校聚焦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前沿问题和关键技术,促进数学、脑科学、计算科学和心理学等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发展,实施融基础性、系统性、前沿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培养方案;支持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协同攻关无人系统、智能芯片、行业大模型等关键技术,推进生成式智能新算法、量子计算等理论研究;在装备制造、医疗健康、市政管理等领域,支持高校与行业部门合作,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赋能区域经济社会智能化发展。
(二)省级工业软件学院
工业软件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石,是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支撑。省级工业软件学院由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共同支持建设。目标是培养一批工业软件复合型专业人才,在工业软件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及跨学科发展等方面取得突破,在开源体系建设方面做出重要贡献,打造一流工业软件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
工业软件领域具有较强的行业性、交叉型和复合型特征,需要同时具备行业知识技能和软件开发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我们在申报要求和建设任务中,要求高校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充分体现工业软件人才培养的跨专业、复合性特点,支持高校依托服务江苏“1650”产业体系发展的相关专业大类,综合设置工业软件人才培养方向,推动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等专业与服务江苏“1650”产业体系发展的相关专业融合发展,培养既扎实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又精通计算机算法和软件编程,具备科学素养、系统思维、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工业软件复合型专业人才。
此外,我们强调要聚焦行业软件设计研发、工业操作系统等关键领域,加强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协同攻关;要鼓励和引导师生积极参与自主开源社区建设,发展面向新型工业软件的特色化开源社区;要加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互动交流,共建特色化工业软件集成验证平台、企业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等,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工业软件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
目前,省级工业软件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建设工作通知已下发全省本科高校。近期,省教育厅将会同省有关部门,对高校申请项目进行择优审核认定,并强化政策支持、规范建设管理、加强宣传推广。下一步,省教育厅还将聚焦网络空间安全、低空经济、“双碳”技术等急需紧缺领域,会同省有关部门分批次启动省级专业特色学院建设,推动高校加快培养急需紧缺专门化人才,为江苏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提供坚强支撑。
谢谢杨厅长。
接下来请各位记者提问。
新华网记者提问:请问专业特色学院与传统的高校二级学院有什么不同?
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处长徐庆回答:启动高校专业特色学院建设是为了推动高校主动作为、创新作为,更好服务产业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通俗一点来说,就是跳出“自己出题自己解”的圈子,从“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向“该干什么、要干什么”转变,从自身发展“小逻辑”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逻辑”转变,解决供需对位问题。
为推动省级人工智能学院、工业软件学院建设,省教育厅将提供系列配套政策,激发各校申报与建设的热情。一是在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三期专项资金安排中,将对省级工业软件学院、省级人工智能学院相关专业予以重点支持;二是在本科生、研究生招生计划管理中,对省属高校省级工业软件学院、省级人工智能学院的有关学科专业予以统筹支持;三是对省级工业软件学院、省级人工智能学院教研改革、科技创新和课程教材等项目,予以优先推荐和立项支持。
同时,我们鼓励各高校拓宽思路,积极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国家和江苏急需紧缺行业领域的人才培养。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搭建产学研用平台等多种途径,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支持体系,共同推动专业特色学院建设发展新格局。
《中国改革报》记者提问:请问一下从产业规划、基础设施及产教融合等方面,省级层面有哪些支持省级人工智能学院建设的具体措施?
省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处一级调研员陈德宝回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要求“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加强人工智能学科建设,加快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是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意义重大。2023年,省政府印发由我委牵头制定的《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将人工智能作为“10+X”未来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这次省教育厅等部门联合开展省级人工智能学院建设,正是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下一步,我委将从三个方面深化相关工作:
一是加强规划统筹。江苏是产业大省,人工智能产业基础厚实、发展迅速。根据《2024江苏省未来产业发展报告》,江苏人工智能产业初步形成完整产业链,核心产业规模约260亿元,综合实力居全国第一梯队。我委将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将人工智能学院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相关规划,做到一体谋划、一体推进,充分发挥教育和产业双重优势,努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高地。
二是支持项目建设。近年来,国家发改委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国债等途径,不断加大教育投资。我委将指导相关高校做好项目谋划和储备,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人工智能学院亟需的教学科研、实习实训、产教融合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装备设备购置,助力高素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
三是深化产教融合。近年来,我委会同省教育厅等部门不断完善产教融合政策体系,聚焦我省支柱产业、未来产业、幸福产业,遴选培育了613家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并推动落实税费优惠等支持政策。下一步,我委将在人工智能产业领域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高校与企业“双向奔赴”,为人工智能学院高水平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江苏科技报》记者提问:推动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突破是建设省级人工智能学院的一项重要任务,请问在支持人工智能学院开展基础研究有哪些举措?
省科技厅基础研究处处长郦雅芳回答:近年来,我们积极加强人工智能领域基础研究,加快推动自主创新。“十四五”以来,围绕人工智能领域累计支持项目300余项,重点开展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发展、深度学习的基础理论研究,在机器学习、智能机器人、智能控制与导航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国际领先的成果,6项成果获2023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支持省级人工智能学院发展。
一是加强目标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实施“1820”基础研究策源行动,围绕大数据智能、跨媒体智能、群体智能、自主决策、内容生成等方向,组织重大科学问题协同攻关。
二是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培养,通过省攀登、杰青、优青和青年项目,梯次支持人工智能领域优秀青年人才,加强我省人工智能人才储备和梯队建设。
三是争取国家重大项目布局,积极承担人工智能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组织国家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围绕我省发展需求,吸引和集聚全国优势科研力量,开展人工智能跨学科、跨领域、跨区域研究。
《扬子晚报》记者提问:请问校企对接合作、高校科技创新成果工程化和产业化等方面,我省是否有支持省级专业特色学院的支持举措?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大数据产业处处长卢俊回答:近年来,省工信厅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将人工智能产业链作为“1650”产业体系的重点产业链加以培育,全面推进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应用推广,全省人工智能产业呈现蓬勃发展之势。近期,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我厅牵头起草的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政策文件,明确要加快培育一批人工智能高端算法和工程人才,鼓励高等院校等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培养赋能制造业的复合型人才。围绕专业特色学院建设,我厅将联合省教育厅等部门,从三方面支持省级人工智能学院建设。
一是支持共建创新载体。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对接“筑峰强链”企业共建人才攻关联合体。支持省级人工智能学院参与制造业创新中心、中试基地、产业服务平台等载体建设。
二是支持共育产业人才。组织 “筑峰强链”企业与省级人工智能学院深度对接,引导校企合作共建省级大学生企业实习实训基地。支持省级人工智能学院承办全球校园人工智能算法精英大赛、江苏省人工智能大会等活动。
三是支持共创赋能应用。推动省级人工智能学院联合“筑峰强链”企业开展人工智能领域产业技术攻关,加快创新成果转化。鼓励校企联合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场景,支持创建国家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应用案例。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处处长张巍回答:人才是软件产业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共育软件人才、共促创新能力提升。2023年,我省发布《关于加快工业软件自主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鼓励软件企业与高等院校、职业院校、技工院校深化合作”“增强工业软件创新能力”等举措。省工信厅将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从以下三方面大力支持省级工业软件学院建设。
一是支持校企合作攻关。围绕“1650”产业体系适用的工业软件,指导并支持省级工业软件学院联合“筑峰强链”企业打造人才攻关联合体,共建制造业创新中心、集成验证中心等创新平台,全链条支持校企合作攻关、标准研制和创新成果应用推广,加快实现工业软件关键技术突破与产业化。
二是支持产教共育人才。支持工业软件产业链骨干企业与省级工业软件学院合作建设特色化开源社区、开源项目,合作开发课程与教材,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实习实训,普及开源技术与文化,共育产业发展生力军。
三是支持创新成果转化。支持省级工业软件学院孵化工业软件创新企业,协助对接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专项母基金等金融资源,促进产才对接、产融对接,加速创新成果工程化和产业化,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
江苏新闻广播记者提问:请问在数据资源共享和算力支撑等方面,有哪些支持省级人工智能学院建设的具体措施?
省数据局数字科技和基础设施建设处处长杨元回答:今年1月省数据局正式挂牌运行以来,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和全省数据工作会议要求,在算力、算法、数据等方面持续发力,拓展丰富应用场景,人工智能赋能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我局牵头起草的加快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培育壮大数据产业的政策文件,明确要加强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的研究突破与融合创新,推动“政产学研用”合作建设协同创新共同体。围绕专业特色学院建设,我局将联合省教育厅等部门,从四个方面支持省级人工智能学院建设。
一是不断加强数据支撑。向人工智能学院开放公共数据相关的数据集语料库资源及数据标注服务。支持人工智能学院与企业合作参与“数据要素×”赛事,申报“数据要素×”典型案例。
二是切实降低算力成本。聚焦教育科研实际,统筹建设全省一体化算力调度平台,引导各设区市规范相关“算力券”“运力券”补贴政策,切实降低人工智能学院等高校、科研机构的“用算”成本。
三是助力创建产教融合共同体。推动人工智能学院与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通过共建实验室、联合研发项目等方式,促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全省数据部门提供优秀学生实习体验场景。
四是加强学生就业供需对接。畅通就业学生与企业的供需对接,面向人工智能学院定期发布企业人才需求清单,并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育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推动学院教育成果向就业岗位的有效转化。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和嘉宾的回答,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开到这里,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