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淮阴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淮阴师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扣“从教为农、一专多能”的小学教师培养理念,聚焦卓越教师核心素养培育,创新师范生培养机制,逐步形成了以“明德(师德情操好)、明理(基础知识牢)、明行(实践能力优)、明志(发展后劲足)、明心(扎根意愿强)”为小学教师培养指向的“五维一体”“明师”实践育人体系。“卓越教师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团队”获评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
“明德溯心”
播下崇德立教的种子
“明德溯心,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追求。‘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小学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关键阶段。小学教师的培养需要在体悟师德中追溯‘从教为农’的初心,播下崇德立教的种子。学校通过改变传统的说教模式,创设‘悟、访、享’等立体式情境体验的机制,全方位体会一线基层优秀教师的师爱,让直观的感受成为成长的感动和前行的力量,不断充盈‘师’的价值内涵。”淮阴师院教科院党委书记葛军说。
明德悟道,感受价值。为了让学生在教育教学一线以“明德之式”悟教师之道,聘请国家教育部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陈广东、江苏省模范教师符月梅等一批基础教育一线名师成为与学生结对的“师傅”,80余期基础教育名师讲坛余韵绵延,一个个本土教育家精神育人案例成为师德教育中的鲜活素材……名师的言传身教和感人故事让学生感受到了师德的崇高与伟大,强化了学生对教育的认同,使其在明德中感受从教初心。
寻访生情,感化无声。为充分利用好基层一线优秀教师校友资源,自2017年起,学院深入推进“寻访最美乡村教师”主题活动,构建“网络访、实境访、书信访”等寻访实践育人机制,形成了“寻访—感知—内化—实践—反哺”的全过程、全方位实践育人体系。一大批师范生奔赴5个省份的10余座城市寻访全国优秀教师、“江苏好人”接兴国等50余个扎根基层一线的优秀教师典型,用他们生动的育人故事为学生上了一堂难忘的师德课,获评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
分享立志,情感对话。学生依托“教育家故事会”“教育家精神宣讲角”“成长分享会”等平台,通过“双师指引”与专题辅导相结合、典型启迪与现场体验相互渗透的对话方式,分享成长感想和寻访感悟。一次次心灵的分享、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共鸣,将不同学生的感动汇聚,引导他们形成立志从教的信念。
“明理生志”
积蓄向上生长的养分
“明理生志”,通过扎实的专业基础为未来的从教之道积蓄养分,让学生向上生长的步伐更加稳健、笃实。“小学教育专业作为全国首个师范专业认证试点,迈出了我国教师教育质量保障改革的第一步。多年来,学院聚焦学生专业成长,夯实学科理论知识,强化专业技能训练,注重职前职后融合融通,以培养‘反思性实践者’为目标,促进学生自我成长与发展,使其在成为卓越教师的成长道路上厚积薄发。”淮阴师院教科院院长曹如军介绍。
通过创新推动小学教师适切性成长发展的培养理念,以实践性知识作为理论与实践的熔接点和旋转轴,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时间上的同步性和空间上的同构性,让每一名师范生都在“理论储备—专业技能—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的生长上充分实现“四维协同”进阶,真正体现“课内与课外融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融合、技能训练与专业竞赛融合、个体成长与全面发展融合”的实践素养培养导向。每学期,师范生深入基层学校一线,浸润在教育见习、演习、实习、研习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情境中,通过“影子培训”感真知、练真技、长真才,练就过硬的教师通用职业技能、学科教学技能、学科教学综合实践能力等;“早起社”“小先生指导团”学生社团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三字一话”、教师形体等训练,学生的眼神、动作、语调展现出对教师职业的热爱;举办说课比赛、课本剧表演、专业技能汇报演出等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并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
“通过4年的学习,我对未来将要从事的教师工作充满了自信和期待。4年中,我努力学习领会教育家精神,夯实专业之基、勤练教学之技、展现淮师精神,在青春的征途中镌刻出淮师特有的‘师’之印记。”2023年江苏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戚甜甜说。近5年,在江苏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中,学生获得一等奖16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20项,获奖率为78.6%,位居全省前列。学生专业素养获得用人单位一致肯定。
“明行传爱”
汇聚志愿服务光与热
每一年,“槐青”志愿服务团队招新工作是学生中的热门话题,大家都希望能投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去,在实践与奉献中体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每次来到乡村学校,走近留守儿童,看到他们渴求知识的眼神,让我更加坚定了要汇聚更多‘小槐青’的光和热,温暖留守儿童的世界,和他们一起向光而行。”“槐青”志愿服务团队队长肖雨瑶说。曾经的“小槐青”李微,在校期间利用暑假时间深入贵州省册亨县巧马镇中心学校开展志愿服务。30天充实又难忘的支教生活,让她与当地学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从教后,李微再次回到巧马镇看望学生。团队常年聚焦留守儿童成长和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等方面内容,以理论与实践研究破解现实成长之困,构建“校地、校校、家校、师生、生生”协同运行机制,体系化推进“学业领航、润心辅航、健康助航、资助护航”等项目;开通“大学直通车”,邀请留守儿童参观大学校园、畅谈人生理想。
屡变星霜,一批又一批镌有“淮师印记”的小学教师躬身教坛,弘扬教育家精神,践行“明师”育人之道,以“强国有我”的姿态,绘就幸福美好未来。(杨绪辉 戴云 曹如军)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4年11月15日 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