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常州正全力打造引领长三角、辐射全国、全球有影响力的“新能源之都”。面对以新能源产业为代表的常州智能制造产业“智改数转”“换挡提速”的浪潮,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遵循“以产兴教、以教强产、产教融合、提质增效、赋能发展”的工作思路,启动新一轮专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推动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四链融合”,助力常州“新能源之都”建设,为常州加快建成“新能源之都”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融入产业链,优化专业新生态,组建新能源产教融合共同体。专业集群结构再优化。学校瞄准新能源等常州支柱产业,开展产教对接谱系研究,重构服务新能源产业链的“智能制造与服务”集群式专业结构,调整组建机械与交通学院、智能控制学院等7个二级学院。引导各专业群深耕新能源产业链,促进专业布局与新能源产业紧密对接。2022年新增新能源材料应用技术和工业互联网应用2个专业,停招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8个专业,数字化改造全校传统专业,提升专业产业匹配度。产教融合再添新载体。学校推进专业群围绕新能源产业“发、储、送、用、研”不同环节,联合理想汽车、比亚迪、蜂巢能源、中创新航等龙头企业组建新能源产教融合共同体,创新共同体运行模式。建立新能源产业紧缺人才需求库,为合作企业搭建资源、信息、服务、特色、品牌“五共享”的产教融合智慧云平台。
优化教育链,升级智造新平台,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智造平台功能再升级。学校在智能制造工程中心1.0版基础上,围绕新能源产业关键生产环节,与同济大学、西门子、ABB等高校和龙头企业合作,综合应用数字孪生与仿真、工业大数据应用等关键技术,建设融合企业生产与课堂教学需求的新能源智能制造平台。人才培养改革再深化。针对新能源产业需求,学校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融入专业教学之中,以学生毕业能力指标点为起点反向设计课程,构建“OBE+项目化”课程体系。围绕锂电池生产的PACK智能产线核心控制技术,开发《智能产线数字化设计与仿真》《机器视觉编程与应用》《MES系统技术应用》等8门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构建教学手段新颖、工作情景再现、信息技术促效等为特征的新形态课堂。
做强人才链,推进培养新举措,夯实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水平。中高职合作提质增效。学校联合金坛区人民政府、中德(常州)创新产业园,与江苏省金坛中专校结对共建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金坛分院。入选“中德HWK双元制联盟”创始会员单位,探索培养新能源产业现场工程师。协同育人迈开新步伐。学校联合中国劳动学会等单位共同成立以杰出校友、全国劳模邓建军命名的“邓建军工匠学院”,探索“现代工匠”人才培养新模式。联合政行校企共建新能源产业学院和理想汽车学院,与蜂巢能源、中创新航、星源材质等新能源产业链企业合作成立学徒制班17个。
服务创新链,聚力技术新变革,激发产业转型发展核心动力。科教融汇协同创新不断深入。学校与科研院所、新能源产业链企业开展多维技术协作,组建混编技术研发及应用团队,实施“一师一企业一课题”工程,服务企业技术改造、工艺改进、产品升级,加速推动科技项目布局产业,产业资源融入教学,形成专业群“动态”适配产业特征。学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参与编写国标3项,申获《双碳目标下常州氢能产业布局及关键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研究》等纵横向项目147项,纵横向经费达1462.993万元。“智改数转”服务积极推进。学校建设“智改数转”服务中心,面向新能源产业链企业,系统调研企业设备数字化程度、生产技术及流程,对标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开展智能车间、智能工厂评价,形成“一企一策”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为博世力士乐、时代上汽动力电池等大中小型企业提供“智改数转”培训80余场,引领区域产业升级。
聚焦新能源产业,推动“四链融合”,收获产业融合丰硕成果。专业产业同频共振,校地融合更加紧密。学校重构“智能制造与服务”专业集群,构建专业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新格局,群内专业占学校开设专业的85.2%,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匹配度100%。精准服务常州新能源产业,成立新能源产教融合共同体,整合政行校企资源,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2022届毕业生留常就业率46.5%。学校入选首批“产教融合100强”,获批2022年江苏省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立项江苏省校企合作示范组合培育项目1个、常州市产业学院培育项目1个。课程岗位同一标准,人才培养更加精准。学校聚焦新能源产业,系统重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精心设计学生学习和实践场景,升级智能制造工程中心2.0版。打造在技术理论上具有研究能力、在实践上能解决一线复杂问题的双师型师资团队,为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探索新路径。项目化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满意度超过96%。学校获批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2门、省级在线精品课程13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省级规划教材10本,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银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1项,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技能大赛获奖数量排名全国第12位。
来源:《新华日报》 2023年2月21日 第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