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业教育“由大向强”迈进,发展重点转为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的关键时期,国家启动“双高计划”,重点支持一批优质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为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作出重要贡献。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于2019年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自此开启了以“双高计划”建设为标志的高水平专业群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学校立足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不断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坚持“高契合、高协同、高质量”建设路径,构建了布局合理、结构优化、适应性强的“高峰+高原+特色”“232”高水平专业群发展格局,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打下坚实根基,助力学校“双高建设”。
坚持“高契合”
跟随产业办专业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专业设置与发展上,坚持契合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主动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变革需求。因此,学校紧跟江苏省十大支柱产业、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徐州市“6+4”先进制造业、“6+3”现代服务业,着重对接“343”创新产业集群,聚焦工程机械与智能装备、新材料、数字经济、医药健康四大优势特色行业产业,以省品牌专业高分子材料、省骨干专业药品生产技术、物联网技术等专业为核心,以产业集群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为导向,将原来的11个专业群重构为与区域产业高度契合的“高峰+高原+特色”“232”专业群。
所谓“232”专业群,即2个国内高水平专业群(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药品生产技术)、3个省内优质专业群(物联网应用、物流管理、工业机器人)、2个特色鲜明的专业群(新能源汽车、建筑工程技术)。通过专业群重构,实现了以龙头专业“一个点”对接产业链“一条线”激活专业群“一个面”的共同发展目标,专业群的建设水平显著提高,学校在2022年国家“双高计划”建设中期绩效评价为“优”,2021年有4个专业群入选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
坚持“高协同”
集聚资源建专业
建设专业群,特色是法宝,成链是方向,集群是优势;要发挥好集群“1+1>2”的优势,就要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注重政行企校多主体协同、群内多专业协同、多资源协同,形成命运共同体,合力为产业发展服务。
学校通过完善政、行、企、校四方共建理事会机制,成立7家产业学院和共建“一园三院一中心”等措施来保障政行企校多主体协同。以服务区域支柱核心产业链或产业链岗位群为目标,协同专业成群,共同服务产业。校企协同师资团队共同构建了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智能制造等省级混编教学团队,指导学生在2020年和2022年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全国金奖2项。并且通过协同育人,培养了全国技术能手22名、高级技师100余名,指导学生获得技能大赛国赛奖4项。
协同资源共建课程教材,有14部教材入选首批“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2021年获得国家教材建设奖二等奖2项,2022年3门在线课程入选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学校协同创新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在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成果奖中荣获二等奖2项。
坚持“高质量”
动态评估调专业
科学、规范、公开、公正的评价体系实现了“人”与“制度”的完美结合,为“双高”建设强师筑基。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创新设计了以高水平成果为导向的专业群评价模型,选择易获取、易评价的反映学生培养质量的竞赛获奖,反映“三教”改革成效的教材、课程及教学能力竞赛获奖等10个一级指标、30个二级指标,重点考查基于专业群的教育综合改革成效,对专业群实施分类评价、精准评价。根据评价模型实行专业群建设质量年度报告制度、3年周期的评价制度、3年期的建设方案制度,构建了一套“目标标准、组织实施、诊断改进”螺旋建设与运行专业群目标管理流程,从而引导各专业群各展所长、特色发展、高水平发展。
在一套完善、高效的评价模型助力下,学校专业实力得到显著增强,有10个专业排名进入全国前10%,占总专业数的25%,排名全国前20%的专业达21个,占比达55%。
多年来,学校积极示范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分别与徐州工程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常州大学、淮阴工学院、新沂中专等学校开展联合培养项目,助力现代职教体系人才培养。
学校历届毕业生受到了社会与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5%以上,连续多年被评为“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量化考核A等高校”,呈现出学生家长满意度高、行业企业口碑好、业内影响竞争力强的良好办学环境。(张芳儒 侯亚合 张江伟)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3年8月26日 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