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图片
<!--<$[会议标题]>begin-->“数说‘十三五’一同看教育”系列新闻发布活动之徐州连云港宿迁专场新闻发布会<!--<$[会议标题]>end-->
会议资料
“数说‘十三五’一同看教育”系列新闻发布活动之徐州连云港宿迁专场新闻发布会
时 间
2021年3月2日 15:15
地 点
省教育厅402会议室
嘉 宾
徐州市教育局局长、党委书记,市委教育工委书记石启红;连云港市委教育工委委员、教育局副局长李宏伟;宿迁市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局局长倪成城
主要内容
徐州:介绍促均衡、强质量,聚力打造“学在徐州”教育品牌的举措。连云港:介绍全面打造教育信息化高地,扎实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做法。宿迁:介绍锁定目标、克难奋进,全力推动宿迁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情况。
文字资料

促均衡强质量  聚力打造“学在徐州”教育品牌

徐州市教育局局长、党委书记,市委教育工委书记石启红

记者朋友们:

大家好!首先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徐州教育的关心、支持和帮助。

徐州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419所、在校生212.4万人、教师12万人,基础教育体量居全省首位。“十三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和省教育厅坚强领导下,全市教育系统聚焦“建学校、招老师、提质量、抓整治、促均衡”五件大事,大力实施“彭城三好”工程,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在最具幸福感城市100多项测评指标中,教育满意度排名第一;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抗击新冠疫情先进集体”;被省政府表彰为“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的设区市”;连续四年在全市高质量发展考核中,位列“第一等次”。

一、突出优先地位,扩大资源供给。发展环境更加优化。2019年4月28日,市委市政府在全省率先召开全市教育发展大会,去年又专题召开县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工作会议,出台《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支持基础教育优先发展的实施意见》《县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三年重点任务(2020-2022年)》等17个政策文件。教育投入稳居前列。全市五年地方教育经费投入1044亿元,其中财政性投入926亿元,较“十二五”同比增长40%和38%。新(改扩)建中小学537所、幼儿园647所,补充在编教师16342人。优质均衡大幅提升。全市创建省优质幼儿园634所、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1185所、三星级以上高中61所,优质资源总量居全省首位。组建55个教育集团,覆盖218所学校。全面完成幼儿园规范治理,累计规范小区配套幼儿园249所,清理无证幼儿园、看护点2514个,普惠性幼儿园和优质幼儿园占比分别达到92.9%和90.4%,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占比99.5%、优质高中占比80.26%,较“十二五”末大幅提升。

二、坚持“五育并举”,培养时代新人。党的领导全面深化。县市区全覆盖成立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着力打造“双培双提升”书记品牌项目。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创新建立在徐高校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创新实施大中小学一体化推进思政教育。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47人被评为国家、省“新时代美德少年”。素质教育深入实施。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开课率100%。巩固校园体育传统优势,创建1个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试点县区,2个省试点县区,创建215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6所篮球、5所排球特色学校,82所省体育特色学校,26所省艺术特色学校。打造58家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家校共育走深走实。创新实施“彭城好爸妈”工程,推动家长“持证上岗”,全市已有369所学校加入课程学习平台,40万家长参与学习。我市获批“全国家校社共育试验区”,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来徐参加启动仪式,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专题报道。

三、积极改革创新,教育质量大幅攀升。教学改革亮点纷呈。深入实施“学讲计划”,入选“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启动“树立六精理念、帮扶美好前程”教学行动,入选“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区”。打造“彭城好课堂”,创新开展智能巡课,引导教师把精力和心血用在课堂和学生身上,向45分钟要质量。空中课堂作用突显。全市73%的中小学通过省智慧校园验收。依托“彭城课堂”,汇聚优质教育资源3万多个。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音美扶智工程”,全市101所义务教育学校开展“城乡网络结伴活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被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信息化典型案例,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现场推进会推介我市经验。产教融合成效显著。成立职业教育发展联盟和职业教育联席会议,2所高职校进入国家“双高”建设单位,4所中职校入选省“领航计划”建设单位,公办中专全部进入省优质学校行列。组建5大职教集团,建设15个特需专业,打造40个产教融合平台。在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我市综合成绩连续十二年蝉联江北第一。

四、对照“四有”标准,队伍建设持续加强。评价体系不断优化。创新实施“彭城好教师”工程,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意见》,编印《师德师风手册》《彭城恩师故事》,建设“四有”好教师团队,选拔45家市级、6家省级重点培育团队。由学生和家长自主评选出“心中的恩师”7461人,遴选“彭城恩师”600名、“恩师建设先进集体”220家。培养载体拓展完善。成立教师发展学院,探索“三师工程”等有徐州特色的教师成长体系,实施“学科首席教师”培养等品牌项目,“线上+线下”相结合同步培训,每年有8万教师接受各类培训。骨干队伍持续扩大。实施“名校长培养工程”“双百计划”“特级教师后备培养”等,全市基础教育阶段现有“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15人、“苏教名家”5人、首批省教育家型校长创新培育计划5人、省教学名师15人、正高级教师153人、省特级教师179人,120人在省评优课和基本功大赛中获一等奖。数量居全省前列。

“十四五”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徐州教育系统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为引领,继续抓好“建学校、招老师、提质量、抓整治、促均衡”五件大事,制定落实《徐州“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打造“学在徐州”教育品牌和淮海经济区教育中心,形成与中心城市地位相匹配的教育格局。重点实施八项工程:

一是实施党建引领工程,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广泛组织庆祝建党100周年和“四史”教育系列活动,促进党建和教育改革深度融合,努力在全市争当标兵、在全省争做示范。二是实施立德树人工程,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完善“三全育人”体系,深化“彭城好爸妈”成长工程、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教育项目,创新实施“一表五清”个性化关爱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实施“彭城好课堂”建设工程。树立学生“听得懂、记得牢、做得好”才是好课堂的评价导向,深化六精理念,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促进教师全员教研能力提升。四是实施学校扩容提质工程,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优化学校布局,新(改扩)建中小学校410所,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和教育信息化建设。五是夯实产教融合工程,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开展新一轮职业院校布局调整,制定“十四五”高职院校发展规划,提升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契合度,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六是实施教师综合素养提升工程,夯实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严格落实师德师风要求,新招补教师2.9万人,完善培养发展体系,深化“县管校聘”等管理改革。七是实施教育治理攻坚工程,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继续实施义务教育“公民同招”,确保高考招生平稳有序,大力整顿校外培训机构,强化食品卫生安全,统筹抓好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呵护孩子健康成长。八是实施保障能力提升工程,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化教育督导改革,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建立健全法治保障,高水平做好宣传工作,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打造信息化教育高地  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

连云港市委教育工委委员、教育局副局长李宏伟

“十三五”以来,在省教育厅的正确指导下,在连云港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连云港市教育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及省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紧紧围绕“一流的办学理念、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育设施、一流的教育质量”教育工作目标,全面打造教育信息化高地,扎实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近三年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成绩苏北领先,初步实现了教育现代化建设目标。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省内首家教育大数据中心建成投用,“三通两平台”覆盖率达100%,基本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现代化,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优质均衡发展,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建设呈现新局面。

一、以教育信息化支撑教育现代化

一是智慧教育建设扎实推进。深化智慧教育创新工程,开展智能化信息生态环境下的教学模式试点工作。70%的中小学基本建成智慧校园,全市共有7所学校成功创成省级“智慧校园”示范校。

二是师生业务水平持续提升。组织全市师生积极参加省“领航杯”系列大赛,通过比赛不断提升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和信息化素养。 在2020年省“领航杯”信息化教学能手大赛中,在我市6名参赛选手中2人获特等奖,4人获一等奖,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在省网络安全知识竞赛中,我市小学组连续3年蝉联全省冠军。

三是网络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全市各级各类中小学校门户网站均采用独立域名,县区教育城域网防火墙和上网行为管理配置到位,按要求保留日志。市教育城域网定期对县区、学校网站进行漏洞扫描,发现一个整改一个,保障教育网站良好的服务功能。积极开展网络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各学校积极推送网络安全法宣传知识,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广大师生网络安全意识不断提升。

二、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化

精心打造连云港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微课中心”“名师在线”“在线作业”“家校互动”“人人通”“在线阅读”等六个板块应用和资源,为广大师生带来了教与学的双重变革。疫情防控期间,为全市各级各类学生提供居家学习线上指导,每日线上学习人数达63万人次,受到师生与家长的广泛赞誉。

一是服务教学,共享优质资源。依托学校智慧校园千兆光纤接入和无线网络全覆盖,以计算机和手机为载体,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的线上线下学习、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提供优质服务。集中全市名校、名师力量,共同制作学习资源包,以信息化手段实现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良好环境。截至目前,连云港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共收录微课资源12000节。

二是云端连线,实现异校同构。开展“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活动,在全市范围内选取优质中小学校作为主讲学校,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含教学点)建设互动听讲教室和云终端听讲教室,以1对N的形式开展结对帮扶,实现了学生同步上课、同步完成作业、同步接受辅导,主讲学校和听讲学校的教师共同备课、共同上课、共同批改作业和辅导学生,让乡村学校师生同步享有优质教学资源,教育扶贫得以精准实施,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正在成为现实。

三是数据分析,搭建家校桥梁。平台打造了“家校互动”“在线作业”等应用功能,采用大数据分析,将学校、班级以及学生个人学情形成状况图,教师通过平台即可将有关信息以点对点方式发送给家长,有效保障了家校沟通的畅通。

三、以教育信息化助力决策科学化

2020年,连云港市在全省率先建设的教育大数据项目正式投入使用,该项目以智慧教育为切入点,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技术,采取“一体化平台+大数据支撑+全方位应用”模式,统一规划教育系统综合业务监管、流转、评价评估、决策分析等体系,支撑体系革新,建成集基础设施云服务、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可视化呈现、应用分析于一体的综合支撑和管理平台,标志着我市智慧教育向“四个一流”的奋斗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是统筹规划,集约管控。通过统筹规划建设教育大数据系统,搭建高标准、高性能教育云“底座”,实现对全市教育云计算、存储及网络资源集约化管控,为全市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有效弥补教育体系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网络安全保障的不足。

二是资源共享,共建共治。汇聚全市各类教育数据资源,建立数据共享、共用和业务协同的体制机制,统筹管理数据归集、开放、共享和风险管控,减少数据整合成本,实现数据实时保护与业务连续性管理,有效减少了数据采集资本的投入,提升教育数据治理水平。

三是数字赋能,云慧教育。聚焦物联感知数据、业务存量数据和网络开放数据的深度融合治理,助力构建安全开放的信息空间和触手可及的学习环境,实现高效协同的教务治理与便捷智能的教务服务,加快建成高质量数据驱动的智慧教育。

“十四五”时期是教育事业全面推进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第一个五年,连云港市教育局将继续坚持“四个一流”目标导向,创新智慧教育,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升级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市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是进一步优化教育技术服务体系。构建高速可用、安全可靠、共享可信为主要特征的教育信息化应用环境。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工作落实。优化教育大数据平台建设,不断丰富其数字化教学资源,为各级各类学校和全体学习者提供丰富、适用的学习资源。

二是进一步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引入人工智能、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智能化校园教育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逐步实现数据伴随式收集、信息自动化分析、资源精准化供给,实现学校智能便捷管理。到2025年,全市75%中小学基本建成智慧校园。

三是进一步探索教与学的新方式。建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教学关系,深度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探索基于人脑科学、人工智能、5G网络、大数据分析的个性化教学、混合式学习和翻转课堂,建构智能学习空间和学习体验中心。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引导教师开展个性化教学和指导。加快推进“三个课堂”建设。到2025年,基本建成与教育现代化要求相适应、涵盖各级各类教育、覆盖城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以及教育管理融合创新发展。


锁定目标 克难奋进 全力推动宿迁教育高质量发展

宿迁市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局局长倪成城

记者朋友们:

“十三五”期间,宿迁教育系统按照省厅的决策部署,以一年抓一个重点的战略定力,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强力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教育综合能力快速提升,资源总量明显增长,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不断增强,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成效百姓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宿迁市教育满意度排名全省第一。

一是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学前教育办学层次全面提高,3-6周岁幼儿毛入园率达98.87%,五年提升近3个百分点,省市优质园、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分别达90.19%、91.92%。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入学率和巩固率达到100%,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达标率达到89.84%、五年增长翻1倍,乡村薄弱学校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100%。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创成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实验区,65%以上专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中职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超过98%,本地就业率达60%、年均提高近2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实现突破,宿迁籍学生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1%,五年提升近18个百分点,宿迁学院正式转制为省属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告别了宿迁无省属公办本科院校历史。

二是资源供给力度显著增加。“十三五”以来,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约500亿元,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约400亿元,两大经济指标均实现逐年增长。启动学校建设攻坚计划,累计投入142亿元,建设学校131所,提供学位18.8万个,新建校全部达到省I类标准和智慧校园标准,有效解决老城区学校“挤”、新城区学校“缺”的问题,教育布局更加科学合理,基本满足学生就近入学需求。持续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累计投入68.36亿元的“改薄”工程全面完成,覆盖学校556所。强力推进校安工程,累计投入57.88亿元,完成新建、加固校舍604.66万平方米。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提升,投入6.5亿元,大力实施教育信息化PPP项目,为222所中小学改善了教育现代化办学条件,全市中小学宽带百兆进校覆盖率达100%,119所中小学达到省智慧校园建设标准,所有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达到省Ⅱ类以上标准。

三是教师综合素质稳步提升。持续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立德树人理念逐步普及,优秀教师典型不断涌现,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得到有效遏制。优化教师补充机制,五年补充各类教师1.1万名。全市学前教育教师专科、义务教育和高中学校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分别达89.1%、81.5%和99.6%,五年分别提升9.1、10.2和1个百分点。建立市级名师工作室38个、名校长工作站17个,新增正高级教师69人,省特级教师41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44人,教育领域拔尖人才第一、二层次对象387人,市名师名校长66人。加大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力度,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方面向乡村教师倾斜,城乡教师流动力度加大,队伍素质不断均衡。

四是民生堵点问题化解有力。制订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管理试行办法,以县(区)政府名义认定民办普惠园207所,扎实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园专项治理,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度大幅提高。全面推行“公民同招”政策,义务教育所有学校全部通过网上报名平台招生,实现公开公平公正招生。持续增加高中学位供给,通过优质高中挖潜等方式,累计增加普通高中招生计划6292个。深入推进“阳光食堂”建设工作,全市693所学校食堂实行“统一审核、线上采购、阳光配送、全程管控、信用管理”食材安全管理模式,确保广大师生“舌尖上的安全”。积极开展城镇转岗、待岗工人、城乡失地农民、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群体技能培训,年均培训600余场,完成岗位技能提升培训1.8万人次,培训贫困劳动力2600余人,培养农村电商人才3200余人,有效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脱贫。

“十四五”时期,宿迁教育将以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为导向,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坚持质量为本,全面提升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着力增强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推进各类教育事业协调发展,系统提升人民群众满意程度。到2025年,较高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综合竞争力整体提升,形成“公平、优质”的宿迁教育生态。


答记者问:

问题一:徐州的基础教育总量占全省的1/6,如何破解资源供给这道难题,具体有哪些举措?

答:一直以来,徐州有全省1/6的基础教育规模,资源供给压力很大。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全力保障“三个优先”,建学校,招老师,补短板,强弱项。“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教育经费1044亿元,新(改扩)建中小学537所、幼儿园647所,补充在编教师16342人。“十四五”期间,徐州基础教育规模将维持在200万人左右,我们将继续聚焦“建学校、招老师、提质量、抓整治、促均衡”五件大事,新(改扩)建中小学校410所,新招聘教师2.9万名。全面实现有学上,上好学,学有优教的目标。

问题二:“家校共育”是徐州的一项品牌工作,请问徐州市教育局采取哪些措施推动这项工作?

答:“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全面实施“彭城好爸妈”成长工程,打造家校社育人全链条。一是加强机制建设。健全教育、妇联、关工委、宣传、共青团、民政、卫健、公安等部门参与的家庭教育联席会议机制,定期召开研讨会、推进会。二是注重课程开发。做到四个全覆盖,即: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建设全覆盖;各学段家长课程体系全覆盖;家长通过学习平台完成系统学习全覆盖;对教师的家庭教育培训全覆盖。三是丰富活动载体。持续开展“彭城好爸妈”成长工程示范区、示范校创建,举办100名“彭城好爸妈”家教故事巡讲、1000个优秀家庭教育案例选编、10000条最美家风展示活动,组织“彭城好爸妈”成长系列讲座,开展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参观体验、专题调研、研学旅行等活动,引导家长参与教育、理解教育、支持教育,积极争做“彭城好爸妈”,家校联手共同呵护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问题三:请问连云港教育大数据系统规划建设内容包括哪些?

答:为进一步落实国家、省教育信息化工作要求,2020年,结合智慧连云港和智慧教育工作实际,我市在充分调研学习各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建设了连云港市教育大数据系统,努力打造一体化“互联网+教育”一张网平台,为实现“一流的办学理念、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育设施、一流的教育质量”教育工作目标提供数据支持。包括如下内容:

一是夯实基础设施“底座”。升级扩建连云港教育云数据中心机房,建成1个冷池,28个机架,实现可用柜位24个,新上架计算服务节点20个,可用存储资源300T。二是统一教育数据标准。严格遵循国家、省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从业务、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统一全市教育信息化管理标准。三是构建教育数据治理平台。整合市内各级教育业务数据,实现跨层级、跨部门、跨网域数据共享交换。四是打通应用集成“壁垒”。搭建内外互通数据与应用共享体系,实现与国家、省、市各类数字教育资源共享与共治。同时,根据我市教育实际需求,新增校情管理系统,服务教育督导管理体系、高中学生选科与志愿填报指导及生涯规划等,有效提升教育业务信息化水平。五是生成教育数据全景图。搭建各类分析场景模型,挖掘数据价值,支撑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全力打造连云港智慧教育的“第一张名片”。

问题四:近年来,宿迁坚持合作办学、集团化办学,推动教育内涵质量显著提升,请介绍一下宿迁教育提质的基本做法。

答:宿迁市现有总人口591.6万人,共有各级各类中小学、幼儿园900所,在校学生和在园幼儿115万余人。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教育现代化建设这一主线,开展合作办学、深化集团化办学,教育质量显著提升。

一是开展合作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通过政府联手搭台,与南通、苏州等地合作,先后创办了沭阳如东高级中学、宿迁市苏州外国语学校等优质学校13所;以结对共建、联盟办学、委托管理等方式引进优质教育品牌,先后引进各类合作办学项目96个,实现各县区各学段全覆盖,形成了南师附中宿迁分校、南外仙林分校宿迁学校等一批优质学校;同时引进以李庾南、周桂官等为首的一批优秀支教团队,以人民满意为目标,以资源共享为保证,以优惠政策作支撑,大力推树一批优质教育新标杆,催化“鲶鱼效应”,激活“一池春水”,推动宿迁教育竞相发展、各类教育协同发展,有效带动了宿迁教育内涵整体提升。

二是深化结对帮扶,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深化区域集团化办学,目前已形成“高中+初中+小学”“名校+弱校”“优质+特质”等几种集团化办学模式。集团以优质普通高中为龙头,以不同学段优质学校为核心,包含高中联合体、初中联合体和小学联合体。通过集团化办学的辐射和示范带动作用,不断缩小校际差距,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另外,对新建学校,通过成熟优质学校领办新建校等合作模式,让优质学校与新建学校有机融合,促进教师资源、课程资源共享,让新建学校能够在短时间内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得到学生认可、家长支持。

问题五:2020年全省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扶贫必扶智,请您介绍一下,宿迁市对经济困难家庭子女上学方面是如何保障的。

答:宿迁市地处苏北地区,是省内建市最晚、发展基础最薄弱、贫困人口基数最大的地级市,如何实现这些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得起学、上得好学,让这些孩子掌握知识,学到本领,从根本上摆脱贫困,一直是我市教育工作关注的重点。宿迁市持续打造“学前至高等、公办和民办、市内到市外、就学与就业”全方位助学“四全体系”,“十三五”以来,我市累计发放助学资金14.03亿元,惠及低收入农户子女99.6万人次,帮助16314名宿迁学子圆了“大学梦”。

一是全学段提升资助标准。2016年宿迁市政府出台政策文件,明确建档立卡户子女小学、初中、高中阶段资助标准每生每年分别比省定标准高出500、750、1000元,并将高职第三年纳入资助政策范围。对在非省属高校就读的本、专科学生按每年不低于5000、3000元给予补齐资助,对当年新考取的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分别给予不低于2000、1000元一次性资助。有的县区还结合实际,对学前、小学、初中、高中贫困学生资助再加码。

二是市内到市外全面覆盖。每年春、秋两学期,对在我市就读的市内外建档立卡户基础教育阶段子女信息,组织进行核对,确保精准掌握救助学生信息,实现应助尽助、应扶尽扶。

三是就学与就业有效衔接。组织市内重点职业院校,面向近千名低收入家庭“两后生”组织培训,并全部实现就业。

四是公办和民办平等资助。所有民办学校低收入农户子女同等享受资助政策。另外,连续5年坚持开展“群”众扶贫助学活动,累计捐款突破100万人次,筹资超过1.13亿元,惠及贫困学子1.6万人次,实现从线上到线下、企业职工到机关干部到普通群众,广泛参与、全力扶贫助学的大好局面,为寒门学子打通了求学之路。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