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图片
<!--<$[会议标题]>begin-->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努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新闻发布会<!--<$[会议标题]>end-->
会议资料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努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新闻发布会
时 间
2021年6月29日 上午10:00
地 点
省教育厅402会议室
嘉 宾
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徐子敏
主要内容
围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重点介绍“十三五”期间我省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关情况。同时,介绍“十四五”时期我省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
文字资料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努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省委教育工委书记 省教育厅厅长、党组书记  葛道凯

 “十三五”期间,全省教育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现代化教育强省建设,大力发展“适合的教育”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均如期完成。全省中等及以下教育毛入学率均超过9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2.4%,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5.4年,教育发展规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正处于从世界中上水平向更高水平迈进的历史新起点,呈现出协调发展、重点突破、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

从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水平看,基础教育资源短缺明显缓解,质量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认同得到改善。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超过85%,90%以上的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定办学标准,超过90%的在校学生在三星级以上优质高中就读。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突破,亮点纷呈,质量水平继续领跑全国。部省共建打造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样板,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实现“十一连冠”、教学大赛获得“九连冠”,20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高等教育规模稳步扩大,布局结构得到优化,质量水平实现跨越,联系社会日趋紧密。15所高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43个学科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688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社区教育、继续教育资源和平台进一步拓展,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加快构建。

“十三五”期间,我省教育事业发展不断展现新作为、取得新成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做到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今年 4 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再次以国家法律规范完善了教育方针的表述,即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新的教育方针中首次完整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为我们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思想指引和法律保障。

因此,我今天将围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重点向大家介绍一下“十三五”期间我省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关情况。同时,介绍一下“十四五”时期我省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上好思政课,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全省教育系统坚持把思政课摆在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取得了“三个更强”成效。

一是思政课改革的针对性更强。出台《江苏省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行动方案》,建立完善思政教育在学校、专业和课程层面三级指标体系。江苏有12所高校(院系)入选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各高校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课程总数均居全国前列。连续三年实施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思政课教师“领航·扬帆”计划,多位培养人选脱颖而出。比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徐川教授成立“川流不息思政工作团队”、创建“南航徐川”思政网络平台,辐射全国数百万师生。

二是思政课形式的丰富性更强。积极探索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思政教育形式。比如,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省教育系统坚持把战疫作为最生动的思政教育教材,积极开展“抗疫+”思政教育,各高校推出的《抗疫思政课》和《江苏辅导员在“疫”线》,在“学习强国”等平台上总点击量超过2000万次。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各高校认真组织党史学习教育,开设“四史”类思政课程,推动干部师生强化理论武装、传承红色基因、厚植人民情怀。43所高校参与 “师生共讲党史课”,推出微课视频197部,13所主讲高校深度挖掘红色育人资源,开展“红色精神接力讲”,55所高校开展“思政名师大巡讲” ,巡讲场次达905场。

三是思政课发展的协同性更强。省教育厅精心打造的“江苏省名师空中课堂”上线思政类课程500余节,覆盖全省7000多所中小学,促进了思政课均衡发展。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建立结对共建、集体备课等方式,积极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发展。比如,镇江市推出的“1+2+4+N”思政工作体系(即1所高校联系2所中学、4所小学、N个家庭和社区)取得明显成效。各中小学在开足上好思政国家课程的同时,积极开发思政校本课程。比如,最近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淮安市新安小学用好身边的红色教育资源,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包含团队活动课程、基地实践课程等在内的“新旅文化”课程体系,让红色基因始终流淌在师生的血液里。

二、发展学校体育事业,夯实学生健康生活的基石

全省各类学校坚持健康第一的理念,立足“人人爱运动、人人有运动”,聚焦“教会、勤练、常赛”,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形成了以“三个越来越”为特征的学校体育发展之路。

一是学校体育改革越来越深入。深入破解体育教学标准化难题,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大学生体能考核指导以及体育教师体能、职业技能等“江苏标准”在全国影响广泛。确保中小学生锻炼时间,明确小学阶段每天1节体育课,中学阶段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安排1节课外体育活动。补齐专职教师结构性缺编短板,实施“万名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工程”,对全省2万多名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全员培训。每年组织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联赛、阳光体育冬季长跑等活动,参赛学生达数百万人次,在第13届全国学生运动会上,江苏代表团总分及奖牌数均居全国前列。

二是校园足球发展越来越快速。多部门协同普及校园足球,校园足球在江苏“遍地开花”。全省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069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市、区)9个、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1个(南通市),总体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其中南通市近五年新建或改扩建足球场300余片,苏州张家港市实现足球100%走进课堂、100%足球特色学校每周安排一节足球课。此外,江苏主客场制大学生城市足球联赛、“校长杯”“县长杯”“市长杯”“省长杯”四级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等体系不断完善,全省参加校园足球竞赛人数超过百万。

三是学生体质健康越来越受重视。不断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与干预体系,从2017年起逐步实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报告书制度和大学生体质健康等级证书制度,推进大中小学生体检和近视等健康数据归档纳入管理, 2020年为全省近900万名中小学生发放体质健康报告书,为124所高校的近38万名毕业年级学生发放等级证书。“十三五”期间,我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表明,学生形态发育水平持续提高,爆发力、柔韧性、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下滑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涌现出了一批工作扎实的先进典型,如徐州市睢宁县庆安镇骑路小学通过开展“花式跳绳”实现学生近视率和肥胖率均为零。

三、完善学校美育体系,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能力

全省各类学校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核心,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形成了以“三抓”为依托的学校美育高质量发展新体系。

一是抓特色学校创建。在中小学大力推动“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美育工程,建设了一批艺术教育特色学校,为全省学校提供示范,目前已建成全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0个、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60所、省级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学校338所、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0个。

二是抓艺术实践活动。努力探索大中小学“周周有影视、班班有合唱、人人有才艺”机制。成立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团联合会,推动各高校创建省级大学生艺术团101个。每两年举办一次音乐、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展示活动,每三年举办一届全省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连续十年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2020年采购节目92个,演出(展览)233场,受益师生超过15万人。在2019年在苏州举办的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和今年5月在成都举办的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我省均取得名列全国前茅的优异成绩。

三是抓帮扶机制构建。发挥省级统筹作用,着力解决美育资源不均衡问题。加大苏北地区中小学艺术教师招聘力度,从2016年起,以每年不少于1200人的指标要求招聘中小学美育教师。推进实施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已组织17所高校与38所中小学校签订了结对帮扶协议。

四、补齐劳动教育短板,培养学生爱劳动的好习惯

全省各类学校坚持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结合,贯穿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

一是课程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我省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起步较早、有完备的体系,早在2003年就在全国率先组织编写了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和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材,由省高等教育学会和高校教材管理工作委员会联合组编的《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已正式出版使用。中小学通过实施课程与文化建设工程和品格提升项目,积极探索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有机融合。高校结合学科专业建设开设了一批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在2020年教育部国家一流课程“双万计划”中,我省有19门社会实践类课程入选国家一流课程,居全国第二。

二是课时保障能力不断强化。全省各类学校严格按照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将劳动教育纳入课表、给出课时,基本实现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职业院校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不少于16学时,普通高校本科阶段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不少于32学时,并因地制宜每学年设立1次劳动周。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依托与有关单位合作共建的“海中学生实践农场”,每年分批组织学生开展以过“步行关、生活自理关、劳动锻炼关”为主题的劳动周活动。

三是课外实践形式更加丰富。全省各类学校积极推进学校、家庭、社会资源共建共享,基本实现省、设区市、县(市、区)、学校四级劳动实践活动载体全覆盖。全省有近40%的大中小学在校内设立小农场、小花园等课外劳动实践基地,在职业院校中建成面向中小学开放的省级职业体验中心92个,学生所有劳动实践活动均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常州市、苏州市、连云港市赣榆区被确定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

五、“十四五”时期江苏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

回顾和总结“十三五”,是为了更好地谋划和展望“十四五”。当前,我们正在编制《江苏省“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总体思路是,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以现代化教育强省建设为中心工作,以实施教育提质扩容工程为重要抓手,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和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落实“一个理念”“五个转变”“六个更加”“七个不变”

(一)“一个理念”是高质量发展的育人导向

全省教育系统将继续坚持和宣传普及“唯有‘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充分体现了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的辩证统一。

从个体维度看,“适合的教育”是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的教育。就是要坚持有教无类,尊重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使不同性格禀赋、不同兴趣特长、不同素质潜力的学生能接受符合自己成长需要的教育,让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

从社会维度看,“适合的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就是要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推动人才培养工作始终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

(二)“五个转变”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是发展重点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更加注重结构优化转变。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战略主题,把优化教育结构作为主要任务。

二是发展方式由注重刚性保障向更加注重弹性供给转变。大力倡导“适合的教育”理念,更多提供与个性需求相适应的弹性教育供给和发展性教育政策体系。

三是发展要求由注重达标考核向更加注重特色品牌转变。既要抓达标示范,保基本、守底线,更要加强特色品牌建设,以特色形成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影响力。

四是发展取向由注重学校建设向更加注重师生成长转变。建设专业化高素质教师队伍,建立健全以学生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努力构建师生协同发展的育人格局。

五是发展评价由注重水平高低向更加注重人民满意转变。坚持办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问题,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江苏人民。

(三)“六个更加”是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

一是教育体系更加完善。高水平普及15年基础教育,高质量的现代职教体系和省域高等教育体系加快完善,服务全民学习的终身教育体系更加健全。

二是质量水平更加提升。城乡教育、区域教育和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课程体系、学业评价等基础性质量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

三是供给方式更加多样。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逐步形成促进人的多向度发展和多通道成才的立交桥,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需求。

四是公平底线更加牢固。基本公共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更加健全,区域、城乡、校际差距逐步缩小,对特殊群体的关爱和资助政策体系建立健全。

五是发展活力更加迸发。坚持以改革开放激发活力,推动教育标准、治理、评价、督导、投入保障、教师队伍建设等基础性制度不断完善。

六是服务成效更加凸显。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更为紧密,与现代产业结构深度融合,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能力显著增强。

(四)“七个不变”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导向不变,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二是坚持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任务不变,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同时突出质量内涵,着力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

三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追求不变,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政绩观和教育评价观,统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四是坚持守好办学治校底线的要求不变,既要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也要督促学校守好安全稳定、意识形态、纪律和职业道德的底线。

五是坚持正常教育教学的秩序规范不变,严格落实课程方案和标准,严管教学秩序、严抓教学规范。

六是坚持教师队伍积极向上的势头不变,始终把保持教师队伍积极向上的良好势头、活泼快乐的良好心态和认真负责的良好状态作为我们重要的工作目标。

七是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路径不变,把学校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积极走进社会,在实践锻炼中磨练必备品格、提升关键能力。

“十四五”开局之年已接近过半,为全面展示全省教育系统开新局谱新篇的好做法、好经验,我们将在今年秋季学期开学后,组织开展“奋进‘十四五’ 逐梦新征程”大型主题新闻发布暨采访活动,届时请各位媒体朋友给予更多关心和支持。



答记者问:

问题:葛厅长,您好!您刚才介绍了正在编制的《江苏省“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的总体思路,请问在总体思路指引下,将采取哪些具体举措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答:《江苏省“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自2020年下半年启动以来,经资料收集、实地调研、初稿撰写、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和专家论证,将于近期形成送审稿。从具体举措看,我们大致要实施“十个计划”。

一是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计划。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打造一批示范课堂。推进学校体育美育高质量发展,提高学生健康素养和审美能力。加强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爱劳动、会劳动、能勤俭。

二是基础教育资源建设与内涵提升计划。加大基础教育优质资源供给力度,新建改扩建幼儿园、义务教育学校和普通高中,新增一批省级基础教育内涵发展项目。

三是中职学校“领航计划”和高职学校“卓越计划”。新建一批省级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高水平技工院校、高水平高职院校和职业能力培养虚拟仿真实训中心。

四是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持续推进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协同创新计划、特聘教授计划“四大专项”建设,争取更多高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

五是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专项行动计划。全面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八项工程,扩大在学研究生规模,基本建成国内领先、具有江苏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强省。

六是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建设计划。建好用好“江苏学习在线”,为江苏居民的学习成果认证、转换等提供一站式、智能化、个性化服务。

七是教育人才高地建设计划。以江苏特聘教授计划、高校青蓝工程、苏教名家培养计划、教学名师等为平台,健全国家省校三级高层次人才建设体系。

八是智慧教育提升计划。打造育人为本、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智慧教育生态,扩大省级智慧校园覆盖率,加快推进 5G+X新技术支持下的教育教学创新应用。

九是教育对外开放质量提升计划。推动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外国留学生教育提质增效。启动高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省级重点项目建设。

十是教育评价改革专项行动计划。系统推进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和用人等关键领域评价改革,引导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