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也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办学60年来深化教育改革和着眼未来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的初心所在。
对标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需求,切实回答好“培养什么人”
去年3月,浦口龙王山下,山朗水润、花木清芬,南信大率先在江苏成立了教师教育学院。不久后的4月,化学与材料学院成立;6月,人工智能学院独立建院。享有“气象人才摇篮”美誉的南信大,又一次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成立教师教育学院,旨在响应国家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主动担当振兴教师教育的历史使命。化学与材料学院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学校学科优势,重点发展新能源材料、环境功能材料等。而人工智能学院则面向国家四大新兴战略产业之一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南信大成立60年来,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需求,切实答好‘培养什么人’的初心始终未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李北群说。
近十年来,南信大大气科学学科稳居全国第一,多学科交叉融合。目前,该校正着力打造“气象+”“+信息”品牌,围绕气象学科向环境、水文、海洋等相关领域拓展辐射,培养气象相关产业链人才。比如,为了研究解决我国国民经济生产建设中与水文气象自然灾害有关的重大课题,2011年6月成立了国内首个水文气象科研教学型学院——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院。
高度对标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需求的南信大,半个多世纪以来,人才培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6万余名毕业生中,走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走出了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士、美国气象学会会士和一批全球知名大学的终身教授,走出了全世界157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名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更走出了无数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南信大人。
汇聚多方资源、全方位提升育人能力,做好“怎样培养人”
“通识教育的学分和选修模块要加量”“素质拓展中应该加入劳动内容”“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全英文课程建设再提速”……这是近日南信大2020版人才培养方案讨论会上的话题。
围绕“怎样培养人”,近年来学校着力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科研实践等方面,持续推进创新教育体系建设,助推学生开阔视野、提高竞争力。
“改到深处是教学”。学校广揽国内外专家,将高水平师资力量转化为高水平教学。早在2006年,学校提出专任教师博士化路线图,同时率先布局师资国际化。2018年,学校创造性地设立“海外院士工作站”,加盟的海外院士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为学生授课。同时,一大批校内外的两院院士、长江“杰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持人等,也都在教学中担任重要角色,致力把科研前沿和业务发展趋势融汇进课堂、传授给学生。
“学到深处是精神”。学校注重引导,不断推动学风建设走向纵深。过去几年,南信大将学风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这两年来,全体校领导又变身为“最强班主任天团”,对接具体班级,做起“班主任”。学校陆续出台课堂行为规范、开展目标导学工程、修订完善新生晚自习管理办法……不断让全校学习氛围严起来、硬起来、紧起来。
为了增强学生科研能力,近年来南信大以本科生导师制为突破口“探路子”。本科生陈冲对无人机感兴趣,海洋科学学院教授张彪多次与他讨论技术问题,鼓励他自主研发。经过2年多的攻关,陈冲研发的无人机系统在多地海域完成海试,先后取得20多项专利。
实践锻炼出真知,学校将多元共建的高层次资源协同转化为高层次育人能力。通过“生源地实习计划”,组织学生赴五省气象局进行实习,着力提升实践能力。与航天宏图、中科三清、华为等多家知名企业签署合作协议;与南京、无锡、苏州等地方政府共建研究院、研究生院;与世界气象组织合作,选拔学生前往挂职锻炼……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学校于2015年11月成立创新创业学院(现更名为藕舫学院),整合优化校内外“双创”资源。南京蔚创科技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创始人、2011级校友徐康说:“能有今天的成就,多亏大学期间丰富了我的创新创业经历,培养了我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近3年南信大学生获省级以上竞赛奖励达5245人次,2019届毕业生中获省级及以上竞赛荣誉的超过40%,涌现出万俊波、宁梓傲、叶思、曹扬等数十位创业先进典型。
立德树人,致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大学既是传播知识的殿堂,也是塑造价值的熔炉。”校党委书记管兆勇说,“为谁培养人”,是高校肩负时代重任必须回答好的问题。长期以来,南信大一直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让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助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课堂内,学校立德树人的优良传统一直在延续和传承。2017年秋季学期,南信大开始在各学院开设“大气科学概论”通识课,并结合专业特色,将党的十九大精神带进课堂。“这一课程,大家很追捧。”法政学院学生刘玲说,老师会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内容,把大气科学的知识与专业理论相结合,学生从一门课学到3类知识。2018年4月,通修课《信大史话》开讲,旨在让学生熟悉校史校情、传承信大精神、探求行业发展、畅想信大未来。今年春季学期“云”开课以来,教师又化身“主播”,多形式开展“云思政”。自动化学院曹永娟老师以建设雷神山、火神山医院的“中国速度”为案例,引发学生思考专业知识对疫情防控的贡献。“课程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热情和责任感,增强了对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信心。”学生许发洋说。
课堂外,立德树人还落实在了学生日常健康成长上。入学时,学校校领导领唱校歌、院士解读校训、辅导员真情告白;学生遇到“彷徨期”,校长、院长给学生回信;毕业时,毕业生感言、教师寄语、宿管阿姨叮咛,又为大家上好了“最后一课”。此外,学校还将高质量服务转化为高质量德育。开通校园“一键通”,选聘以本科生为主的校长助理团,通过开通接驳车、实现宿舍集中供暖等暖心服务,让学生由衷爱校、以校为荣,更加感恩时代和社会。
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德育,为南信大学子打牢了思想根基,激发了他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南信大人一直秉承艰苦朴素、勤奋好学的校风,活跃在工作一线,哪里有高山海岛、哪里人迹罕至,哪里就有我们的同学。”正如已驻守三沙10年、被评为第九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的校友孙立所说,做南信大人,全力以赴为人民,是大家共同的初心与追求。
来源:《新华日报》 2020年5月19日 第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