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 |
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发布稿
省教育厅副厅长 顾月华
(2021年1月22日下午2:30,厅402会议室)
“十三五”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将基础教育作为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领域。省教育厅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力“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有活力、更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实施了一系列重大项目,采取了一系列具有标志性意义、产生广泛影响的举措,全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呈现出全面发力、多点突破、亮点纷呈的良好态势,普及水平和综合实力继续保持领先优势,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
一、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得到有效破解。“十三五”以来,我省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500所左右,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98%以上,高于全国近15个百分点;全省85%以上的幼儿就学于省、市优质幼儿园,全省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超过85%,超额完成国家确定的80%的目标任务,努力实现“有园上、就近上、上得起、上好园”。一是健全政策法规,全力落实政府主导责任。省委省政府把学前教育摆在更高位置,联合出台了《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意见》,在布局规划、土地供应、经费支持等方面提供政策保障。全力落实学前教育法定责任,提请省人大组织《江苏省学前教育条例》执法检查,并开展条例修订。省级层面相继出台了20多个学前教育专项文件,进一步完善了政策支持体系。二是加大建设力度,扩大普惠性学前资源供给。实施“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每年将新改扩建幼儿园300所左右列入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2020年全省新改扩建幼儿园达656所,可增加学位14.35万个,超额完成目标任务。不断加大奖补力度,每年安排奖补资金3亿元左右。开展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把“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列入教育部“厅长突破项目”和教育厅“厅长攻坚项目”,将省定公办园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从原来的300元/生·年提高到650元/生·年,同时对认定的普惠性民办园执行同等标准。将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和设区市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考评,进行双月通报,仅2020年,全省公民办园增加普惠性学位超40万个。积极推进省优质幼儿园创建评估,共评定省优质园4893所,占比达64.3%。三是攻坚克难,全面推进小区配套园整治。把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列入教育重点工作,出台了《江苏省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方案》,联合相关部门大力开展治理工作,确保符合整改条件的小区配套园全部整改为公办园或普惠性民办园,目前已完成1122所配套园治理任务,可新增普惠性学位32万个,啃下了城镇小区配套园治理这块硬骨头。四是加强学前教育内涵建设,“十三五”期间省级财政投入1亿元,持续实施课程游戏化项目,目前已建设省级项目284个,其中区域性项目达72个,整体提升了学前教育质量水平。
二、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十三五”时期,我省在全国率先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基础上,向优质均衡发展迈出坚定步伐。2017年,省政府以1号文件出台了《关于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促进优质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谋篇布局、提供政策保障。南京市建邺区、苏州张家港市、镇江扬中市等18个县(市、区)被认定为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一是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得到全面改善。持续实施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竣工项目学校达4482所、面积达2296万平方米,占规划总面积的127.4%,累计支出585.46亿元,占规划总投入的144%,超额完成任务;2019年又启动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计划,规划总投资达211.96亿元。着力改善乡镇小规模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制定两类学校基本办学要求,对888所需要保留的两类学校实施改善提升工程。目前,我省已有超过90%的义务教育学校达到标准高于国家的省定办学要求。二是义务教育资源供给持续扩大。推动各地根据学龄人口变化情况,修编中小学布局规划。在规划基础上,加快中小学建设步伐,2019年、2020年省政府都把“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350所左右”列为民生实事项目。2018年以来,每年全省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500所左右,增加学位超30万个,一方面基本满足了新增教育需求,另一方面有力推动了大班额消除,目前,全省66人以上超大班额班级已经清零,56人以上大班额班级占比下降到0.23%,全省整体达到国家规定的“将大班额比例控制在1%以内”的要求。三是义务教育学校内涵质量显著提升。推动各地采取城乡结对、集团化办学、苏南苏北结对等多种帮扶措施,实现城乡学校共建共享优质资源,整体提升办学质量。持续实施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和薄弱初中质量提升等内涵建设项目,引领学校内涵质量提升,目前,已建设省级项目826个,“十三五”时期省级财政投入达1.9亿元。义务教育教师交流特别是骨干教师到乡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加快推进,“十三五”以来交流轮岗比例达到18.15%,较好发挥了优质教师资源的引领带动作用。四是义务教育疑似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强化控辍保学,全面贯彻“两不愁三保障”有关要求,建立工作台账和通报机制,开展一对一精准关爱帮扶,目前,全省义务教育阶段12000多在册在账疑似辍学学生已动态清零,建档立卡的3188名辍学学生也已劝返复学。五是随迁子女入学和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成效突出。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督促各级政府把随迁子女教育工作纳入当地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努力保障随迁子女在江苏各地接受公平优质的教育。目前,全省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87%;在公办学校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保障随迁子女在民办学校接受教育。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关爱,联合民政厅持续推进“留守儿童关爱之家”建设,2018年以来,省政府每年将“新建200个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之家”列入民生实事项目。苏北各农村中小学均设有“留守儿童之家”,所有农村学校均建有亲情交流室,帮助农村留守儿童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加强与父母的情感联系和亲情交流,努力守护好每一名留守儿童。
三、推进普通高中多样特色发展,更好满足学生选择需求。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普通高中教育,娄勤俭书记、吴政隆省长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20年4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和资源建设的实施意见》,全面谋划布局普通高中建设发展。2016年以来,省教育厅出台普通高中政策性文件20个,全力加快资源供给,优化办学品质,更加尊重学生选择,更好满足群众需求。一是普通高中资源供给能力显著增强。2019年、2020年省政府都把“新建改扩建普通高中50所左右”列为民生实事项目,并召开加强普通高中资源建设推进会,全力推进高中建设。近年来,全省每年新建改扩建高中都超过50所,其中,2020年竣工和交付使用的普通高中达77所,可增加学位9.8万个。2018年以来,连续三年扩招学生11万人,为更多孩子提供入读普通高中的机会。二是普通高中办学水平明显提升。大力开展三星级、四星级优质高中创建评估,以评促建,整体提升普通高中办学水平。目前,全省三星级以上优质普通高中达472所,在优质高中就读学生比例超过90%。以建设全国一流、世界一流高中为目标,创新开展高品质示范高中创建,首批20所学校被确定为建设立项学校,12所学校被确定为培育学校。三是普通高中课程建设取得积极成效。认真组织实施新课程新教材,印发《关于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意见》,并通过举办高中校长培训班、专题研讨班等,开展覆盖所有高中、所有教师的新课程新教材培训。成功申报国家级高中课程改革示范区1个、高中课程改革示范校4所;创建省级示范区5个、示范校30所。创新实施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深化普通高中内涵发展,将各学科最新发展成果搬到了课程基地。目前,已建设省级普通高中课程基地466个,“十三五”时期省财政投入资金达2.5亿元。2018年,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被评为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
四、推进特殊教育全纳融合发展,保障体系越来越完善。在全省上下、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全省建有特殊教育学校106所,3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区)基本建立了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8%以上,基本形成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特殊教育体系。一是特殊教育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印发《江苏省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联合省编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特殊教育机构编制保障工作的通知》,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指导中心制度等。目前,各地均建立了多部门共同参与的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和多领域专业人员构成的专家指导委员会,省、市、县三级均依托教育行政部门成立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建立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按当地普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的8倍以上拨付制度,每年安排4000万元奖补资金专门对地方特殊教育工作进行奖补。二是融合教育工作全面推进。印发《关于加强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在全国率先将特殊教育对象从现行的三类拓展到九类。大力推进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目前,全省已建成融合教育资源中心3723个,配备专兼职融合教育资源教师5483名,基本实现了所有乡镇(街道)学前、小学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和县区职业高中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全覆盖。三是努力保障求学路上特殊孩子一个都不能少。印发《关于做好义务教育阶段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建立多部门联合送教、送教进机构等制度,集中开展送教每周不少于6课时、每年216课时以上。同时,创造性提出普通学生到残疾人之家、康复机构、儿童福利院反向融合的做法。目前,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共有送教上门学生5188名。对全省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中疑似未入学残疾儿童逐一排查,确保应入尽入。四是特殊教育内涵质量稳步提升。“十三五”时期,省财政投入资金1.25亿元实施特殊教育发展工程,重点支持融合教育资源建设、送教上门和个别化教育等,目前,已建设省级项目525个。
五、聚焦热点难点,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迈出坚实步伐。以实施“奋进之笔”“厅长攻坚行动”“处长风采项目”等为抓手,坚持将人民至上作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前提,降热点、解难点、破痛点。一是义务教育学校招生改革平稳顺利推进。坚决与党中央关于义务教育招生重大政策保持一致,印发《关于做好2020年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明确全面实行“公民同招”,也就是:公办民办学校同步登记报名、同步招生录取、同步注册学籍。2020年8月,全省6171所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和592所民办学校实现了公民同招、免试入学,“择校热”得到明显缓解。同时,省、市两级阳光招生平台全面投入使用,报名信息、录取信息等数据在平台上一目了然,教育公平迈出坚实步伐,人民群众总体满意。二是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积极推进。普通高中高考综合改革稳步推进,研制出台新高考方案和再选科目保障机制,深入指导高中选科评估,各科选科人数比例实现基本平衡。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出台《关于加强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的实施意见》,帮助学生提高选科选考和未来发展方向的自主选择能力。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出台《江苏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健全信息公开和监督保障机制,客观真实、简洁有效记录学生突出表现,引导育人方式转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基本形成。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修订完善思政课程设置方案,思政课开齐开足率100%。每年定期召开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印发中小学立德树人重点任务清单,创新实施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建设省级项目224个,省财政投入达5000万元。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落实课时要求,从省级层面规范了心理健康教育教材,2016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实现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心理健康教科书;加强队伍建设,实现中小学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全覆盖;连续开展三批省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创建,建设省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127所。强化协同育人,构建新型家校关系,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全覆盖;出台家庭教育指导意见,召开专门会议贯彻落实《江苏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建设各级各类校外活动场所330余个,每年有超过400万中小学生到各类场所参加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四是基础教育生态得到整体优化。持续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印发义务教育学校违规办学问题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和专项督查方案,全省组织督查4400余次,通报批评、约谈、行政处分、免职撤职处理人数102人,在专项督查中,发现并推广了一批“减负增效”、发展素质教育方面的先进典型。经过治理,全省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入学、公民同招、规范招生收费等要求得到落实。五是教育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积极开展中小学课后服务,2019年省政府将“在全省中小学普遍建立课后服务制度”列入民生实事项目。联合发改委、财政厅等部门出台推进中小学课后服务的2个重要文件,明确课后服务政策,并召开专门会议推动各地落实。目前,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开展课后延时服务的学校4420所,占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71.43%,260.42万学生参与课后延时服务,占在校生总数的33.1%,减轻了家长接送孩子的负担。创新建设“名师空中课堂”,上线课程15000节、智能解析参考题8300多万条,覆盖了中小学主要学科,注册答疑教师近13万人,累计访问量超6亿人次,覆盖7000多所中小学校和教学点。疫情防控期间,为确保“停课不停学”,制作遴选了一大批优质课程资源,综合点播量超过4.07亿次,为城市和农村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学习辅导平台。
六、坚持“四高四新”,“四有”好老师培养体系更加健全。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全面深化新时代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改革,开创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新格局。一是高标准师德建设出新思路。坚持把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和立德树人能力摆在首要位置。强化政治引领,将新思想和师德教育纳入教师开学教育和培训开训第一课。强化准则落实,围绕教师行为准则、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实施细则等,先后出台《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实施细则》等10多份制度文件。强化重点治理,开展拒绝有偿补课公开承诺,全省有832412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和13834位校长公开承诺。把好教师减负“入口关”,省级部门进校园事项清理超72%。强化载体建设,成立江苏省教师师德建设宣传中心,建设陶行知师德体验基地,2020年启动建设“四有”好教师省级团队65个,市级团队400个。二是高水平师范教育出新突破。重支持,2019年起师范专业生均拨款标准为同类非师范专业的1.5倍,新增师范教育经费2.6亿元。提层次,先后成立了南京大学陶行知教师学院、苏州大学师范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育学院。优生源,以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形成良好态势,2020年全省高校师范生招生3.6万人,生源质量一年比一年好。上水平,推进教育行政部门、师范院校、教师发展机构和中小学通力合作的“四位一体”建设,在全国率先试点师范专业认证,专业认证校数和专业数量均居全国第一。三是高质量教师成长出新举措。突出高端引领,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实施以来累计培育200人,实施“苏教名家”培养工程,每年选育50人左右。加强省市县教师发展机构建设,认定78家省示范性县级教师发展中心、1000所教师发展示范基地校,省、市、县、校四级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基本形成。突出乡村教育提升,逐年扩大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规模,2020年招生3384人,在校生达1.1万人。实施乡村领军校长高级研修和“双千人”素质提升系列工程,乡村教师培育站4年来已培养近3万名骨干教师,乡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四是高效益管理改革出新活力。创新编制管理改革,打破部门行业壁垒,调剂各领域存量编制,优先保证教育用编,并根据生源变化,跨区域跨城乡调剂教师编制,提高编制使用效益。在公办幼儿园试点人员编制备案制管理,实行同招同管同酬,提升幼儿园教师整体水平。深化职称岗位管理改革,在用好用足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的基础上,对晋升困难的教师群体,出台对应政策,如针对青年教师晋升难问题,打通使用中级和初级职称岗位;针对乡村教师晋升难问题,规定符合条件的乡村教师可超20%岗位聘用等,进一步激发了教师队伍活力。
回顾“十三五”的不平凡历程,我们看到了江苏基础教育在全国乃至世界的重要影响。在经合组织实施的2015、2018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我省学生学业表现位居世界前列。在两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奖总数和质量位居全国第一,在2018年评选中,江苏获奖58项,占全国获奖数的12.8%,一等奖12项、占全国的24%,二等奖46项、占全国的11.5%。在教育部实施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质量监测中,我省学生多项成绩位居全国前列。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教育部的关心指导,得益于江苏崇文重教的优秀传统,得益于全省基础教育战线同志们的辛勤付出、共同努力!
“十三五”已圆满收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要求,立足继往开来的时代方位,把已经取得的成绩作为教育事业新的起跑线,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任务新要求,更加深入地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彻底地用新思想解放思想、统一思想,推动视野格局、思维理念、工作方法全面适应新时代,坚守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基础教育的重大决策部署,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美好期盼,加快建立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新篇章!
谢谢大家,我就介绍这些!
答记者问:
1.近年来,由于“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城市化进程加快、外来务工人员的持续涌入等因素,全省中小学、幼儿园的学生人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给现有的教育资源造成较大的压力,请问江苏是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的?
答:基础教育资源紧张的问题,是江苏近年来教育改革发展中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我省在人口持续增长、外来务工人员集聚的双重压力下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是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集中反映。在化解学龄人口增加与学校数量不够的矛盾方面,我省主要采取了四项措施。
一是精准开展预警预测。2017年起,我省开始针对基础教育资源紧缺的情况进行预警预测:如果资源缺口在30%以上,发红色预警报告;在20%至10%之间,发橙色预警报告;10%以下发黄色预警报告。2019年预警报告显示全省缺少2143所学校,2020年缺少1986所,2021年缺少1790所,总体上紧缺情况得到改善。二是科学规划布局。我省在城市规划和乡镇乡村振兴规划中,明确教育的专项规划。原则上,1万人以内设置一所幼儿园,1至1.5万人设置一所小学,3万~5万人左右设置一所初中,10万人左右设置一所高中。三是采取项目化推进的方式建学校。近年来,我省每年都把教育资源建设列入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按照基础教育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办法进行项目化推进,每年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00所以上,义务教育学校350所以上,普通高中50所左右。四是强化政策保障。我们通过教育民生事项的双月通报、跟踪指导、资金奖补、督导考核等方式,强化资源建设的政策保障。每年我省都超额完成了中小学幼儿园的建设任务,有力保障了基础教育资源供给。
在未来一段时间、特别是“十四五”时期,我们将继续把基础教育资源建设作为重点任务之一,并在建好学校的基础上采取名校办分校、集团化办学等方式办好学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努力让老百姓更加满意。
2.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对教育的服务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请问在创新教育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成效方面,全省教育系统做了哪些重要工作?
答:过去一年,我省围绕教育服务主要做了4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江苏省名师空中课堂”的服务升级。抗疫期间,“名师空中课堂”发挥很大作用。其中,上线课程达到15000节,线上值班的答疑教师13万人,累计访问量超过6亿人次,覆盖了7000多所中小学校,包括一些农村教学点,有力保障了“停课不停学”,也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更好地满足了学生多样化、可选择性的学习需求。在做好线上教学工作的同时,各地各校也更为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积极开展针对学生的心理热线、心理辅导服务,关注学生的体育锻炼以及视力问题。二是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持续推进。延时服务覆盖的义务教育学校数超过71.43%,直接服务学生超过了1/3,部分学校和地区在推动课后延时服务过程中探索出了很多好的做法。比如,泰州市姜堰区推出了课后服务的套餐制,提供“强基固本类”“品味经典类”“张扬个性类”等模块供学生选择。2020年,省财政安排了1.9亿元用于苏北地区课后服务的补助,南京市每年拿出2000万专项资金用于课后服务,苏州的张家港市一年拿出1000万用于课后服务。三是家校协同育人格局基本形成。我们努力构建新型的家校关系,2019年颁布《江苏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后,全省各地建立了多部门的联席会议机制,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家长及专家共同参与,深入研究和主动化解学生健康成长问题。大力推进家长学校建设,实现了全省1.4万多所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全覆盖。四是做好疫情期间的境外“返苏”中小学生的入学服务。省教育厅在全国率先出台了疫情期间境外“返苏”中小学生的入学具体办法,这也是一种探索性的首创,较好保障了基础教育各学段境外返苏学生顺利入学。
“十三五”收官以后,我们将在“十四五”时期形成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全省基础教育系统将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将“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落实到教育管理的核心决策中,落实到新型的家校社关系上。我们将更多遵循每一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更多注重教育过程的平等,更多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更多满足每一个服务对象的需求,以服务能力的提升作为首要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3.近年我省对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编制紧缺问题,采取了哪些办法措施?
答:近年来,我省坚持问题导向,创新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针对中小学生源剧增造成编制不足、人口流动引起城乡编制比例失衡等问题,一方面,根据生源变化,加大省级统筹力度,跨区域调剂编制,省委编办会同相关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挖潜创新强化基础教育教职工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采用编制“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方式,从有存量编制的淮安等5个设区市统筹1万名教师编制,到苏州等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多、教师编制短缺严重的设区市。另一方面,打破编制城乡、校际壁垒,南通等四市从县镇向中心城区调剂9139名教师编制,有效解决生源向城里集中造成的中心城区编制短缺问题。
针对公办幼儿园编制短缺问题,试点人员编制备案制管理,备案制教师与在编教师实行同招同酬同管,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教师编制空缺时优先招聘备案制教师。目前全省已有71个县(市、区)开展试点工作,共聘用备案制教师20309名,这些教师工资待遇已全部或部分纳入同级财政保障,有效提升了幼儿园新招聘教师的质量。
4.如何提高乡村教师队伍专业水平?
答:针对我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短板,“十三五”期间,我省启动实施乡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省级财政每年投入5000万元专项经费,加强对乡村教师的培训。通过领军校长(教师)培训计划,为乡村学校培育500名领军校长(教师);通过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培养培训10000名学科带头人和20000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后备人选,重点向苏北地区倾斜,为苏北形成一支本土化的乡村学校骨干教师队伍奠定扎实的基础。此外,2019年启动乡村义务教育学校和幼儿园教师省级培训计划,每年分别培训义务教育学校和幼儿园骨干教师各1000名;2020年启动乡村教工之家建设,计划3到5年建设300家,强化乡村教师文化生活和专业成长。
5.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不断提高,2020年教育部启动了国家县域学前教育督导评估,江苏在推进申报国家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方面进展如何?
答: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办法》精神,推动县级人民政府履行发展学前教育责任,不断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省教育厅印发了《江苏省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实施方案》和《关于做好2020年国家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申报工作的通知》。各地根据评估方案和通知要求,积极开展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创建和督导评估申报工作。
2020年全省共有17个县(市、区)申报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组织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了综合审核,形成审核报告,将审核结果反馈给有关申报县并要求按照国家标准认真整改。我们结合各地整改情况,按照从严原则,确定南京市玄武区、建邺区、鼓楼区和镇江扬中市等4个申报县进入省级实地核查环节。12月7日至11日,组织两个核查组对这4个区(市)进行实地核查。综合材料审核、实地核查和社会认可度调查结果等方面情况,经公示无异议后,作为我省首批申报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的县报送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我省是全国开展普及普惠督导评估的三个省份之一,下一步将按照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安排,迎接国家现场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