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图片
<!--<$[会议标题]>begin-->“教育强国建设江苏在行动”主题新闻发布会之南通专场<!--<$[会议标题]>end-->
会议资料
“教育强国建设江苏在行动”主题新闻发布会之南通专场
时 间
2024年3月27日 下午1:30
地 点
南通市紫琅第一小学报告厅
嘉 宾
南通市教育局局长成宾,南通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分管领导,海门区政府,海安、如东教体局相关负责同志
主要内容
介绍南通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和突出成效,以及下一阶段的工作部署。
文字资料

“教育强国建设江苏在行动” 新闻发布会(南通专场)

(2024年3月27日   南通市紫琅第一小学报告厅)

各位嘉宾,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下午好!

春日的序曲在三月奏响,很高兴在初春与各位相聚这座教育名城——南通。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两会精神,按照2024年全省教育新闻宣传工作部署推进会的要求,省教育厅策划开展“教育强国建设江苏在行动”主题宣传活动,该系列活动将延用“新闻发布+实地采访”的方式,继续走进基层,深入学校。今天召开的是本次宣传活动的首场新闻发布会。

南通教育闻名遐迩。近年来,南通基础教育一直走在全省前列,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实践提供了典型样本、作出了重大贡献。今天的南通专场新闻发布会将结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和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介绍南通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和突出成效,以及下一阶段的工作部署。

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南通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成宾,南通市发改委四级调研员施洪燕,南通市财政局副局长张平,海门区人民政府副区长王瑊、海安市教体局局长周树群、如东县教体局局长姜宁兵,请他们介绍“十四五”以来南通推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高质量发展,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举措和成效,并回答记者朋友关心的问题。

本次新闻发布会有两项内容:一是综合发布;二是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成宾局长作综合发布。

聚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

打牢教育强市建设基础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教育强国建设江苏在行动”(南通专场)新闻发布会,感谢广大媒体朋友对南通教育工作的关心、关注、支持。为更好地向大家介绍相关情况,我们特地邀请了市发改委、市财政局、海门区政府、海安和如东县教体局的相关负责同志,体现了南通各单位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

目前,南通共有基础教育学校1175所,其中幼儿园590所、小学350所、初中177所、普通高中51所、特教学校7所,在校生81.45万,专任教师6.34万。“十四五”以来,我们坚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根本遵循,站在着眼于人民群众对优质而公平教育的期盼、着眼于每个孩子终身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求、着眼于国家和民族全局发展的需要“三个着眼于”的目标维度,针对基础教育提出学习时长要合理、教学效率要提高、五育并举要落实、育人资源要拓展、学生营养要跟上、创新思维要强化等“六个要”思路,持续推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以基础教育之为夯实教育高质量发展之基。

一、营造崇文重教、竞相发展的教育生态。坚持抓教育就是抓发展、谋教育就是谋未来,弘扬尊师重教良好社会风尚,强化教育竞相发展制度设计,充分激发各地办学活力,营造良好教育生态。一是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十四五”以来,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和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增加,实现“两个只增不减”。连续十一年把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实现了基础教育学位的持续增加,“十四五”以来净增学校55所,新增学位7.47万个,其中幼儿园净增23所,新增学位约12100个,义务教育学校净增28所,新增学位约57600个,普通高中学校净增4所,新增学位约5070个。二是强化地方法规保障。2020年9月,南通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南通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条例》,以地方法规的形式,从招生入学、办学条件、师资建设、教育质量、法律责任等方面,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出刚性要求,各县(市、区)党委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条例要求,全力推进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与城乡一体化,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三是构建竞相发展机制。严禁各县(市、区)高中跨区域招生、掐尖招生,《中国教育报》连续在头版刊发长文,向全国推介我市推进县域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经验。各区域将监管延伸至义务教育阶段,构建起“属地招生”的公平制度,推行“优质校+新校+薄弱校”教育集团建设模式,全市97个义务教育集团覆盖459所成员校,以资产管理和教育教学为纽带,以师资和学科组建设为重点,有力保障了办学质量。

二、落实立德树人、启智润心的教育理念。始终坚持“人的教育”这一教育本质,聚焦人格健全、心理健康、身体健壮、适应社会,努力培养既三观正、学习好、品行优,又个头高、身体壮、综合素养好的孩子。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加强学生理想信念和品德修养教育,推进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联盟,成员校达100所,加快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市教育局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成员单位”。二是健全五育并举育人机制。积极探索德智体美劳合一的“校内室外”“户外教育”改革,让孩子既亲近大自然,又得到更多的身体活动时间。推进校园体育“一校一品、一生多能”建设,推动“艺术家进校园”,建立“校园搭台、协会参与、学生受益”美育机制,组建市级中小学劳动教育联盟和研学旅行实践基地联盟,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双十百千万工程”。三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关心关爱青少年生命健康,推进“春风润心”、全员导师制、家庭教育等各项举措,全力营造社会关注、家庭关心、学校关照、同伴互助的良好氛围。注重学生安全技能和素养提升,组织开展全市中小学生应急救护知识技能竞赛,在全省首届中小学急救教育展示活动中,获得唯一的团体特等奖,个人一等奖获奖总数占全省总获奖数的三分之一。

三、形成遵循规律、讲求效率的教育方式。坚持按规律办学、按规律育人,牢牢抓住“双减”“五项规范”等政策机遇,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坚持向精细管理要教学效率,向教学效率要育人质量。一是注重优秀教师培育。创新开展初中起点七年贯通培养师范定向生试点工作,推进实现乡村教师定向生培养全域覆盖,为培养“下得去、教得好、留得住、发展优”的本土化优质师资积蓄源头活水。实施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1115”培养工程、乡村骨干教师培优计划、新入职教师常训计划,坚持做好入口关与培训关、一线教学与教学科研、集体智慧与个性特色、年轻教师与成熟教师、激励关爱与严格管理等“五个结合”,聚力搭建教师专业成长新平台。二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实施以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为指向的“立学课堂”教学改革,“一县一特色、一校一精品”的课堂教学改革格局持续巩固,“立学课堂”改革实践获2022年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省级特等奖、国家级二等奖。突出实战型教科研,坚持在课堂、备课组、学科组一线锤炼教师专业能力。落实新课程改革要求,以“教足教好”确保“学足学好”,全市义务教育学校课堂教学优良课率达90%以上。三是推动管理赋能发展。创新实施中小学“四全管理”50条标准,构建全对象、全时段、全空间、全领域管理体系,促进学校治理格局更加完善。建立校园安全督查制度,推动实行校园安全“一季一检查、一季一排名、一季一通报”,常态组织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推进落实整改。强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严查隐形变异违规培训,启动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审批,截至目前,已审批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1247家,相关经验做法获教育部专门发文推介。

四、坚持求真务实、彰显实绩的教育评价。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体教师和全部学校,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崇尚实干、注重实绩”,科学评价学生成才、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一是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习的兴趣和出彩的机会。加强学生学籍管理,成立控辍保学专班,全面梳理排查隐性辍学学生,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建立初高中贯通培养机制,打通特殊人才培养渠道。在部分初中和中职学校开设职普融通试点班,让不同禀赋的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得到最适合的教育,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推动特殊教育优质融合,所有特殊教育学校均落实15年一贯制教育,特需学生普校随班就读占比62%,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实现城乡、学段全覆盖。二是树立实绩评价导向,让每一名老师都有工作的热情和拼搏的动力。制定教职工职称评审、评先评优五项基本要求,从师德师风、勤奋敬业、工作实绩、综合评价、阳光监督等五个方面,引导学校大抓教学、广大教师专心从教。提请市委、市政府出台《南通市中小学教师培养激励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在编制供给、岗位管理、专业成长、人才培养、待遇保障、表彰激励、尊师重教等方面出实招、亮真招,系统构建强师优师惠师具体举措。三是广泛凝聚教育共识,让每一所学校都有发展的空间和努力的希望。面向教育内部,注重强化正面宣传、正面教育,多角度、多渠道、多形式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引领全体教师学先进、学榜样。面向教育外部,强化市教育局与各区域板块的教育共建,推进区域教育质量与板块能级更相匹配,集聚、吸引更多人口来南通投资兴业、安居乐业;推动社会各界重视教育、支持教育、关心教育,减少对教育的干扰,减轻学校的负担,不以小概率事件约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共同呵护南通教育的品牌形象,共同维护南通教育的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统筹协调扩大优质资源供给、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落实五育并举机制、拓宽因材施教路径等各项要求,凝聚更广泛的教育共识,积极探索建立一条“教育生态优良、教育理念先进、教育方式科学、教育评价务实”的南通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

谢谢成局长的介绍。创新的举措、切实的成效,让我们对“现代化教育高地、新时代教育之乡”南通,尤其是“十四五”以来,南通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的最新进展,有了更加真切的认识。

接下来是记者提问时间,欢迎各位记者提问。

中国改革报记者提问:市发改委近几年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做了哪些工作?

南通市发改委四级调研员施洪燕回答:一是注重规划引领。2022年我委会同市教育局等16部门出台了《南通市“十四五”保障和提升公共服务规划》,用专门章节提出了“打造学有优教南通样板”,实施义务教育资源建设工程、普通高中资源扩容工程、中职领航计划等。

二是注重项目实施。统筹谋划教育基础设施建设。2023年以来,市本级实施南通西藏民族中学改扩建、启秀中学滨江校区及通师一附滨江校区新建、易家桥中学教学楼、食堂及风雨操场改扩建、幸福中学迁建、南通中学创新教学综合楼新建等11个工程项目。正在研究市区布局新增一所高中,基于人口流动趋势在人口净流入的开发区、崇川区启动规划初中新校区建设,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基础教育的热切需求。

三是推进民生实事。坚持将优化校内外教育环境作为民生实事加以推进,2024年,民生实事中列入了“完成7所中小学新建、改扩建,创建9所省优质幼儿园”“开展小学生体育技能和劳动技能培训,在全市小学推进‘一校一品’”“开设‘爱心暑托班’150个”等内容。

四是向上争取资金。“十四五”以来,为我市义务教育争取省预算内统筹资金支持薄弱学校改善办学条件。近日,又为栟茶高级中学、海安高级中学、石庄高级中学、曲塘高级中学相关项目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3320万元。

谢谢施主任。请记者继续提问。

江苏新闻广播记者提问: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离不开坚实的财政保障,近年来,南通市财政部门在这方面有哪些重点举措?

南通市财政局副局长张平回答:近年来,全市财政系统严格落实国家和省有关政策要求,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逐步扩大教育经费投入,不断优化教育支出结构。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将财政重点工作与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有效衔接,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切实兜牢民生底线。

一、服务发展大局,逐步扩大教育投入。近年来,全市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长,基本民生保障进一步增强,切实做到“两个只增不减”。全面落实生均公用经费保障政策,各学段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均达到或超过省定基础标准。严格执行各项教育资助政策,积极推进精准资助和应助尽助。

二、深化队伍建设,构建教师综合培养考核体系。为构建多维度、全方位教师激励培养考核体系,市财政局配合主管部门研究制定《南通市中小学教师培养激励办法及其实施细则》,严格审核兑现专项补助资金,进一步增强教师队伍获得感和荣誉感。

三、聚焦社会事业,推动重点基建项目落地建设。根据教育布局规划,配合市发改委积极开展新上项目前期调研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严控建设成本,规范项目实施。近两年,市本级将重点推动滨江中小学、紫琅一小东校区、通中创新综合楼、幸福中学迁建、易家桥中学改扩建等多个项目建设。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统筹财政资金保障教育经费投入稳定增长,持续提升财政服务效能,高质量推进“现代化教育高地、新时代教育之乡”建设。

谢谢张局长。请记者继续提问。

《扬子晚报》记者提问:2023年,海门区作为苏中苏北唯一代表顺利通过了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家评估认定现场核查,请介绍一下海门区推动义务教育扩优提质,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做法。

海门区人民政府副区长王瑊回答:海门区秉承张謇先生父教育,母实业发展理念,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力办好群众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2021年成为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202310月顺利通过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家评估认定现场核查,学在海门教育品牌持续擦亮,全域均衡、全阶优质已成为海门教育的鲜明标识。

一是始终聚焦资源配置第一保障。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义务教育阶段经费全额纳入区级财政预算,做到“两个确保”,并向农村地区倾斜。不断优化教育布局,每年确定一批重点教育工程,列入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十三五”以来,累计投入38.8亿元,完成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25所,投入教育装备经费2.03亿元,全区所有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装备均达到了省Ⅰ类标准。

二是始终聚焦师资队伍第一资源。完善教师礼遇、待遇、荣誉“三项机制”,深入实施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彩虹行动”,全面推进“赋能、提能、强能、蓄能”工程,为各类教师搭建成长平台,领军型教育人才省市领跑。不断优化教师补充机制,近五年共招聘补充教师1127人,其中义务教育教师787人,占比69.8%。深化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实施“岗位集中统筹管理”机制,推动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完善校长轮岗交流、城区骨干教师到乡村挂职支教、乡村教师到城区学校“顶岗”交流等制度,实施“1+N”组团交流精准帮扶,促进师资均衡优质配置。

三是始终聚焦改革创新第一动力。全面深化“双减”改革,全力推进“六学课堂”,研发“卓越课程”,着力打造“优质轻负”的教育生态。着力深化集团管理改革,组建12个义务教育管理集团,形成了“城区优质学校+农村薄弱学校”联盟型集团办学模式,以及“城区优质学校+城区新建学校”联合型集团办学模式,推动集团内部管理经验互鉴、教学科研联动、优势资源共享、教师队伍共建。坚持五育并举、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区域整体推进新教育实验,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特殊教育“康教上门”团队获评全国助残先进集体,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

 谢谢王区长。请记者继续提问。

《现代快报》记者提问:海安用了十年的时间,实现了从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的历史性跨越,有哪些好的做法?

海安市教体局局长周树群回答:自2014年实现国家级基本均衡之后,海安就围绕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因地制宜,精准发力,探索出一条具有县域特色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路径。

一是注重顶层设计,营造“优质均衡”的发展环境。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的海安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教育议题,优先推动落地见效。召开全市教育发展大会,作出“教育强市”战略部署,将“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教育一体化”摆在突出位置。近三年,教育总投资60多亿元,实施重点工程46项,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29所,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2300个。

二是加强调查研究,构建“优质均衡”的政策体系。推动市委教育工委实体化运行,组建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等专委会6个,形成了“三督一研究”工作机制。先后开展课题研究12项。其中,“义务教育布局调整暨集团化办学”“农村‘小微学校’资源整合”“城乡教师工作量研究”“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等义务教育课题6个,形成了高质量调研报告,为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决策提供依据,受到了省教育厅高度肯定。

三是突出工作重点,实施“优质均衡”的创新举措。突出集团化办学。组建义务教育集团27个,实现了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区镇全覆盖、一体化联盟城乡全覆盖。突出小微学校资源整合。通过区域内校车接送,紧缺学科教师走教,扶助家长安家中心镇区等手段,整合乡镇教育资源。突出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引导乡村富余教师到城区顶岗实训,推动城区优秀管理资源、骨干教师到农村支教。2023年,我市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比例19.7%。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动摇,补齐发展短板,放大品牌优势,保障教育民生,让每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义务教育!

谢谢周局长。请记者继续提问。

《江苏教育报》记者提问:如东义务教育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在乡镇学校就读,请问,在“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征程上,如东做了哪些县域实践?

如东县教体局局长姜宁兵回答:2023 年7月,如东成功创建“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去年底,“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的申报材料已正式提交。

1.关键词一:“一样”。“十三五”以来,全县教育投入超40亿元,通过新建和改扩建,实现城乡学校一样美;加大装备力度,苏北首家创建省智慧教育装备示范县,去年跻身省智慧教育样板区培育区,城乡教育设施一样好;全面深化“县管校聘”,三次蝉联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县,城乡教师一样优;全面深化“四全管理”,教育管理扁平化、教学管理智慧化、教育资源均等化,实现城乡教学质量一样高。

2.关键词二:“倾斜”。政策倾斜。外部:将乡镇教育投入列入县委县政府高质量发展考核项目;内部:各类评先评优、岗位晋级、干部选拔等优先考虑。人才倾斜。队伍建设“三航计划”以及年度“管理智慧与管理艺术”高研班等,均单列乡村计划。年安排乡村教师定向生90余名。评价倾斜。县域“优秀校长奖”以及“中天科技教育奖”向乡村倾斜,注重发展力和增值性评价。帮扶倾斜。“名校帮扶”“城乡互助”“集团办学”同步开展,河口镇高质量教育联盟、袁庄镇教育综合改革、洋口港用人机制改革等,由试点向面上铺开。

3.关键词三:“发展”。校长维度。打通城区、乡村学校校长培养选拔“双通道”,将最优秀的校长安排至最薄弱的学校,近年来,50余名城区行政骨干乡村任职。文化维度。深化文化立校,强化精神涵养,厚植坚守情怀。位于乡村的马塘小学、栟茶小学、双甸小学、栟茶初中、直夫初中等形成引领。改革维度。倡导教育家办学,深化课程改革,位于乡镇一隅的洋口小学、先民小学、景安初中、于港初中、邱陞中学等成为标杆。内涵维度。三年20余场次现场会,引领示范;“五项规范”“双减”与“延时服务”全面推进,全省首创县青少年宫乡村托管模式,累计惠及学生近20万人次,获教育部推广。

下一步,如东将紧扣教育“公平与质量”,奋力谱写江苏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如东新实践。

谢谢姜局长。

感谢各位记者的提问和嘉宾的回答。各位记者朋友非常辛苦,下午和明天还要去南通市和如皋市有关学校采访,在这里再次对各位媒体记者朋友对江苏教育工作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