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职教 新征程·江苏篇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培养知农爱农型技术技能人才为主线,通过畅通“主渠道”,开展“真实践”,推进“大协同”,将主题教育的“红色基因”与农业高职院校的“绿色基因”相融合,从植“农”于知、植“农”于情、植“农”于行3个维度,着力打造耕读“3”课堂,让师生在同耕同读同学习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以主题教育推动立德树人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植“农”于知
上好“筑梦启航课”
把握学习教育的认知维度,在主题教育中擦亮“三农”原色。将主题教育与专业特色相结合,构建“三融三化”学习机制。通过把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党关于“三农”的政策理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三农”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等鲜活“教材”融入主题党日、主题团日、主题班会,引领青年学生深化对农业强国建设的认知,从而内化为知农爱农的情感,转化为强农兴农的行动自觉。
师生就“农业强国背景下苏农学子的可为与作为”开展大讨论,在讨论交流中坚定学农初心。学校邀请全国农业职业教学名师上党课,邀请优秀毕业生校友回校开展创新创业培训,厚植青年学子的家国情怀与专业自信。在毕业生党员离校之际,开展重温一次入党誓词、再上一堂党课、过一次组织生活、重走一遍校史馆、为学院发展提一条建议、签署一份廉洁从业承诺书“六个一”毕业生党员教育,以“讲、唱、观、绘”等形式推进党史学习教育。
植“农”于情
上好“农耕文化课”
把握学习教育的文化维度,发挥“文化育人”的价值功能。立足学校“五张名片”之一的“江南农耕文化的弘扬者”,深入挖掘江南农耕文化和百年苏农校史文化中的农耕文明、大地情愫等元素,在专业课程教学、校园文化活动和思政教育中富集农耕特色、展现“农耕基因”,厚植青年学子的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
举办第五届“农耕文化节”,以经典诵读、农耕民俗体验等形式,引导青年学子感知古老农耕文明的千年智慧,坚定文化自信。通过校园舞台剧、农耕舞蹈展演等形式对农耕文明进行可视化表达,形成了一批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又有时代特征的艺术作品。精心设计主题教育必读书目、农业文化书目展,举办师生共读党报、读书分享会、校园农耕诗词交流会,营造浓浓的读书氛围。组织师生实地参观草鞋山稻作文化遗址公园、江南农耕文化博物馆和江南茶文化博物馆,讲述大国“三农”故事。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讲工匠故事,点亮青年学子的“匠心梦”。成立青年学生“先锋宣讲团”开展主题宣讲,通过合唱比赛、朗诵比赛,将主题教育融入第二课堂,引领青年学生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有力传播者、忠实践行者。
植“农”于行
上好“田间实践课”
把握学习教育的行动维度,力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依托学校“劝农大学堂”和“党建+科普”劝农长廊特色品牌,将学校特色和地域特色紧密结合,开展党建“1+1”行动。学校先后与东山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昆山市周市中心小学校等30余家校企(村)单位结对共建,为学生农耕体验和社会实践搭建平台。
将党课融入田间地头,讲好“三农”故事。以打造“党员田间课堂”党建品牌活动为突破口,组建了乡村振兴服务讲师团,围绕国家“三农”工作精神、“三农”工作法律法规等内容开发了系列党课,并走入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走进田间地头,向广大基层组织带头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等党员群体及时宣传党的二十大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田间地头一节节党课的开展,从助力筑牢基层战斗堡垒到培养一批乡村振兴带头人,从塑造文明乡风到建设美丽村庄,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
组织学生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乡情民情等主题开展走访调研,利用专业技能为结对单位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农技科普、助农摘硕果等特色服务项目50余次。园艺科技学院根植东山镇地方沃土,围绕苏州茶果产业发展,把大学课堂搬进“种植地”和“生产线”。组织学生开展农业文化遗产、循环农业系统、数字化农业调研,举办碧螺春茶采摘制茶助农活动、茶文化宣传推广活动、国际茶日主题茶会。学生在浸润“三农”情怀的社会大课堂中陶冶服务“三农”的情操、培养服务“三农”的志趣。
(尹江海 朱剑波)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3年6月27日 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