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江苏理工学院:以“新质”促“高质”
推动学校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2024-07-01 15:37 来源:新华日报-江苏理工学院 浏览次数: 字体:[ ]

新质生产力,本质是科技创新驱动的生产力,代表着更高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以高效能、高质量为基本要求,并深度融合数字技术,具有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主要特征和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经济社会效益好等显著优势,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交汇点,是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重要力量。

作为江苏省与常州市共建的省属全日制应用型本科高校,江苏理工学院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实施科研创新攀峰行动计划,加强协同创新,调整和优化学科结构,注重应用研究的培养和发展,致力提高科研创新水平,为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包括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创新等,这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应主动适应科技创新趋势,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明确学科发展方向,构建独具特色的学科体系;另一方面,创新能力是多种素质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了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科研水平,还要通过新工科专业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等,提高综合能力。

秉持新工科理念,学校历来注重人才培养与产业创新互动,围绕产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社区)共建常州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动力电池产业学院、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常州市名人研究院等行业学院和研究院,通过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提升应用型大学内涵。

构建科技创新体系,赋能学科平台建设,助力新质生产力培育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江苏理工学院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构建“学科平台—科技团队—科研项目—成果转化—产业基地”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实现知识—技术—产品的科技成果快速转移转化,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有力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新质生产力提供高水平科研成果。布局学科平台建设。通过培育新兴学科和学科交叉融合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特色,依托江苏省电子废弃物资源循环工程中心、江苏省产品轻量化材料设计与成形装备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报废汽车绿色拆解与再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高校先进材料设计与增材制造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平台,加强应用研究,强化学科优势与特色。释放科技团队潜力。构建“高性能材料绿色成形方法与技术”“材料/结构多尺度协同设计与制造”“金属增材制造技术研究与开发”等省科技创新团队,开展绿色制造和资源循环共性关键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加快科研项目培育。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家装备部预研专项,江苏省成果转化专项、重点研发及高价值专利培育专项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开展高性能轻量化材料结构设计制造一体化技术及电子废弃物等危废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

坚持产学研深度融合,赋能科技成果转化,高质量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科技进步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是促进生产力进步最重要的因素。持续推进产学研融合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改革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能力水平提升,是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推进校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使学校专业教学与生产实际结合更加紧密,弥补学校教学中脱离工作实际的短板,较好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搭建全方位战略合作平台,高校和企业能够更好发挥各自在人才资源和科研平台等方面的优势,将提升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打破高校与企业间的人才培养“边界”。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加强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建立创新研究中心等,让人才链支撑产业链、创新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近年来,江苏理工学院围绕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合成生物、人工智能等产业,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学校拥有授权发明专利1600多件,授权发明专利500余件,转移转化150余件,相关技术在企业进行产业化应用,实现产值20余亿元,研究成果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科研奖20余项。2023年全国本科院校发明专利授权数量排名发布,学校位列全国本科院校第181名,位列江苏省本科院校第24名。

学校形成了机械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控制工程等一批引领性学科,打造了绿色制造与智能制造、资源循环利用等特色亮点,“工程学”“材料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学校建成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学院、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等2个省级重点产业学院,打造了生物信息与医药工程、清洁能源研究团队、先进表界面科学与工程、智能控制与制造系统等团队,为常州的合成生物、新能源、智能高端装备等产业提供人才支持。未来,学校将加大对合成生物学与生物智造、高端智能装备、清洁能源等科研平台的支持力度,为江苏乃至长三角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戴国洪)

来源:《新华日报》  2024年6月28日  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