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图片
<!--<$[会议标题]>begin-->江苏高校发挥人才科技优势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会议标题]>end-->
会议资料
江苏高校发挥人才科技优势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
时 间
2021年2月5日下午2:30
地 点
省教育厅402会议室
嘉 宾
省教育厅副厅长王成斌,发规处、高教处、研究生处、教师处、科技处、科技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
主要内容
介绍“十三五”期间江苏高等教育在不断优化高教布局结构、引领高校内涵发展、深化人才培养改革、提高服务能力水平和产教融合发展等五个方面的主要做法。
文字资料

江苏高校发挥人才科技优势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

省教育厅副厅长 王成斌

(2021年2月5日下午2:30,厅402会议室)

“十三五”期间,江苏高等教育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深度融合,最大限度地把高校人才优势、科技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江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全省现有普通高校167所,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在校生225.8万人。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0.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6个百分点。江苏高等教育在内涵建设上下足功夫做好文章,多项指标排名全国第一。高等教育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持续加强,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满意度持续提升。

一、主动对接,高教布局结构不断优化

主动对接区域战略布局,发挥高等教育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一是助力扬子江城市群建设,推动南京大学设立苏州校区、南京中医药大学泰州校区建设,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转设无锡市属本科高校、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转设南京传媒学院。二是助力沿海经济带建设,推动淮海工学院顺利更名江苏海洋大学,填补了江苏海洋高等学校的空缺。三是策应江淮生态区和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推动宿迁学院由民办高校转制为省属公办高校,支持徐州市设置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等。四是积极发展高水平师范教育,支持南京大学、苏州大学等一流大学开展师范教育,为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提供教育支撑和人才保障。五是推动部分高校向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支持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获批全国职业教育本科试点,并升格更名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成为全国首家公办本科层次职业学校。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联动发展更加紧密,高等教育区域布局更加科学合理。

二、争创一流,高等教育内涵显著提升

以“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为引领,持续实施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特聘教授计划、协同创新计划、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四大专项”,省级财政每年投入17亿元左右,累计投入近百亿元,助力高校学科建设,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夯实高水平大学建设基础,不仅让人民群众期盼的“好上大学”成为现实,也让“上好大学”成为现实。一是“一流高校”持续增加。全省15所高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比“十二五”时期的“985”和“211”工程建设高校数增加4所,入选高校总数居全国第二,其中入选省属高校数量全国第一。“十三五”以来,省财政每年安排“双一流”和地方高水平大学专项经费17.57亿元,有力推动全省高等教育在“高原”上打造“高峰”。二是“一流学科”持续提质。43个学科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学科数位居全国第三;全省30所高校165个学科进入ESI前1%,高校数和学科数分别位列全国第一和第二,学科数较“十二五”末增加了86个,实现了翻番式增长;12所高校20个学科进入ESI前1‰,高校数和学科数均位列全国第二,学科数较“十二五”末增加了16个,增长了4倍。东南大学集成电路学科支撑江北新区成立江苏集成电路设计服务产业创新中心、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设计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为推动南京及长三角集成电路设计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支撑江北新区“芯片之城”迅速崛起做出了贡献。三是“一流专业”持续提升。建成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258个,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343个,位居全国第二,171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位居全国第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专业入选教育部拔尖计划首批立项名单,是全国唯一入选该计划的地方高校。四是“一流课程”持续增长。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546个,占全国总数10.7%,位居全国第二,其中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数、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数均居全国第一。南京大学着力在课程内容融入思政元素,创设以《宇宙简史》为代表的一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五是“一流教学成果”持续产出。在近两届高等教育国家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全省高校获奖总数和质量位居全国首位,在2018年评选中,江苏获奖55项,占全国获奖数12.2%,其中一等奖10项,占全国20%。在近三届中国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中,江苏高校获得一等奖的数量占21.4%,遥遥领先其他省份。

三、紧扣需求,创新人才培养硕果累累

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扎根中国大地的时代新人。“十三五”期间,累计为各行各业培养270.8万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其中本科及以上154.9万,省内就创业比例超过77%。一是面向行业产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引导高校打破传统的二级学院办学模式,整合15所高校、49家行业领军企业、7个地方政府及产业园区的优质资源,合力共建15所省级重点产业学院。截至目前,首批省重点产业学院招收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本科生3825人。首批省重点产业学院累计投入经费5.45亿余元。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施服务外包类专业嵌入式人才培养项目192项,培养国际化、创新型、复合型服务外包人才近4万人。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创新人才新形式,组织3000名大学生参加25个学术冬令营项目,汇聚阿里云、百度、徐工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和一批企业领军人才加盟。二是科教产教融合培养高层次人才。大力推动研究生教育科教产教融合,1800余名产业教授为我省高校研究生开设近千门企业课程和科技讲座,直接受益的研究生超5万人。全省现有省级研究生工作站5228家,每年进站开展科研工作的研究生超1万人。大力实施“大院名企”联培计划,其中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实施“创智计划”、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同实施“集萃研究生计划”、与中科院南京分院共同实施“卓越研究生计划”,着重提升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能力。三是多轮驱动培育双创英才。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坚持第一、第二课堂有效联动,推动“专业教育+双创教育”深度融合,构建“教育教学—训练实践—项目孵化—初步创业”全链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累计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37467项,引导30万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十三五”期间,全省高校累计14.86万支团队61.01万人次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共获得国赛金奖49项,并列全国第一。大赛培育孵化大学生创业企业超5000家,市值累计超100亿元,涌现出一大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社会效益好的大学生领军型“双创”企业。全省高校大力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组建14374支团队,14.91万名师生先后深入盐城等革命老区,用创新创业成果服务乡村振兴、助力精准扶贫,打造江苏最大最生动思政课堂。

四、聚焦科创,服务地方发展成效突显

“十三五”期间,江苏高校聚焦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加快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一是积蓄高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十三五”以来,全省高校获科技经费793.41亿元,较“十二五”同比增长58.3%。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5个,位居全国第二;教育部认定的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0个,位居全国第一;省级高校协同创新中心76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270多个,高校“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协同创新体系基本建成。南京医科大学开展全球首例新冠肺炎病例双肺移植,研发国内首个核酸检测方舱实验室和多型核酸检测车。二是打造高规格科技创新平台。全省高校建有各类科研基地平台7738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6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175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5家,位居全国第一;首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16所,位居全国第一;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7个,位居全国第二。苏州大学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带动苏州工业园区内5家高校科研院所、200多家纳米企业及产业联盟,形成了3公里协同创新圈。三是产出高价值科技创新成果。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与国际学术前沿,强化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高新技术研究,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高价值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十三五”以来,全省高校获国家科学技术奖通用项目108项,位居全国第二,占全省通用项目获奖总数的53.5%;其中获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3项、一等5项,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钱七虎院士更是荣获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南京工业大学开发了制浆尾水零排放技术,建成了全球首套4万吨/天制浆造纸废水零排放示范工程,每年可回收工业盐产品数万吨,净化水1200多万吨,解决了世界性难题。四是推动高质量成果创新转化。“十三五”期间,全省高校获批教育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10个(位居全国第一),与地方政府、园区、企业共建立各类产学研联合体5996个,共参与承担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276项,占全省总数的44.7%。截至2019年,全省高校共申请专利16.75万件、获授权专利9.39万件,分别是“十二五”同比的2倍、1.96倍;其中申请发明专利10.81万件、获授权发明专利4.55万件,分别是“十二五”同比的2.2倍、2.5倍。全省高校共转让专利9096件,位居全国第一,22所高校进入中国高校专利转让百强榜。全省高校“四技”(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合同项目数量和合同金额稳步由2016年的20753项73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30555项110.7亿元,年平均增长分别为13.8%和14.9%。五是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丰硕。全省高校获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363项,位列全国第一;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141项,位列全国第三。

五、引智培智,高端人才发挥支撑优势

各高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发挥好高校优秀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发挥高校人才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支撑作用。一是全力集聚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服务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十三五”以来,全省高校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增至8.3万人,拥有两院院士、国家杰青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总量逾1800人,占全国高校总数约10%。其中,“十三五”期间,江苏高校新增两院院士9人,高校两院院士总数62人,仅次于北京、上海。各高校也积极开展人才工作创新,如苏州大学推行“学术大师+创新团队”的队伍建设模式,由领军人才领衔组建创新团队,赋予其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关键支撑和团队核心作用。二是不断提升人才贡献度。我省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与地方重大科研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相结合。江苏特聘教授2010年起已聘任11批次613人,学科领域集中在材料科学、生物医药、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等学科。江苏产业教授计划已遴选7批次2054人次到省内97所高校任职,辐射1600多家企业。入选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3个,位列全国第一,全部聚焦战略性重点产业和民生紧缺领域。截至2019年底,全省高校专职从事技术转移转化1000多人,在外兼职从事成果转化1600多人,到企业兼职研发人员3100多人,到县区和乡镇挂职科技人员700多人,为服务高质量发展打造了专业化科技人才队伍。三是智库咨政建言服务重大决策。23所高校承担新型智库建设,发挥好服务决策咨询的智囊团作用,让“书斋里的学问”变成“决策参考”和“实践指南”,为全省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提供有效支撑。如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就“区块链产业化”“国家芯片产业有序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问题深入研究,形成的相关报告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

回顾“十三五”,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教育部及有关部门、社会各界的关心理解、大力支持下,在全省高等教育战线齐心协力、共同奋斗下,江苏高等教育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在立德树人、人才引育、科研创新、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取得了显著成绩,实现了“十三五”圆满收官,为“十四五”起好步、开好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望“十四五”,江苏高等教育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立德树人,紧紧围绕国家和我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部署,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高水平研究生教育,大力提升高校原始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深化“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奋力开启江苏高等教育新征程,以优异成绩庆祝党的百年华诞。


答记者问:

问:江苏高校众多,其中应用型本科高校占三分之二以上,我省采取哪些措施加强此类高校建设,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力?

答:我们正在进行多方调研论证,将尽快制订出台《关于推进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实施意见》,打出一套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组合拳,推动我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具体包括实施以下六大计划。

(一)实施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单位计划。研制出台《江苏省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标准》。“十四五”期间,遴选10个左右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一流建设单位试点,重点打造一批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应用能力强、社会贡献度高的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加快培育全国一流应用型大学。

(二)实施产教融合示范专业建设计划。引导应用型本科高校面向江苏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设置产业迫切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和专业集群。“十四五”期间,在应用型本科高校遴选建设100个左右省级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

(三)实施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建设计划。制定省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建设标准,引导应用型本科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合作共建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实习实训基地等。“十四五”期间,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遴选立项建设50个左右省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

(四)实施应用型本科一流课程建设计划。支持应用型本科高校加快一流课程建设,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引导行业企业与学校合作共建一流课程,推动江苏产业创新发展的新技术、新知识进课堂、进课程、进教材、进实验室、进创新创业项目。“十四五”期间,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遴选建设200门左右省级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

(五)实施江苏产教融合示范学院建设计划。制定省重点产业学院建设标准,鼓励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符合江苏产业定位、服务面向的各种特色二级学院,“十四五”期间,重点遴选建设50个左右省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等新型学院,引导应用型本科高校深化产教融合,实现高质量多样化特色发展。

(六)实施分类评价制度改革计划。结合高校高质量发展考核工作,修订应用型本科高校考核指标内涵和考核办法,更加突出和彰显应用属性。研究制定江苏应用型本科专业认证标准,率先在全国试点应用型专业认证工作。修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抽检和评优标准,试点应用型本科高校分类评价。

我们将通过实施上述六大计划,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按照“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要求,重点打造一批对区域和产业发展有较强支撑作用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争取10所左右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进入全国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行列,100个左右应用型高校本科专业进入全国一流专业行列,以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问:在“十三五”期间,江苏研究生教育如何发挥高层次人才培养优势,服务江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答:“十三五”期间,江苏研究生教育坚持“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工作主线,在规模发展、结构优化、深化改革、质量提升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是从规模上看,江苏在学研究生总数达到24.4万人,较“十二五”末增加8.8万人,总量位居全国第二。“十三五”时期全省毕业研究生在江苏就业创业比例达到60%以上,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是从结构上看,拥有学科专业齐全、布局结构优化、培养类型丰富的研究生教育体系。类型结构,除军事和警务以外学位授权点全覆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占比达60%。学科结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12个学科门类101个一级学科,43%的优势学科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密切相关。

三是从平台上看,全省超过90%的研究生在15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和12所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就读,近六成研究生在一流学科和优势学科建设项目学习。这也是我省研究生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的关键因素和重要经验。第三方调查显示,已毕业研究生对母校满意率超过97%。

四是从贡献上看,江苏研究生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数超过5万人,总量位居全国第二。《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显示,江苏研究生教育与科技发展、经济发展以及人口发展的匹配度处于高度匹配状态,为江苏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较为充足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撑、创新支撑。

“十四五”时期,江苏将开展新一轮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启动实施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夯实高原、打造高峰,不断提升江苏高水平大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此外,加快推进江苏省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的八项行动计划,不断提高江苏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研究生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度。

问:如何通过评价改革,进一步激发高校教师活力?

答:去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我们正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关于通过评价改革,激发高校教师活力:

从源头来说,要改进高等学校评价。重点是突出、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引导高校切实加强对教育教学、基础研究等工作的支持。如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与评估,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学生管理与服务、毕业生发展等方面;学科建设与评估,淡化论文收录数、引用率、奖项数等数量指标。推进高校分类评价,“双一流”高校要主动服务国家需求,突出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应用型本科则瞄准地方和行业需求,培养留得住用得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对高校评价的改革,必然会引导教师把注意力、精力集中到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基础研究、社会贡献上来。

具体到改进教师评价,有以下几个方面:政治评价,注重价值认同。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引导教师自觉爱党爱国、敬业修德,争做“四有”好教师。工作评价,注重实绩实效。强化教育教学第一职责,教师要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教授为本专科生上课将成为一项基本制度,各高校明确教授承担本(专)科生教学的最低课时要求,确保教学质量,对达不到要求的可以给予年度或聘期考核不合格处理。科研评价,突出质量导向,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和支撑人才培养等情况。高校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的特点,可以分别制订评价标准,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等。总而言之,就是以破“五唯”为导向,注重凭能力、凭实绩、凭贡献评价教师,激发教师教书育人、言传身教、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的热情与活力。

问:请问“十三五”期间,我省在深入实施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提升高校创新能力方面有何进展和成效?

答:我省于2012年开始实施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目的是提升我省高校创新能力,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急需和一流为导向、以协同推进为核心、以创新发展为目标、以产学研结合为主线,引导、组织高校建设一批人才、学科和科研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中心。“十三五”期间,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进入第二个建设期,省政府于2017年成立了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包括协同创新计划在内的四大专项的实施,协同创新计划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构建了完整的协同创新体系。突出体系建设,整体系统推进。目前,全省高校已有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5个,有教育部认定的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0个,总数位居全国前列;共有省级协同创新中心76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270多个。国家、省和高校三级协同创新体系已经形成,在科学前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和文化传承方面大力推进高校创新能力建设。

(二)建立了完善的协同创新机制。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由省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统一领导机构。完善管理办法,开展建设周期绩效评价,健全激励退出、分类支持和滚动发展机制。强化政策支持,在高层次人才聘用引进、考核评价等方面鼓励先行先试。创新人事管理制度、人才培养等改革举措1000余项。协同创新中心已成为高校综合改革的试验田。

(三)整合集聚了优质创新资源。多方聚集资源,提升整体创新能力。省财政5年来累计安排专项资金19.38亿元;同时积极争取社会多方面支持和投入,中心累计共投入经费197.49亿元。引导高校破除与企业(科研院所)、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壁垒,打破教育、科技、经济、社会之间的界限,集聚创新资源,开展深度协同。

(四)有效提升了协同创新能力。在科研成果和协同育人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科研成果方面,新增省部级以上重大科研项目24096项,获国家级科技奖励364项次,制定国家、行业等标准986项,突破重大理论问题和关键技术881个,开辟新领域和新方向274个。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新增与引进院士111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184人,累计培养硕士及以上学位学生56000余名;新增省部级以上创新团队675个,获省部级以上人才计划4103项。

(五)持续增强了服务发展能力。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己任,以贡献赢得更大发展空间。国内方面,转化应用成果7045项,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培训行业产业技术人员87万人次,为政府部门提供智库决策、解决社会和行业产业重大问题1800余项。国际方面,开展重大国际合作研究770项,组建了一批国际联合实验室。

通过实施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提升了江苏高校承担并解决国家和区域重大问题的能力,产出了一批标志性成果,为高质量发展作出了贡献。计划的实施得到有关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教育部主要负责同志也给予充分肯定。今年1月,第三方评价机构完成了对协同创新计划二期建设的整体绩效评价,评价结论为“优秀”。

问:江苏省委省政府出台“科技创新40条”和“科技改革30条”等文件,贯彻中央精神,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移转化。请问省教育厅在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答: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构想,中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针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国人大修订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国务院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这些政策,破除了体制性障碍,打通了机制性梗阻,突显了政策性创新。如: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有权依法财政支持的职务发明成果转让,收益比不低于 20%提高到50%,江苏70%,3年以上不转让的专利80%,不纳入工资总额基数),加大科研人员股权激励力度(对高校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的企业,放宽股权奖励、股权出售对企业设立年限和盈利水平的限制。科技成果转化取得股权奖励收入,5年内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尽职免责政策(科技成果转化通过技术交易市场挂牌交易、拍卖等方式确定价格的,或通过协议定价并在本单位及技术交易市场公示拟交易价格的,单位领导在勤勉尽责义务、没有牟取非法得益的前提下,免除其在科技成果定价中因科技成果转化后续价值变化产生的决策责任)等。另外,在营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环境方面也提出了相应要求。这些政策被业内称之为科技成果转化“三部曲”,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 “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不转化就是最大损失”。

省教育厅在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

省教育厅和省科技厅协同合作,资源共享,由高校科技发展中心和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具体操作,从技术供给端和需求端两边发力,做了一些具体工作。

在供给端。我们共同举办了江苏首届专利拍卖季活动。活动历时10个月,分成果征集、技术推广、竞价拍卖、权属交割四个阶段开展,利用“线上+线下”模式,采取“网络竞拍+协议成交”方式进行拍卖。共征集遴选到省内46所高校和16家科研院所近3年授权发明专利2329件,起拍总价2.38亿元;其中高校专利2198件,占比超9成。竞拍成交专利50件,成交金额1590.1万元;达成协议成交意向专利44件,预计成交额738.1万元;另有百余件专利校企双方正在洽谈中。本次专利拍卖活动为全国首创,得到了社会各界及高校普遍好评肯定,省政府官方网站、凤凰网江苏、交汇点、中国江苏网、新华网、新华日报、南京日报等多家政府行业媒体网站报道与转载。通过本次专利拍卖,搭建了一个专业化的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平台,打造了一批复合型的知识产权管理运营队伍,在梳理、盘活我省高校专利存量的同时,营造“高校沉睡专利扶助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氛围。

另外,在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开设网店,全省共有114所高等院校注册账号,开通店铺94家,发布科技成果、专利共5154项。

在需求端。我们共同举办了J-TOP创新挑战季活动,征集企业技术需求,由高校、科研院所针对企业技术难题揭榜,达成意向,并最终签约。我们已进行了两届J-TOP创新挑战季活动。第一届活动共征集长三角区域企业创新技术难题500多条,面向全社会发布重点需求169条,项目金额达1.8亿元,进行意向对接335次,收到解决方案115项,达成意向签约50项。第二届创新挑战季活动围绕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资源与环境等6大重点领域,征集企业技术需求近800条,面向社会遴选发布200条,项目金额超2亿元。

下一步工作:加强高校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夯实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