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十年谱新篇 奋楫扬帆建新功”系列新闻发布会:江苏教育信息化这十年 |
把握时代发展机遇 赋能教育变革创新
——江苏教育信息化十年改革发展成效
(省教育厅副厅长 杨树兵)
同志们,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好!首先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江苏教育信息化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重要论述,主动顺应信息革命发展潮流,大力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江苏基础教育信息化综合发展指数连续五年位居全国第二,在教育部首次开展的网络安全责任制考核中位居全国第一,有效支撑了新冠疫情期间全省近千万师生“停课不停学”,初步探索出一条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网络安全与信息化两翼齐飞的发展之路。下面,我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这十年江苏教育信息化改革发展取得的成效。
这十年,聚力互联互通,教育数字基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大力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学校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升级,努力为广大师生提供高速、便捷、绿色、安全的信息化服务。一是校园网络接入水平大幅提升。十年来,江苏各级各类学校网络接入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特别是近五年,全省中小学(含教学点)出口带宽100M以上的比例由33%增长至100%,出口带宽1000M以上的比例由4%增长至92%。90%的中小学建有无线网络,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30个百分点。高校5G网络覆盖率达100%,门户网站首页IPv6支持率达95%。二是学校网络教学环境明显改善。十年来,全省中小学交互式多媒体教室配备率由33%增长至91%。98%的中小学配备学生用终端,99%的中小学配备教师用终端,每百名学生拥有终端数13.9台,每十名教师拥有终端数10.9台,优质资源班班通覆盖率达100%。十年来,全省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开通率由32%上升至89%,学生网络学习空间开通率由20%上升至87%,师生网络学习空间全面普及。三是省级教育数字底座更加坚实。推进省教育专用网络建设,十年间,省教育网出口带宽由5G扩容至200G,实现了全省高校及13个设区市教育城域网的全接入。建成省级教育数据中心,部署服务器317台,存储容量7P,网络出口总带宽达13G,承载20余个信息系统及全省学校、教师、学生三大基础数据库,为全省各级教育部门及学校提供了便捷可靠的存储和运算服务。
这十年,聚力提质扩容,数字教育资源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坚持以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核心,持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一是平台服务体系初步建成。建成江苏智慧教育云平台,接入30余个应用系统,服务全省近千万中小学师生。今年以来,江苏积极落实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整省试点工作,全新上线江苏智慧教育平台,并实现与国家平台的双向互通访问、统一身份认证、统一运行监测,初步构建了上下联动的智慧教育平台体系。二是资源供给水平持续提升。立足师生实际需求,推进各级各类教育资源迭代更新。基础教育阶段,省名师空中课堂现有覆盖中小学全学段全学科的课程资源2.3万余节,综合访问量超20亿人次。职业教育阶段,汇聚了近1000门国家、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及51个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高等教育阶段,汇聚了1800余门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和586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累计服务师生超3000万人次。三是特色资源建设成效凸显。打造城乡结对互动课堂,省级建设了450个互动教室、62个结对帮扶组合,实现乡村小规模学校全覆盖,当前正积极推进以县域为主的结对互动课堂规模推广与应用。聚焦部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推进网络名师工作室建设,打造了345个工作室,吸引1.7万名教师参与,生成资源达9万余条,名师示范效应得到充分发挥。积极探索资源服务新模式,开设“苏e直播”公益课堂,为经济薄弱地区和农村地区学生提供音体美劳等非学科类课程,助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这十年,聚力融合创新,教育数字化应用能力显著提升。坚持应用驱动,将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助力减负提质增效。一是着力扩大应用规模。江苏将智慧校园建设作为深化应用的有力抓手,于2018年启动认定工作,截至2021年底,省级中小学智慧校园覆盖率达86%,高校智慧校园覆盖率达85.8%,153所中小学、31所高校被认定为省级智慧校园示范校。智慧校园建设有效提升了各地各校教育信息化整体应用水平,全省中小学教师常态化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的比例达92%,中小学智慧校园开展创新教学活动的比例达72%。二是着力提升应用能力。坚持培训和赛事两手抓、两手硬,实施两轮全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参加培训教师超140万人次。举办“领航杯”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系列赛事,十年来每年参赛师生由1.3万人增至14.6万人,赛事覆盖面和影响力不断扩大。通过培训和赛事活动,广大师生信息素养明显提升,在全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江苏部级优课数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三是着力培育应用特色。鼓励区域和学校立足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创新应用。苏州市以建设未来教室和开展大数据支撑的教育评价为主题,入围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区域。泰州市“泰微课”创建了基于微视频助推优质资源共享的应用典范,荣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推选活动特别奖。南通市开发区实验小学推行“智慧作业”管理和“小先生”网上热线,赋能“双减”提质增效。江南大学打造了智慧能源监管和智能安防平台,助力绿色校园、平安校园建设。
这十年,聚力数据赋能,教育数字化治理能力显著提升。深化教育数据整合共享,充分发挥数字化在支撑教育政务、监管和公共服务中的作用,助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是“互联网+”政务服务更加高效。持续推进教育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和数据共享,初步构建了纵向互联、横向互通的教育数据共享交换体系。大力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建成江苏教育综合服务网上旗舰店,为社会公众提供了中小学生学籍、教师资格认定、学校(机构)代码信息查询等 “一站式”便民服务,做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二是“互联网+”监管服务更加精准。聚焦破解教育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建设了阳光食堂、阳光招生、校外培训、师德师风等“互联网+”监管平台。如阳光食堂平台,该平台监管了全省1.2万余所校内用餐学校、入驻食堂供应商4.4万余家,监管学生伙食资金每年超300亿元,从资金安全、食品安全给学生校内就餐上了“双保险”,平台入选数字江苏建设优秀实践成果。三是“互联网+”社会服务更加贴心。聚焦学生发展和成长,建设了智慧就业、学生资助、大学生心理自助互助等平台,努力以数字化手段提供温暖贴心服务。以智慧就业平台为例,平台覆盖全省所有高校,累计注册大学生500余万名,用人单位近12万家,年服务毕业生50余万名,年提供招聘岗位200余万个,年访问量近10亿次。今年以来,按照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试点工作部署,平台率先与国家平台实现数据贯通,并向国家平台报送在招用人单位1.4万家,提供有效需求81.9万个,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十年砥砺奋进,十年春华秋实。回顾十年来江苏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我们深切感受到,推进高水平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教育信息化工作全局,确保教育信息化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必须坚持立德树人,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以信息化支撑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促进人的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必须坚持需求牵引,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作为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充分发挥信息化“工具箱”作用,优化教育资源供给,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必须坚持创新驱动,主动顺应时代发展、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要求,与时俱进推进教育信息化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和应用创新,以创新求突破、争一流。必须坚持统筹推进,促进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协调发展及区域、城乡、校际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确保教育信息化事业安全发展、高质量发展。
成就鼓舞人心,使命催人奋进。下一步,江苏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数字中国的战略部署和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动力引擎,以“需求牵引、应用为王、示范引领、安全发展”为工作要求,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大力推动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力争打造与江苏教育和数字化发展水平相适应、涵括一个生态五大体系八项工程的“158教育信息化发展新格局”。一个生态即基本构建 “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江苏智慧教育新生态;五大体系即初步建成智能化部署的教育新基础设施体系、集约化建构的教育大资源服务体系、多元化发展的智慧教育应用体系、标准化建设的教育大数据治理体系、一体化布局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八项工程即加快教育新基建布局、优化教育大资源服务、深化智慧校园建设、打造未来学习空间、普及人工智能教育、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推进数字化教育治理、强化网络安全保障等工程,为高标准建设教育强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支撑,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发言材料一
南京教育信息化这十年
(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 潘东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市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行教育信息化整体谋划,强调区域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提升,形成了“理念先导,管理者先行,区域协同推进,整体高质量应用”的南京区域经验。
一是构建面向不同群体的信息化能力体系,切实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
“十二五”末,我市对教师信息化发展状况进行了系统深入调研,形成了“以理念为先导、管理者率先行动”的能力提升计划,“十三五”以来,分17批对全市600所中小学校长和信息(电教)中心主任等1400多人开展了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对109名中小学首席信息官培养对象进行了专题培训,分18批对1280位中小学教务、德育、总务主任开展管理者信息化应用专项培训。针对关键人物,开展精准培训,为“十四五”我市全面推动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奠定了基础,真正打通了学校信息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二是坚持“三化”思路,全市中小学基本建成智慧校园
南京市坚持以区域整体协同推进为发展目标。首先是坚持标准化建设,做好顶层设计。我市在“十二五”期间中小学全面建成数字化校园的基础上,2017年在全省率先发布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导意见的建设评估细则,将智慧校园建设列入市政府重点民生工程,制定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市级专项投入7000万元,并纳入区域教育督导评估。二是坚持均衡化建设,协同推进整体发展。电教部门牵头,形成了与装备、教研、培训、财务和教育督导等部门的紧密合作,市、区、校三级协同推进的管理架构。三是坚持特色化发展,培育项目提升内涵水平。以应用为导向,从智慧环境、智慧管理、智慧教学和特色发展等四个方面进行探索。受教育部基教司委托,开展了“中小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项目研究,重点对网络学习空间等四大领域进行实践研究,并持续跟踪南京在线教学的发展状况,连续多年发布了南京市互联网学习发展报告,为全国提供了“云上德育”南京模式等5项可复制、可推广的南京样本。
三是坚持“三三四”模式,不断深化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创新实践
围绕建设与应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注重信息化应用的常态化、适切化与效用性。一是秉持“三全”理念,优化创新实践格局。即贯穿全学段,推动信息化教育“不断线”;融入全学科,促进信息化教育“连成片”;渗透全过程,助力信息化教育“形成面”。二是优化“三课”路径,打造信息化教育创新载体。以课程创新为支撑,增强创新实践的系统性;以课题创新为突破,增强创新实践的引领性;以课堂创新为阵地,增强教育创新的有效性。已建成5个区域信息化教育创新中心和127所信息化教育创新基地校。三是聚焦“四创”目标,激发创新实践活力。我市聚焦培育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思维、提高创新技能、养成创新人格等“四创”目标,通过物态环境、创新活动、评价方式三元协同,大力提升创新教育和实践的“软环境”。“十三五”期间,我市投入1.4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学校信息化教育创新,每年参与各类创新活动的人数超过10万人次,已成功孵化127个体现信息化应用的创新课程项目。
我市大力推进智慧教育实施,全市98.8%的中小学达到省智慧校园标准,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智慧教育建设成果在“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市级线上学习平台“金陵微校”得到了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充分肯定。下一阶段,我们将围绕“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深入贯彻落实“联结为先、内容为本、合作为要”总体战略,推动数字化建设各项任务,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现代化重要引擎和主要“承重墙”的作用。
发言材料二
推进信息化建设 重构学校发展新生态
(南京市科利华中学校长 高建君)
南京市科利华中学秉承“创设优良学习生态,为学生优质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以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荣获“江苏省智慧校园示范校”、江苏省“十三五”科学教育示范校、“中央电化教育馆人工智能与编程教育课程应用示范校”称号。
学校深刻认识到,信息化建设要坚守教育教学规律,以促进师生发展为目标,将信息化的建设理念与学校的发展需求、育人目标深度融合,重构促进师生优质发展的新生态。简要汇报近年来我校信息化建设的校本实践。
一、深耕“三课”,增强师生面向未来的能力
围绕“三课”,即“课题、课程、课堂”,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
深耕课题研究,提高信息化建设的科学性。近五年,学校立项了两个全国教育信息技术重点研究课题,1个中央电教馆课题,立项的市级以上信息化课题有10个。
深耕课程建设,拓宽信息素养提升的主渠道。学校开设了多门基于大班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如思维导图课程、机器人课程、人工智能课程、STEM课程、场景课程,既提高了全体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也坚守了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2021年度荣获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活动特色单位称号,一批学生在省、市、区各级比赛中获奖。
深耕课堂效益,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各学科积极探索借助人工智能应用的精准教学,如基于AI的数学智批改、基于语音识别的英语听说学习、基于智能运动监测的体育教学等,实现模糊化的教、同质化的教向精准化的教、个性化的教转变,被动式地学、盲目性刷题向定制化学、精准化补偿转变。
二、融合线上线下,有效拓展教育时空
学校将2020年初的疫情危机成功转化为师生线上教学能力提升的契机。开设了500节面向全年级学生的高品质线上大课,成功探索出了线上教学中备课、上课、管理的路径和策略,学校线上教学管理案例入选2020年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典型案例。学校秉持“身心两健,全课程并举”的工作思路,目前,所有教师均具备了线上教育教学能力,包括学科课程教学、线上辅导、线上家长会、线上主题教育活动等。线上教育不仅延伸了课堂的时空,丰富了教育的载体和形式,也让更多的家长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了有效的家校合力。
三、迭代微校园,推进管理智能高效
创建了“科利华中学微校园”,现有40多个应用模块,覆盖学校多方面的工作,如“双减”作业、青蓝同辉、心育之窗、空中课堂等,学校根据师生发展需求动态增补相关功能,实现了高效采集数据、即时反馈结果、自动流转数据、提供决策依据。“科利华中学微校园”深受师生欢迎,在优化学校管理流程、提高教学管理效率、提升学校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校将继续探索信息化建设,加快学校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不断优化环境、资源、课程、评价、服务,构建促进师生优质发展的学校生态,为促进师生的个性化、多样化、终身化发展奠定基础。
发言材料三
建构江苏样本 彰显使命担当
——江苏教育信息化这十年发展综述
(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院长 杨现民)
今年是我到江苏工作的第十个年头,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和教育信息化研究者,我亲历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切实感受到十年改革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整体而言,历经十年初步形成了特色化的智慧教育发展样态与模式,彰显了江苏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大局中“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
一是紧跟国家政策导向,及早谋划、顶层设计,展现江苏“速度”。2015年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全国第一份省域层面智慧教育政策文件《关于推进智慧教育的实施意见》,对全省智慧教育发展进行了前瞻性的规划设计,正式开启了江苏智慧教育发展新篇章。随后出台的“十三五”专项规划、2.0行动计划、“互联网+教育”发展意见、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整省试点方案等,无不体现着江苏对待教育信息化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快速的响应速度。
二是狠抓政策落实,多方协同,以项目促发展,展现江苏“力度”。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省教育厅统筹部署,以机制创新整合电教部门和业务部门力量,引导企业和高校科研力量参与全省智慧教育建设,初步形成了多方协同的发展机制以及项目带动的推进模式,如2018年启动的江苏智慧校园建设项目,在提升校园信息化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江苏在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校园首席信息官制度等方面也走在全国前列,体现了“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
三是持续深化应用,鼓励多元化、特色化发展,展现江苏“深度”。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教育信息化发展始终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指导思想,将应用放在首要突出位置,积极推进智慧课堂、空中课堂、城乡结对课堂、网络名师工作室、阳光食堂、阳光招生、智慧就业等应用的常态化运行,为江苏教育全面数字化转型夯实了应用基础。此外,注重调动和保护基层创新的自觉性和能动性,鼓励各地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初步形成多元互补的信息化应用生态。
四是坚守育人初心,回应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展现江苏“温度”。教育信息化不是冷冰冰的技术工具,而要发挥“工具箱”作用,能够切实解决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江苏教育信息化这十年坚持聚焦教育热点难点痛点问题,比如区域教育均衡、招生入学、“双减”、乡村教育振兴等,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积极推进智慧教育云平台、城乡结对课堂、空中课堂、阳光招生等信息化项目,回应社会关切,助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进入“十四五”新发展阶段,相信在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下和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下,江苏教育信息化一定能够跃上新台阶、实现新突破,为高标准建设教育强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更大贡献。
答记者问
问:今年以来,教育部大力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江苏省委省政府也对教育数字化提出了明确要求。请问,江苏省教育厅在贯彻落实国家及省教育数字化决策部署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数字化转型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大热点,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江苏省委省政府坚持将数字化转型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增量,高位布局、系统谋划。今年6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互联网+教育”发展的政策文件,提出构建教育新型基础设施、数字教育资源供给、智慧教育融合应用、教育数字化治理、教育网络安全保障等五大体系,打造更加灵活智能、更加开放共享、更加优质均衡、更加安全高效的江苏教育数字化转型范式。这份文件,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全省教育数字化转型指明了方向。
省教育厅认真落实国家及省教育数字化决策部署,大力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今年以来,具体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开展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整省试点。印发《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江苏整省试点实施方案》,提出“三全三更”(全方位育人、全链条贯通、全时空服务,资源更优质、使用更便捷、运行更安全)的工作目标。目前,江苏智慧教育平台已正式上线,并实现与国家平台的双向互通访问、统一身份认证、统一运行监测,平台内容丰富、界面友好、访问流畅,试点工作得到教育部的充分肯定。二是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印发《省教育厅关于加快推进数字政府高质量建设的实施方案》,提出融入全省数字政府主架构、推动数据开放共享、提升教育数字化治理能力、筑牢数字政府安全防火墙等四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切实推动全省教育数字治理系统变革和整体重塑。三是加强数字经济人才培养。牵头制订了《江苏省数字经济人才引培专项行动推进方案》,明确了加大数字经济人才引进支持力度、提升数字经济人力资源服务水平、推进数字经济人才发展机制创新、健全数字经济人才评价体系等11个方面的重点任务,推动全省数字经济人才引进和培育体系更加健全、数字经济学科专业体系更加完善、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环境显著改善,实现人才资源总量显著增加、人才梯次结构持续优化、人才综合素质显著提升。
问: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最重要的是要在大中小学校取得成效。江苏智慧校园建设已有多年,请介绍一下江苏推进智慧校园建设的工作成效与经验?
学校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主体,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主战场。智慧校园建设一直是江苏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工程,通过多年的智慧校园及示范校认定,推动各地各校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构智能化、泛在化、个性化的校园生态,引领教育教学方式和教育治理模式变革,促进教与学的双向减负增效,取得明显成效。正如刚才杨树兵副厅长通报的,截至2021年底,省级中小学智慧校园覆盖率达86%,高校智慧校园覆盖率达85.8%,153所中小学、31所高校被认定为省级智慧校园示范校。
回顾江苏智慧校园建设历程,我们始终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高位推动。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智慧教育的实施意见》,将智慧校园建设纳入智慧江苏发展大局统筹谋划,省教育厅将智慧校园建设列为“十三五”教育信息化重点工程并在“十四五”期间持续推进。南京、徐州、盐城、镇江等地将智慧校园建设纳入市政府民生实事工程,并在经费投入上予以重点支持,如南京市级智慧校园专项资金投入超7000万元,有力推动了智慧校园建设深入开展。二是坚持规范先行。省教育厅、工信厅、财政厅联合印发中小学和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指导意见及指标体系,从智慧环境、数字资源、信息素养、融合应用、支撑保障、特色发展等6个方面明确了智慧校园建设任务。建立了学校申报、县级初审、市级复审、省级复核抽查的四级审核工作机制,确保审核认定工作质量。三是坚持应用导向。以需求为核心、以应用为关键、以服务为根本,引导各地各校从师生成长及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促进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不断拓展应用场景。在指标体系权重分配方面,涉及应用融合的相关指标占比达60%。同时,在指标体系中设加分项,鼓励各校积极开展应用创新,打造“一校一品”。
智慧校园建设一直在路上,“十四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指导、完善体系、提炼范式,升级建设一批技术标准高、应用水平高、管理效能高的智能化校园,总结形成一批体现江苏教育特色和水平的智慧校园范式,并以此为基础推进智慧教育样板区建设,探索区域整体推进智慧教育的新路径、新模式,为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