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家长和教师一起备课,打造别具一格的“家长课程”;校外,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运动,共享高质量的亲子互动……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盐城市大丰区更加重视家校共育工作,在落实人员保障、丰富活动载体、密切家校联系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优化学生成长环境,同心协力画好最大最美的“同心圆”。
同向:以良好的协同形式
为“共育”强基固本
“以前家长与教师会因为座位调换、校园活动等琐事发生矛盾,究其原因还是缺乏有效的家校沟通。”大丰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育局局长王国平告诉记者,如今家长的心态发生了很大转变,“他们在了解学校教育的同时,还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校的事情中来,家校关系大不一样。”
今年5月,大丰区成立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从区法院、检察、公安、教育等部门聘请6名人员为首批指导教师。各校依托中心成立家庭教育工作指导站,建有家长学校76所,组建8人的区家长学校讲师团,并将学校家庭教育纳入年终量化评估内容。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重视家庭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推进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建设是大丰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积极探索,进一步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大丰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朱晓春介绍说,近年来,该区将家庭教育指导纳入公共服务体系,从政策、资源、人力、经费等方面持续发力,为家庭教育工作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该区教育局联合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团区委、妇联、关工委等部门单位,将典型家庭选树、优良家风故事巡讲等有机结合,深入开展《家庭教育促进法》《江苏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普法宣传,先后举办专题宣讲活动300余场,向家长发放学习倡议书4万余份。
在推进家校共育工作中,队伍建设是做好家庭教育指导的关键因素。为此,大丰区各校均创建了以班主任、道德与法治教师、心理健康教师、社会人士及专家学者为主的“五师”并举教师队伍,通过系统培训提升能力,运用考评机制激发热情,提供预防性家庭教育指导及干预。
同心:以优质的家校教育
为“共育”提质增效
“以前觉得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这次的讲座让我明白,无论多忙,家长也要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今后我将加强与学校的联系与沟通,和老师齐心协力共同教育好孩子,做到教育不错位、不缺位。”听完家长学校的专题讲座后,大丰区金丰路初级中学学生家长陈娟感慨地说。
让家长与孩子一起成长,是大丰区建立家长学校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据该区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站站长、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王建梅介绍,自2021年起,该区定期开设“家校共育专家大讲堂”,并录制成视频供各家长学校使用。截至目前,“大讲堂”共开展10期活动,累计培训教师约4800人,收看家长达5万人次。
每学年,家长学校均按年龄段、家庭类型、教育主题等,分类梳理家庭教育指导内容,普及教育方针政策和科学育人理念,引导家长改变育人观念、改进教育方式。仅2022年,该区就累计开展家长专题学习244场,家校社共育环境不断优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大丰区各家长学校坚持“校站结合”,与青少年活动中心、留守儿童之家、乡村少年宫等阵地建设相融。学校联合各地关工委,创办了13个镇(街道、开发区)校联办中心辅导站、40个村(居)校联办辅导站,400多名在职教师走进校外辅导讲台,为中小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困境儿童节假日提供陪伴和帮助。
“建立校级家长学校,充分打好家庭教育的底色,打通家校社沟通渠道,能够整体提升区域家校共育工作的水平和实效。”大丰区家长学校总校校长何钢说。据了解,该区家长学校总校已获评江苏省第二批“合格家长学校总校”。
同步:以多彩的爱心活动
为“共育”保驾护航
每天早上,在大丰人民路小学大门口,除了交警外,还有“红马甲”照护孩子的上学路。这些“红马甲”都是家长志愿者,不管刮风下雨,他们坚守岗位,用爱心为孩子筑起一道安全畅通的暖心通道。
听课陪餐、参观校园、参加课间操、进行安全检查、聆听办学理念、提交建议……随着家校合作的深入推进,各学校因地制宜开展家校共育活动。地处大丰乡村的沈灶小学,积极开展“精准家访”“故事爸妈进校园”等活动,有效增进了家校间的了解;金丰路初级中学积极举办“我的地盘我做主”“我的拿手菜”等劳动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转变了家长的教育理念,和谐了家庭关系。
“从小学到初中,每逢过节、放假,‘爸爸’‘妈妈’都会来陪我,给我带来新衣服和生活用品,与我谈心。”除了关心自己的孩子,大丰区的家长们还将爱心投向了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他们变身“阳光爸爸”和“彩云妈妈”,为特殊孩子提供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帮助,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弥补孩子们缺失的亲情。
早在2012年3月,大丰教育系统便启动了“彩云妈妈”志愿行动。为了让留守儿童、孤贫儿童拥有一个快乐健康的成长环境,该区各学校每季度开展“四特”学生专项排查,并为其分类定级,建立“一生一档”关爱帮扶台账。2021年,该区为4016名“四特”学生建立档案,安排教师逐一结对关爱。如今,孩子们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
“学校、家庭和社会不是相互孤立的教育‘孤岛’,而是彼此联系、互相补充的‘环岛’。”王国平表示,大丰区将科学落实家庭教育指导的各项举措,合理构建家校社协同的工作网络,切实增强家庭、学校、社会参与学生减负的专业性、协同性,“为教育改革发展营造良好氛围,不断向构建高质量的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迈进。”
(本报见习记者 汪舒蕾 通讯员 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