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建设江苏在行动”主题新闻发布会之泰州专场 |
“教育强国建设江苏在行动”新闻发布会(泰州专场)
(10月31日 14:30,泰州市教育局)
各位嘉宾,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下午好!
金秋十月,秋高气爽。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我们相聚在有着“祥瑞福地、祥泰之州”美誉的泰州。欢迎各位媒体朋友前来参加本次新闻发布会,这是新时代第二次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后,省教育厅走进基层召开的第一场新闻发布会,也是2024年“教育强国建设江苏在行动”第四场主题新闻发布会。
202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基础研究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2023年5月,教育部等1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培养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质、增强科技自信自立、厚植家国情怀,努力在孩子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引导孩子编织当科学家的梦想”。近年来,泰州市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短板弱项,让科学教育的新动能、新优势不断涌现,在更多孩子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点亮科学梦想。
今天我们邀请到泰州市教育局局长万永良,泰州市科协副主席陈波,靖江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沈永江,泰兴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王新军,请他们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关心的问题。
本次新闻发布会有两项内容:一是综合发布;二是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万局长作综合发布。
“五重五强”推进科学教育
在更多孩子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
科学教育是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基础。作为“教育之乡”,近年来,我市坚持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以“五重五强”务实举措深入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积极构建科学教育新样态,在更多孩子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
一、重规划谋划,强体系构建
在全省率先实施青少年科学教育“点亮工程”,针对各学段特点,系统谋划科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实施路径策略,构建校内外联动、各有侧重的科学教育体系。学前阶段,聚焦科学启蒙引导,在日常保教工作中融入科学启蒙内容,激发科学好奇心。小学阶段,聚焦科学兴趣养成,不仅开齐开足国家课程,更开发实施具有学校、地方特色的STEM等跨学科综合性学习课程,培育学生科学思维习惯。中学阶段,聚焦科学方法掌握,创设高层次科学实践活动、学科竞赛等,在优质高中实施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工程;推动学校更新教育理念,提升科学教育实施效能。在海陵区实施“双减”背景下育人方式转型改革实验区建设,在姜堰区实施中小学创新人才贯通培养改革实验区建设,多维度探索实施科学教育新模式。江苏省泰兴中学、泰州市凤凰小学、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3所学校入选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
二、重提质提效,强课程建设
全面落实科学课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推动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统筹信息科技、科学实践、前沿技术和工程技术教育,指导帮助学校完善培养目标、教学资源、项目设置和评价体系,推进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组建STEM教研团队30个,设计研讨跨学科综合案例,将VR技术引入教学实践,丰富科学教育教学形式。项目化研究推进科学教育提质,13项科学教育类课题立项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8个科学教育类项目立项为江苏省“十四五”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强化实验教学在科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全面完成学校标准化实验室建设,建设校内科技教育实验场馆40个,出台《泰州市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实施意见》,组织遴选实验教学精品课程542个。强化科学类课程基地建设,建成省级自然科学类课程基地14个、省级科普阅读推广基地10个。
三、重整合融合,强课后服务
将科学教育作为课后服务必备项目,整合校内外资源,组建科普专家讲师团,推广“菜单式”科普资源服务目录,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需求。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双进”助力“双减”科普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实施“六百”工程(即:举办100场科普专家讲座、征集100个“科学家故事”、开发100个科学素养系列课程和科普“资源包”、培育建设100个中小学优秀科技社团、组建100个科技志愿服务队、推动“科普大篷车”进100所学校),促进科学教育与“双减”紧密融合。与中科院泰州智能制造研究院合作,开发省内首个“云科学”综合素养教育服务平台,推出119个主题、1282个学时的科学素养系列课程,实现“一键观课、无缝交流、云上成长”。
四、重培养培训,强师资力量
通过赴高水平大学开展校园招聘、采取“一事一议”“一人一策”等方式,加大优秀科学教育人才引培力度,对特别优秀人才实行协议年薪制,更多优秀的人才来泰执教、为泰所用。统筹编制使用,加快配齐中小学实验员、科学教研员,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科学教育师资队伍。以传统的科学类学科、新兴科技领域与跨学科创新实践为指向,整合全市科创教育研究者、科创名师资源、高校科创专家资源,打通大中小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通道。出台《泰州市青少年科学教育名师工作室建设及管理办法》,设立专项资金,加强师资培养培训,全市共建设科学教育名师工作室12个,成员近150人。
五、重引领引导,强社会协同
充分发挥泰州籍院士、学术大咖众多的优势,在院士旧居建立“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开展“红色科学家精神探访”系列活动,定期邀请院士、科学家开展科普讲座,用科学家精神引领学生成长。引导学校与科技馆合作,共同设计开发科学课程,在科技馆开设“科学课堂”,师生在“实境体验”中感受科学魅力。设计开发10余条精品科普研学线路,组织全市青少年学生走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开展学科融入式、场景体验式等实践学习。连续8年开展泰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评选,宣传科技创新市长奖、科技辅导奖、科技创新教育摇篮奖等优秀典型,引导广大师生积极投身科技创新浪潮。
下一步,泰州将持续在校内校外共同发力,整合更多资源,精准对接学生需求,让科学教育的新动能、新优势不断涌现。
一是持续优化科学课程体系构建。遵循各学段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实施分层科学教育,优化中小学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建立多元化的创新素养培育体系。明确学校课后服务中科技类等课程比例并下探到小学低年级,推广面向学校、学生的“菜单式”创新系列课程和“资源包”,开设智能机器人、3D打印、快乐读写、创意编程等特色课程,促进创新人才培养与“双减”紧密融合。常态化开展教学视导,关注在学科教学与跨学科实践中渗透和彰显科技创新教育,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策应“英才计划”和“强基计划”,持续深入推进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工程,构建联合发现、贯通培养的课程体系。
二是持续拓展科学教育资源建设。加大科学教育资源供给,梳理校内外教育资源,建设“乐学泰州”实境教育资源地图,采集历史文化、科学实践等九大类全市优质实境教育资源,通过实境教育资源地图平台向公众集中发布,供全市师生开展线上线下实境教育实践活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深入实施“六百”工程,组建各种科技社团,举办“校园科技节”等各类科技科普活动,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满足学生科学素养培育个性化需求。强化实验教学在科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推进学校标准化实验室、科技教育实验场馆建设,配足配齐中小学实验仪器,开齐开好基础性实验,组织遴选实验教学精品课程,让每所学校的孩子都有机会走进实验室开展科学探究实验。
三是持续做强科学教师队伍建设。发挥名师引领、辐射作用,加强学校科学类课程教师培训,统筹制订科学类课程教师培训计划。注重依托科技馆和科普教育基地,突出世界科技前沿、科学发展规律、科技创新成果和科学精神、思想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开阔教师科学视野,促进教师科学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加大对学校专兼职科学教师、科技辅导员的支持力度,在职称评定、享受待遇、评价考核、激励奖励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四是持续营造浓厚科学教育氛围。启动“学习型家长”成长工程,进一步密切家校联系,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等载体,教育引导家长转变观念,让家长更加重视孩子科学兴趣和潜能激发,重视人文精神涵育。鼓励家长多带孩子去科技、天文、仿生、人工智能等场馆参观体验,积极营造浓厚的科学教育氛围,共同培养新时代青少年科学素养和科技创新意识,培养具有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新时代少年。
谢谢万局长。昨天下午开始,记者朋友们走进泰州中小学校,实地感受了泰州积极推进科学教育的成效。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科学教育实践,正是刚刚万局长所说的科学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的真实写照。
接下来是记者提问时间,欢迎各位记者提问。
《中国青年报》记者提问:刚刚提到“泰州市在全省率先实施青少年科学教育‘点亮工程’”,能否具体介绍一下这个“点亮工程”?
泰州市科协副主席陈波回答:2022年11月,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泰州市青少年科学教育“点亮工程”实施意见》(简称“点亮工程”),针对学龄前儿童、小学生、中学生不同特点,系统谋划科学教育的内容、目标和实现路径,形成校内外联动、各有侧重的科学教育新体系。“点亮工程”启动以来,全市累计开展各类科教活动2200多场,300多所中小学近40万师生走进科技场馆、科普教育基地,有力推动了全市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是打造新引擎,切实促进科学教育水平持续提升。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开展“双进”助力“双减”专项科普行动的通知》,重点实施“六百”工程,推动科技教育资源走进学校,丰富和提升青少年科学教育内容和水平,被教育部、中国科协作为典型案例推广。泰州成功入选全国“‘科创筑梦’助力‘双减’科普行动”试点城市。注重架起高校院所与中小学科技创新共建的“立交桥”,牵线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科院南京分院等分别与兴化中学、姜堰中学、凤凰小学等10多所学校围绕课题研究、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创新人才培养等开展战略合作,共同培育后备人才。
二是拓展新空间,不断加大科学教育资源有效供给。积极争取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落户泰州,实现市(区)科技场馆全覆盖。成立市科技文化场馆联合体,对全市51个科普场馆提档升级。在全省开发首个“云科学”综合素养教育服务平台,开发119个主题、1282个学时的校外科学素养系列课程。线上,开展科学家精神宣讲活动,积极打造“大咖来了”“蒲公英科普发布厅”“科学故事荟”等活动品牌,邀请周忠和、戴伟等100多位院士专家走上云端,与学生分享最新前沿科技。线下,组织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技馆等科普载体高频进驻校园,推动科技科普资源向学校开放。
三是激发新活力,精心搭建科学教育活动展示平台。精心举办泰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竞赛、“金钥匙”科技竞赛等多项科技竞赛活动,获奖数量和质量实现“双提升”。 “点亮工程”实施以来,累计27名同学获得国家级奖项,255名同学获得省级科技竞赛一等奖,413名同学获得省级二等奖。积极策应“英才计划”和“强基计划”,33名学生进入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114名高中生参加“高校科学营”活动,形成上下有机衔接、横向有序连接的发展格局,促进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全面发展。
谢谢陈主席。请记者继续提问。
《江苏教育报》记者提问:请问靖江市在开展科学教育方面有哪些地方化、特色化的探索?
靖江市教育局局长沈永江回答:靖江市坚决贯彻党的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布局战略,坚持因地制宜、科教融合,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科学教育之路。
一是构建全学段特色课程体系。在学前教育阶段,以课程游戏化为载体,打造“科学启蒙教育”特色课程,通过开放式、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推行“科学课+科学社团”的课程模式,既面向全体培养科学素养,又因材施教发掘探究创新好苗子。全市中小学校组建学生科技社团41个,每周至少开展一次社团活动。在高中阶段,精心设计“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科学问题。靖江市还注重结合地域资源,打造“一校一特色”科学教育品牌。如省靖江高级中学“弘毅讲堂”、靖江市滨江学校“江帆少年科学院”、靖江市城北实验学校“12345+N”教育模式等,形成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生动局面。
二是建设全覆盖优质科教资源。“十四五”以来,靖江市把科教资源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投入专项资金1.08亿元,实施“教育技术装备五年提升计划”。2023年,又将中小学高品质实验室建设项目列为政府重点民生实事项目,为31所中小学校配齐配足实验教学所需的仪器设备,极大改善了中小学校科学实验条件。同时,推动科学教育从“学校主阵地”向“社会大课堂”拓展,充分挖掘科技馆、科技企业等社会资源,建成14个省市级科普基地,定期组织开展科普活动。我们加大科学教师的培养力度,每年与市科协联合培训科技辅导教师100人左右。还与高等院校合作,聘请高水平专家作为导师,指导我市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三是搭建全方位科学互动空间。每年举办靖江市校园科技节暨青少年科学教育成果展示活动,还组织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竞赛、科学实验大赛等各类赛事,为全市青少年学生提供展示科技才华的舞台。2024年,靖江市中小学生在省级科学类赛事中获奖303人次,其中一等奖57人次。各中小学校也定期举办校园科技节、“你好!科学+”科普活动等,丰富学生的科学教育体验。11所学校获评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此外,我们精心打造“靖禾拔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举办科学教育夏(冬)令营,组织优秀学生走进高校,了解前沿科学研究,拓宽他们的科学视野。
接下来,我市将进一步拓宽科学教育的实施途径,以更高的标准推动科学教育课程改革,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力求培养更多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科技创新人才,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贡献靖江力量。谢谢大家!
谢谢沈局长。请记者继续提问。
《新华日报》记者提问:我们知道江苏省泰兴中学也是泰州首批入选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的学校之一,请问泰兴市在中学阶段开展科学教育方面有哪些特色举措?
泰兴市教育局局长王新军回答:感谢媒体朋友对泰兴教育的关心关注,也非常荣幸能在这里向大家介绍我市中学阶段科学教育相关情况。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重要指示精神,抓紧抓牢中学阶段科学教育的黄金期、窗口期,集聚资源、集中要素,着力打造科学教育新高地。主要聚焦“三个方面”,做好“三个加法”:
一是聚焦顶层设计,在基础保障上做加法。我市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方针,制定了《泰兴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实施方案(2022-2035年)》,积极推动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工程。教育局与科技局、科协等部门联合实施青少年科学教育“点亮”工程,设立“点亮”工程专项经费,仅2023年就投入650万元用于科学教育软、硬件设施设备的更新建设。比如,我们在实验初中建设了校内科技馆,在泰兴中学进一步完善创客人工智能实验室、数理实验中心、物理创新实验室等,推动科学教育课程化、系统化、实景化。
二是聚焦内外联动,在用活资源上做加法。泰兴是“教育之乡”,也是科学家的摇篮,从这片土地上走出了10名两院院士和一批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科学家。我们充分用好这一高端资源,编印《泰兴院士》丛书,邀请院士寄语泰兴教育,广泛开展“科学家精神进校园”等活动,用地质学“开山大师”丁文江、“人民科学家”叶培建等人的精神,影响泰兴学子,引领泰兴学子。我们还邀请中科大校长常进,“科学探索奖”获得者翁红明、朱嘉等知名科学家回泰开展科普讲学,让学生近距离接触科学家,沉浸式体验科学探究的妙趣。
三是聚焦核心素养,在育人成效上做加法。我们树立“大科学”教育观,定期召开学校科学教育推进会,引导鼓励学校将科学教育作为品质发展、特色建设的有效路径,畅通渠道、丰富资源,以科学教育提升学校办学成色。比如,泰兴中学着重开发“科学+人文”实践课程,创成全国科学教育实验校,首批加入全国“地球与行星科学拔尖人才培养联盟”。我们还在开好上足科学类课程的基础上,着重推进竞赛赋能、比赛增智,安排专项编制引进学科竞赛教练,发掘特长教师,培养种子学生,不断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近两年,我市有多人在省青少年科技模型大赛、电子创意比赛、“领航杯”素养比赛中获一等奖。
谢谢王局长。
感谢各位记者的提问和嘉宾的回答。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