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默默无闻的“草根”学校,现在吸引了大量学区生回归;学校举办的各类活动,吸引了周边高校、社区、园区的成百上千人参与;每位教师都有属于自己的“成长手册”,机制带动氛围转变,干事激情充满校园……
走进南京江北新区的校园,每个学期,都会看到新的变化发生。
而这些变化的背后,是江北新区聚焦“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内涵质量更加优质、改革活力更加凸显、发展生态更加友好”等关键任务,努力实现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跃升——2024年,新区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创成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4个项目上榜省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名单等。
打组合拳、下硬功夫,扎扎实实推进教育强区建设,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正在这片热土上火热实践。
放权增效,激活发展“内生力”
台上,翩翩少年以诗歌邀明月。台下,两三千只手举起荧光棒,汇成点点“星光”为少年喝彩。这是南京江北新区浦口外国语学校高新分校(以下简称“浦外高新分校”)在去年中秋前夕举办的诗会活动一幕。
当晚,诗会活动吸引了学校附近中小学、高校、社区、园区等单位2000多名各界人士参与。
浦外高新分校于2018年9月开校,是一所区属公办初中。去年秋季学期,学校迈入开办的第7个年头,新一届的班级数量已经从最初的3个增长至16个。“不少以前计划搬离的邻居都留了下来,家门口有这么好的初中,谁还想搬家。”一位家长如是说。
高质量教育需要系统性跃升和质变,需要全方位“求新求变”。江北新区充分发挥国家级新区体制机制“先行先试”的优势,出台《关于深化江北新区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聚焦“全面培养体系、资源供给体系、科学评价体系、现代治理体系、综合保障体系、开放共享体系”等“六大体系”,实施“健全教育投入逐年增长机制”等20项主要任务,系统谋划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浦外高新分校是江北新区推动教育自主权改革的试点校,实行“学校招、包干用、自主管”的办学管理模式,学校教师由“编制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实行“按岗取酬、多劳多得、优质优酬”的分配制度。
“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差不一样,即便在同样岗位,好好干和应付干的薪酬会相差不小。通过改革,我们形成了全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氛围。”浦外高新分校校长金叶表示。近年来,浦外高新分校获省、市、区各学科基本功和优质课评比奖20余项,教师的职业吸引力进一步提升。
改革直接向“痛点、堵点、难点”亮剑,就会不断收获“支点、亮点、增长点”。
2024年9月开始的新学期,南京一中江北新区分校迎来了35名新教师入职。在新教师进校之前,学校早已准备好一套全体系的入职培训,来自行政管理、德育、教学等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资深教师规划安排教授课程。
不只是新教师,在南京一中江北新区分校,每一位教师都有一本属于自己的“成长手册”。“每周、每月、每个学期,教师可以为自己设定明确的目标计划。学校协助教师,从烦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成长方法。”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南京一中江北新区分校英语教师张祥锦介绍。
从各项指标来看,近两年,江北新区教育质量显著提升,已成功跻身南京市教育“第一方阵”。
扩优提质,放大资源“聚合力”
2018年以来,江北新区累计投入118亿元完成65个学校项目的竣工投用,共新增6.4万个学位。2022年8月,江北新区举行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办学签约仪式,与5所优质学校合作办学。这两年,江北芳草园小学、金陵中学江北分校等已接续建成投用,江北群众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
江北新区深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迈向教育强区要内外兼修、量质齐升——一手抓资源配置,加快引进和建设优质教育资源,持续提高办学条件;一手抓内涵发展,全力提升区域教育品质,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集团化办学”就是推动优质均衡的重要路径之一。
每周五下午,琅琊路小学明发滨江分校、琅小明发南浦路分校、力学小学海德北岸分校、江北新区浦洲路小学4所学校的英语老师代表,都会进行一场小型研讨会,讨论一周的课程情况及接下来的教学计划。
4所学校的老师一起进行教研,已经是琅小明发滨江小学教育集团内的常态,各个学科的教研会定期在指定学校进行,大家“研”在一起,共同推进教学质量提升。
琅小明发滨江小学教育集团是江北新区最早成立的教育集团之一,最初,旗下4所学校在教学条件、教学水平、课程资源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琅小明发滨江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季红兵介绍,集团实行“1+4”多法人紧密型管理模式,4所学校形成一个“大校园”,校本研修、学情评估、课堂改革、课程创新、教师培养、素养竞赛都一起进行。
这种“紧密型”模式,破解了集团化办学以往存在的“集而不团”“团而不化”的困境。
集团成立以来,琅小明发共向集团3所分校输出23名骨干教师,3所成员校的14名新教师也到琅小明发接受了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培训,23名教师到琅小明发交流。同时,还组织集团管理干部和学科教师到琅小明发进行浸入式跟岗学习。
江北新区先后制定《教学改革行动方案》《学科建设方案》《作业管理办法》等专项文件,着力提升教育质量,并深化“学为中心”的课堂革命,推进重点专题调研、蹲点集中帮扶、定点教学视导等多种方法,强化薄弱学校教学质量改进,纵深推进均衡发展。
“让每个人都成长为自己最好的样子”,今天的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柳洲东路分校(以下简称“柳洲东路中学”)做到了。
建校9年的柳洲东路中学曾经历过接近2/3的学区生流失。柳洲东路中学校长杨家仓说,在新区教育与社会保障局的引导和支持下,学校聚焦学生成长需求,设计一系列活动,让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例如,学校提出将田径作为突破点,锻炼学生体魄以提升心智能力。学校的迷你马拉松已经连办8届,二十公里远足活动每次都迎来大量热情的家长志愿者参与,学校的有效大课间活动时长已经达到22分钟。
如今的柳洲东路中学已走在新区公办初中前列,成为让居民交口称赞的好学校。
2024年,江北新区被认定为“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优质校加速集聚、集团校组团走强、薄弱校华丽变身,这些正是“优质均衡”的生动写照。
前瞻布局,涵养未来“新质力”
走进江北新区高新实验小学,一群身披航模赛事荣誉的“科技少年”尤为瞩目——他们曾在全国青少年模拟飞行锦标赛中包揽小学男女甲组团体冠军,更在江苏省选拔赛中斩获32个奖项。这所拥有省级科学教育示范校资质的学校,将科技基因融入办学血脉,其打造的六大“创客空间站”涵盖北斗导航、智能制造等前沿领域,让学生在焊接电路与编写代码中触摸未来。
这片创新热土上,科技育人的火种正以燎原之势点燃青少年的未来。
学校少年科学院内,AI语音垃圾分类系统、“玉兔”扫地机器人等137项学生发明令人惊叹。该校正构建“科学教育生活化”体系,分层设计项目化学习,形成低中高年级梯度进阶。每学期的“科普报告进校园”更架起连通学术前沿的桥梁,东南大学校长助理带着东南大学的海绵校园系统而来,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周博士分享“镜子的魔法”“科技探秘 开启智能未来之旅”科普报告。
江北新区是南京规划中的新主城,是活力十足的青春之城。因此,江北新区坚持以高质量教育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导向,面向未来前瞻谋划。那群极具创造力的“科技娃娃”,正是江北新区注重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培育未来教育“新质力”的参与者和见证人。
江北新区打造首批未来教育创新实验共同体,一批学校被列入未来教育创新实验试点,共同探索未来教育的新路径。
2025年1月1日,新年第一天,“童创成长馆”在南京工业大学实验小学“小谷粒”们的热切期盼下正式揭幕。孩子们郑重其事地将一封名为《写给2049年的我》的信件,投入馆内“时光邮局”的邮筒中。写给自己的书信是该校每年元旦的传统活动。
南京工业大学实验小学校长胡红介绍,南京工业大学实验小学以——“童创谷”为隐喻,孩子们被称为“小谷粒”,这里背靠老山,环境优美,学校有意与家长、社会共同建设一个儿童创新精神的孕育地和创造未来的梦工场。如学校打造“鼎好未来”童创体验中心,校家社携手,同心育未来,构建良好育人生态。
童创百家姓、时光邮局、童创简史、成长密码等,全新的童创成长馆记录了这所开办不足6年的学校与其中的学生、教师,乃至家长共同成长的历程。一位家长将个人珍藏的数十台航天模型提供给成长馆,供学生参观学习,同时他还担任了校外辅导员,引导孩子们共同探索航天的奥秘。
2023年,江北新区出台《南京江北新区建设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示范区三年行动方案》,以20项具体行动推动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2024年,江北新区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成为南京唯一入选板块。以此为契机,江北新区加大创新力度,进一步探索“校—家—社”协同育人实践路径。去年7月,省教育厅公布2024年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名单,江北新区4个项目上榜,其中就包括《探索区域统筹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江北实践”》。
越来越多的资源投入“江北实践”,释放巨大能量。江北新区已培养500余名具有家庭教育指导师资质的“种子教师”,储备K15课程资源2000课时,打造16所“合育未来共成长体验中心”,创设了“江北育未来”App,累计注册家长用户近10万人,家长累计学习点击量突破756万人次。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今年,江北新区提出要深化“四大行动”、聚焦“六大重点”,全面推进产业科技创新试验区和江北新主城建设,“加快教育强区建设”即是六大重点之一。
2月初,《南京江北新区加快建设教育强区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印发,新区明确,要聚焦“高质量教育支撑新区高质量发展”理念,开展三年攻坚,实施教育强区“五大行动”,促进立德树人根基更牢固、教育教学质量更优异、教师专业素养更精湛、内涵发展路径更科学、办学体制机制更灵活,构建“高位均衡、高质创新、名校涌现、人才涌流”的高质量教育新格局,确保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稳居全市第一方阵并不断跃升。(许雯斐 岳明珍)
来源:《新华日报》 2025年2月21日 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