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人文与经济并进,高校育才开新局
发布日期:2025-03-08 15:18 来源:新华日报-徐州工程学院 浏览次数: 字体:[ ]

徐州,这座承载6000年文明的历史名城,既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南北交融的经济枢纽。扎根于此的徐州工程学院,自1959年建校以来,始终以“格物致知,敬业乐群”为校训,将人文精神与经济实践深度融合,打造了一流应用型大学的典范。

从非遗传承到产教协同,从科研攻坚到社会服务,在新时代背景下,徐州工程学院以人文经济学为脉络,推动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协同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注入活力,探索出一条文化赋能经济、教育反哺社会的特色路径。

文化传承:从历史底蕴到经济动能

徐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以徐州剪纸、徐州香包、邳州纸塑狮子头等为代表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具艺术价值和独特文化内涵,近年来不断“圈粉”,焕发时代光彩。

为了更好地链接过去、当下与未来,徐州工程学院深挖淮海地区文化遗产,构建了独特的文化育人体系。校内设立的“淮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收藏千余件非遗珍品,涵盖苏鲁豫皖四省文化精粹,成为区域文化研究的核心平台。人文为魂,经济为翼,通过“非遗文创基地”,学校将纸塑狮子头、徐州香包等传统技艺转化为文创产品,与地方企业合作推动生产性转化,如“王秀英香包”通过校地协同中心实现市场化推广,助力乡村振兴与文旅产业发展。

此外,学校依托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结合“五个振兴”具体路径,组织学生团队深入徐州运河段调研,形成多份高质量调研报告,为地方政府制定文化经济政策提供参考。这种“文化+实践”的模式,既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又激活了地方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

产教融合:创新培育应用型人才

徐州工程学院紧扣地方性、应用型办学主线,践行“四大观”办学理念,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地合作,人才培养质量和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持续提升。

作为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试点高校,徐州工程学院以“2115”师资队伍建设工程为支撑,构建校企地对接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机电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工程专业郭华锋教授团队提出的“一体·两翼·四轮驱动”课程改革,将产教融合贯穿教学全过程,其主编教材被全国20余所高校采用,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

学校还聚焦区域经济特色学科,如光伏工程、旅游管理等专业。商学院与金陵科技学院等高校开展深度合作,优化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强化课程思政与产教融合,为文旅产业输送兼具文化底蕴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近五年,学生在“挑战杯”“创青春”等国家级竞赛中屡获佳绩,毕业生优质就业率持续攀升,彰显应用型教育的显著成效。

科研创新: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

科研创新是增强区域活力,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徐州工程学院先后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省产教融合品牌专业5个等省级专业(类)共38个;通过专业认证专业6个。

近年来,学校以科研平台为纽带,推动人文社科与科技经济的交叉融合。学校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拥有江苏省重点实验室、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等14个省级科研平台。2024年,学校启动“优秀论文成果奖(人文社科类)”评选,激励教师在高水平期刊发表研究成果,助力地方政策制定与产业升级。

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从顶层设计着手,以崭新理念引领创新创业教育,以完善制度驱动创新创业教育。学校与徐州市政府共建徐州创新创业教育学院,与泉山区政府共建大学生科技园,探索“互联网+创业+专业+项目+载体”的教育模式,实现了课堂教学、项目培育、成果孵化的无缝对接。

在国际化合作方面,学校与俄罗斯、美国等19国高校建立合作关系,获批国家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搭建国际科研平台。圣彼得堡联合工程学院通过引进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为徐州市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等产业提供智力支持。

社会责任:生动展现人文关怀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不仅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服务社会、回馈社会的重要体现。徐州工程学院始终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社会责任融入育人全流程。组织师生主动投身徐州“彭城七里”历史文脉传承保护研究与实践,充分发挥高校服务地方的文化引领作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感,更以高校的智力资源和人才优势为徐州历史文化传承、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彰显了服务地方发展的使命担当。

同时,学校通过“红色文化育人品牌”“音乐党课”等,将革命精神与时代需求结合,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学校优秀毕业生李若冰的感言——“徐州工程学院是新征程的起点”,正是学校“德才兼备、知行合一”育人理念的生动写照。

近年,学校5名学生获评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和校园青春榜样。2024年暑期,徐州工程学院物理与新能源学院的师生前往睢宁宏慈之家校外教育辅导站,捐赠了精心挑选的300余册图书等学习用品。大学生志愿者们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孩子们播放了生动的视频资料,用无私的奉献精神和饱满的热情,为孩子们带去了欢声笑语和知识的光芒。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张潇凡表示:“作为曾经的留守儿童,我深知知识的力量。今天,看到孩子们那一双双充满渴望的眼睛,我更加坚定了传递知识的信念。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一定能够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梦想的种子,让他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和无限的可能。”

人文筑基,经济拓路,在新时代背景下,徐州工程学院将继续积极践行人文经济学,持续深化“一流应用型大学”的建设目标,为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书写新时代高校协同区域创新发展的壮丽篇章。(李玲 刘连启)

来源:《新华日报》 2025年3月7日  第2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