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图片
<!--<$[会议标题]>begin-->“砥砺十年谱新篇  奋楫扬帆建新功”系列新闻发布会:江苏职业教育这十年<!--<$[会议标题]>end-->
会议资料
“砥砺十年谱新篇  奋楫扬帆建新功”系列新闻发布会:江苏职业教育这十年
时 间
2022年9月29日 下午2:30
地 点
省教育厅402会议室
嘉 宾
副厅长曹玉梅,省发改委、苏州市教育局、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相关负责人,厅职教处、教师处、学生处相关负责人
主要内容
向媒体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整体成效和部分设区市、相关高校的经验做法。
文字资料

不断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省教育厅副厅长曹玉梅)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下午好!

我省历来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召开两次职业教育大会,出台《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重要政策文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10年来仅省级财政就投入70多亿元用于职业教育相关项目建设。

我省职业教育发展关键指标始终位居全国前列,10年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多次获一等奖,总数全国第一;2014年和2018年两次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我省一等奖总数和获奖总数均居全国第一;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评选中,我省职业教育获奖总数、特等奖数、一等奖数和二等奖数均居全国第一。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介绍。

一、完善现代职教体系,类型特征更加彰显

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进一步增强。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建成国家示范中职校47所、省现代化示范性学校和优质特色学校146所。建设50所“领航计划”学校。重视专业规范化、品牌化建设,先后创建432个品牌特色专业、393个现代化专业群。构建中职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按“专业类”制定出台16个专业类的66个人才培养方案和214门课程标准。在全国首创公共基础知识、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全省统考的中职学业水平考试,并将其纳入职教高考制度。中职应届毕业生升入高等教育阶段的比例从10年前不足40%提高到70%。高等职业教育水平不断提高。10年来,高职院校从77所增加到91所,在稳步扩大规模的同时不断提高质量。实施“卓越计划”,先后推进三批省示范性高职院校与两批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在此基础上有15所成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17所被认定为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20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入选总数、学校和专业群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建设有国家级重点建设高职专业284个,省级品牌特色高职专业266个,省级高水平高职专业群144个。职业本科教育实现突破。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成为全国首家公办职业教育本科学校。今年该校903名毕业生拿到了首批职业本科毕业证和学位证。畅通职业院校学生求学通道。将职教高考作为高考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内容,2021年印发《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考试招生实施方案》,确立了职业院校分类考试制度。推动五年一贯制高职高质量发展,五年制办学单位发展到130个,每年招生6万人左右,占初中后职业教育招生总数的30%左右。从2012年开始,率先在全国开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贯通培养试点。10年来,中职专科“3+3”、中职本科“3+4”、高职本科 “3+2” “4+0”等贯通培养项目近5000个,通过贯通培养升入本专科学校就读的学生超过15万人。

二、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特色日益鲜明

2019年颁布《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这是全国首部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省级地方性法规。省教育厅会同现代农业、交通运输等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成立首批11个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强化行业与职业教育的联结。推动专业与产业吻合对接。发布3期《江苏省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预警报告》,引导职业院校根据产业需求设置或调整专业。全省职业院校积极对接产业链,组建32个以行业为纽带的省级职业教育集团,联结起400多所职业院校、1000多家行业企业。入选全国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15所,占全国入选总数的10%。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积极搭建产教融合平台,先后建设100个省高职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和36个产教融合集成平台,总投入超过15亿元,覆盖13个专业大类,涉及20多个产业领域。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共有2个设区市、1个科教城、1家企业、6所中等职业学校、17所高等职业院校入选全国试点单位。国家、省、市三级试点网络基本形成,试点学校覆盖率超过50%。以全国职教改革高地建设引领产教融合。部省共建、整体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建设千亿级产教融合联合体等十大“标杆项目”,充分激发学校、企业行业各类办学主体活力,在产业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应用、实训基地建设、服务平台共享等多方面发力,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三、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育人质量明显提升

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和劳动教育。全面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构建全程全员全方位“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落实必修课学时要求,结合专业教育、实习实训、勤工俭学、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系统开展劳动教育,教育部劳动教育推进工作11项指标完成率达100%。建设192个省级职业体验中心,助力普职融通和中小学劳动教育。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不断完善教学标准,实施“岗课赛证”融通,参与五批次“1+X”证书试点工作,试点院校数和参与学生数居全国前列。深化“课堂革命”,普及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方式,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连续九年获得一等奖数第一。建设优质教材和数字课程资源。全省教材入选全国“十三五”规划教材535本(套),占全国规划教材总数的13.5%。有21本教材入选全国首届教材奖,获奖数量居全国第一。立项建设江苏省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810门,其中72门入选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占比达30.7%。江苏省高职院校作为第一主持单位建设的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共32个,居全国首位。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研究建立“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和办法,遴选建设200个中职名师工作室。分批次立项建设省级以上“双师型”教师团队270个,其中教学创新团队120个,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39个,总数全国第一;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50个。选聘省级高职类产业教授757名,优化企业导师结构。

四、扛起责任担当,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强化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职业院校与产业园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全省13个设区市9个市建有职教园区。对应智能制造、新材料、能源环保、健康、现代农业等重点专业集群加大专业建设力度,支撑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型,全省中职189种专业,高职433种专业,涵盖全省国民经济的所有领域。每年向社会输送约50万名技术技能人才,目前全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830余万人,位居全国第一。中高职毕业生超过90%留在江苏就业,约70%到县(区)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在服务基层、服务乡村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服务人的终身发展。聚焦职教富民、职教兴业,面向社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年均社会培训量超过500万人日。在高职百万扩招中招收社会生源6.11万人,为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企业在职员工提供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实施农民工“求学圆梦行动”,全省15万农民工和一线职工报名参加学历继续教育。职业教育为满足社会成员个性化、终身化学习需求做出重要贡献。服务西部地区脱贫攻坚。深入开展东西协作行动计划,内地中职班累计招收7700余人,与8省区开展对口协作,帮扶建设了当地急需的113个专业。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成立高职院校合作联盟等中外校群合作平台。推动职业学校跟随中国企业走出去,28所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开设有关专业,累计培养当地人员近11万人次。探索“中文+职业技能”的发展模式,在国外设立办学点,开发供当地学校使用的专业教学标准近300个,提升了江苏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下一步,省教育厅将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绘就的职教蓝图,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着力发展贡献度高、认可度高、满足人人终身发展需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持续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江苏职业教育这十年”新闻发布会

省发展改革委发言稿

(省发改委二级巡视员、社会发展处处长  郝琳)

深化产教融合,是解决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推进人才和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国家有关部门均印发文件对深化产教融合、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工作做出部署,今年5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更是以法律形式就加速推进产教融合明确诸多举措。近年来,省发展改革委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聚焦建设产教融合型城市、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等关键环节,从规划引领、示范带动、企业培育和项目支撑等多角度发力,持续推动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主要开展的工作有:

一、统筹产教融合发展路径。将产教融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融入经济转型升级各环节,贯穿人才开发全过程。将产教融合情况列为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县(市)、创新型乡镇建设的重要内容,优化调整相关考核指标。聚焦解决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粘性不足等问题,将高职“卓越计划”、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建设计划、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样板列入现代化教育强省建设重点工程。推动发挥政府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桥梁作用,明确实施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强化中高职院校深度衔接,引领各级各部门共同优化相关制度环境,不断推进我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指导各设区市充分发挥主动性,出台相关文件,全面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领域重大政策。

二、持续开展试点企业培育。深入贯彻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根据国家相关工作部署,在全省开展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试点工作,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重要主体作用。近年来,会同省教育厅、省人社厅,面向我省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愿、先建后认、公平择优、动态实施的原则,持续推动扩大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培育范围,优化申报流程,协调落实相关投融资和财税等组合式激励政策。截至目前,发布企业征集公告4次,累计开展4批次企业征集评选工作,公示并列入我省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库的产教融合型企业数达365家,我省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试点工作已形成快速突破、递次开花的良好局面。

三、强化示范带动引领。支持省内地区、企业、学校积极争取国家试点任务,申报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2019年6月,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在苏州召开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现场会,进一步宣传展示苏州职教模式。2021年常州市评定为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亨通集团和九如城养老发展有限公司2家企业评定为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依托国家“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在国家分配我省的22所储备院校指标中,明确产教融合平台条件标准,遴选18所优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及技工院校予以中央资金支持。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加快把科教优势的“势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是一篇必须做好、也一定做好的大文章。下一步,省发展改革委将紧扣职能定位,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以教育强国项目为契机,建设一批高质量合作平台。进一步发挥中央投资精准支撑和撬动作用,强化工作手段,推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设一批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提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二是抓好示范城市建设和试点企业培育,推动产教协同发展。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继续聚焦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和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完善提升产教融合整体工作方案,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推动落实到位。组织试点常州市和试点培育企业发布产教融合年度报告,持续扩容产教融合试点名单。三是注重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高我省产教融合规模化、集约化、优质化水平。着力破解学校与企业、专业与产业“两张皮”矛盾,进一步打造高职教育园区发展升级版,放大推广常州科教城现代工业中心等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标杆项目运行模式,大力支持产教融合联合体、校企发展共同体建设,系统构建与职业教育现代化紧密契合、与地方发展密切对接的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新格局。



“双元制”职业教育改革苏州经验

(苏州市教育局副局长  何永林)

苏州是长三角制造业基地,也是全国先进制造业集聚的重要中心,更是以超过4万亿的工业产值位列全球第一大工业城市。苏州始终把职业教育放在重要战略位置,积极推动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育人模式改革创新走深走实、走在全国前列,紧紧围绕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的产业创新集群,培养了大批适应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产业发展亟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教育部两次在我市召开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现场会,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专门视察我市职业教育,对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等方面取得的成绩高度肯定。

目前,全市共有职业院校55所,在校生近25万人,覆盖全市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重点服务业等15个经济门类,实现职业院校向开发区集聚、向产业链聚焦、向品牌企业靠拢,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双元制育人探索是苏州打造职业教育样板的重要举措,该模式起源于德国,一元在学校、一元在企业,凸显企业和学校的“双主体”、学生和学徒的“双身份”、师傅和教师的“双导师”、企业和学校的“双场所”。从1993年第一家德企入驻苏州以来,在苏德企现在已近650家。2001年,太仓率先开展双元制育人模式的本土化实践,建立了国内首个与德国职业教育同步的工人培训中心,此后相继成立了十余个双元制教育培训基地,逐步形成了双元育人的“苏州样板”,为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探索提供了“苏州经验”。

一是政府主导,双元推进,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建立“政企社校”协同制度体系,定期召开职业教育联席会议,颁布了省内首个校企合作规范性文件《苏州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深化“双元制”人才培养,出台推进企业学院、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示范组合等实施意见,实现了跨系统和跨部门的制度协同。

二是标准引领,双元发展,推进职教内涵建设。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将“标准化”引入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建构起“职业—岗位—专业—课程—师资—质量评估”的现代学徒制“标准链”,扎实推进现代职业教育标准化建设。目前全市职业院校先后立项建设市级地方标准6项,其中,《双元制人才培养指南》获批全国首个双元制育人的省级地方标准。

三是资源整合,双元育人,打造三全育人样板。以7个千亿级产教融合联合体、18个职教集团、38个企业学院、79家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等为依托,整合多方力量培育技术技能人才。截至目前,苏州共建设有现代学徒制项目183个,其中教育部试点项目3个、省级试点项目3个、市级76个、校级101个,涉及31个专业,8160名学徒,聘请企业师傅698人,实现了市域全覆盖。

“十四五”期间,苏州正加快建设“根植传统文化、赋能苏州制造、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一流职业教育,立足“苏锡常”、服务“长三角”,聚力“一体化”设计,聚集“高精尖”产业,聚焦“高质量”发展,抢在先、走在前、开新篇,加快推进更高质量的现代职业教育建设,奋力为双元育人提供苏州样板。



职业本科教育办学实践探索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 吴学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要求“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今年,新版《职业教育法》正式施行,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由专科、本科及以上教育层次的高等职业学校实施”。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江苏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是教育部2019年批准的全国首家公办职业本科学校。两年多来,我校深入推进内涵建设、深化实施改革创新,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应用科研和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和培训、职教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走出去”办学等方面保持着良好发展态势,办学成效受到各类媒体的关注和同行的认可。今年6月份,我校首届职教本科毕业生顺利毕业,其中,在江苏就业的比例达到80%,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实现了“双高”,为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开了个好头。

我们按照“专业建设为龙头、人才培养为核心、师资队伍为关键、校企协同育人为抓手”的发展思路,推动办学提质升级。一是坚定一个类型。坚定办好职业教育不动摇,聚焦培养具有“金的人格、铁的纪律、美的形象、强的技能、创的精神”特质和体现技术“复合性、精深性、创新性”特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二是瞄准两个高端。对接产业高端,推进传统制造类专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对接高端产业,依托原有专业优势积极拓展、新设本科专业,目前本科专业数量达到了23个。三是筑牢三师融合的专家型“双师”队伍,做强校内专任教师队伍,引培企业技术高管、技术骨干;做实校外企业兼职教师队伍,聘任企业工程师等,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并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做特领军技能大师队伍,全职或柔性引进、自我培育全国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等。四是强化四项支撑。打造16个校企双元育人平台,构建产教协同创新中心,成立集技术创新、科技服务、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技术技能积累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建成全国首家“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促进职业教育“走出去”;成立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院、本科职业教育研究院等,打造职教文化和研究高地。

今后,我校将进一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找准定位,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在教育链条中找准定位,坚持聚焦一线、协同发展;在职教体系中找准定位,坚持担当责任、引领发展。瞄准“全国领军、世界一流”职业技术大学的愿景目标,为制造强国、制造强省和技能型社会培养更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答记者问

问题一:江苏职教师资队伍如何支撑江苏职教高质量发展?

答:江苏职业院校现有专任教师9.4万多人(其中高职近4.9万人、中职4.5万人),服务150多万职教在校生。十年来,我省努力建设一支德技双馨、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主要举措有:

 一是不断深化评价制度改革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不断完善职业院校教师评价标准,引导学校切实将师德师风表现、教育教学实绩、实践创新能力等作为教师职务评聘、评奖评优和绩效分配的主要依据。江苏是全国最早独立设置标准、独立开展职业学校教师职称评审的省份(2009年),也是最早下放高职院校职称评审权的省份之一。2021年12月,省教育厅积极配合省职称办修订印发了《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等5个标准,目前中职教师系列的评价标准正在征求意见中。

二是持续推进“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2019以来全省立项建设了270个省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团队,包括120个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其中国家级39个,总数全国第一)、100个“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和50个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发挥名师和团队的骨干中坚力量、示范辐射作用,带梯队、出成果,推动校际、区域教师队伍建设均衡发展。

三是深入实施产业教授和产业导师引进政策。“十三五”以来,我省分批次选聘了755名高职院校江苏省产业导师,引进3033名兼职特聘教师(产业导师)。今后将继续支持职业院校引进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高技能人才兼职授课,省教育厅每年组织选聘150名左右的江苏省产业教授和500名左右的产业导师,引导各地各校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整体提升“双师”素质。

四是全面落实全员培训制度夯实队伍基础。落实教育部财政部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每年安排国家、省、市、校四级培训2万人左右。今年5月,省教育厅从江苏省产教融合试点企业中遴选了首批37个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将积极推进“师范教育+企业实践+跟岗实习”的一体化培养培训工作,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以国家级、省级培训为引领,带动高质量的市县培训和校本特色研修。

问题二:“专转本”作为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的重要途径,为高职学生转入本科学习搭建了升学通道。近十年来,江苏省普通高校“专转本”工作取得了怎样的发展?

答:江苏省自1996年开展普通高校“专转本”工作,至今已有近34万名高职(专科)学生通过“专转本”进入本科院校继续学习。特别是近十年来,我省“专转本”工作实现了三大跨越式发展。

一是在招生规模上的扩大。根据教育有关部署,我省本着积极扩大、实事求是、分类兼顾、确保稳定的原则,将“专转本”规模从2.46万人扩大到4.2万人,参与招生的本科院校已达到54所。“专转本”扩招,大力助推更多学生实现提升学历层次的愿望。

二是在招考形式与内容上的突破。我省2019年制定并公布《江苏省普通高校“专转本”选拔考试改革实施方案》,2022年正式实施,改革平稳有序。“专转本”选拔考试改革,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突出文化知识、专业综合知识及技能水平的综合素质考核,构建了“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建立了科学合理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

三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上争当表率。在计划安排上,重点向推动江苏产业转型升级、民生改善的领域倾斜,向社会需求旺盛、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倾斜,切实增强了“专转本”招生专业的吸引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在招生专项上,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我省连续三年开展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高职(专科)毕业生专项计划近2000人;积极推进退役大学生士兵“专转本”招生政策落地,实现了从计划单列到免试升本,这十年来共录取退役大学生士兵超过5200名。从考试实施上看,近年来受疫情影响,我省“专转本”考试组考工作面临着严峻复杂的挑战,我们全力以赴、迎难而上,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安全、平稳、顺利地完成了“专转本” 考试组织工作,既保障了广大考生的生命健康安全,也维护了社会稳定,对疫情形势下缓解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做出了积极贡献。

问题三:近年来,职业教育受到广泛关注,职教高考逐渐进入人们视野。能不能介绍一下江苏职教高考的有关情况和下一步的考虑?

答: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升学空间越来越广阔。早在1987年,江苏就开始探索普通高校面向中职毕业生对口单独招生考试,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为职教高考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8年以来,江苏构建了普通高校对口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单独招生的升学通道。2019年,省招委会印发《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确立了江苏高等职业院校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等不同群体考试招生的制度框架。其中,面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招生的就是中职职教高考制度。今年是我省中职职教制度正式实施的第一年,今年报名人数达12.5万人,本专科录取人数近11万人,无论是报名人数还是录取人数均比去年的对口单招有明显的增长,这也说明我们的中职职教高考制度得到了广大中职考生的认可。

中职职教高考并不是单纯的人才选拔制度改革,其深远意义在于一体化设计中职、高职、本科职业教育培养体系,构建应用型人才系统化的发展通道。随着“中职—高职—职教本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各级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成长空间和发展通道逐渐打通和拓宽,中职生也能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

下一步,我们将在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进一步完善考试制度和标准建设,分类制定我省职教高考的组织实施细则和考试大纲,确保考试严谨有序、安全规范、公平公正。二是优化技能考试的组织,逐步推动有关专业类的技能考试与中职学业水平考试衔接。三是扩大职业本科、高职专科学校通过“职教高考”招录学生的比例,使“职教高考”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招生的主渠道。

三是进一步优化“招考培”制度。江苏将构建与生源数量相适应的招生计划分配机制,本科计划单列;鼓励综合性大学、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参与,扩大学生的学校选择范围。在培养方面,高等院校应对职教高考的学生进行单独分班、制定独立人才培养方案及考核评价方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