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工学院“五维联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地方新质生产力发展凝聚强大合力。
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协同创新“总枢纽”。成立以校长为主任的知识产权管理委员会,形成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领导决策机制。以淮阴工学院知识产权运营中心为成果转化业务管理主体,建立专业化运营服务机构,构建协同创新、内外联动的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管理、服务体系。
创新管理机制,建设高效转化“优通道”。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推动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制定系列文件,出台相关制度,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设立社会服务型专业技术岗,促进教师开展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对外合作成立“联合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提升平台效能,打造资源汇聚“强磁场”。紧密对接江苏“1650”产业体系及淮安“7+3”先进制造业集群,在双碳、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领域集中优势资源,支持科研攻关,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主阵地。加强校政平台共建,积极探索成果转化和运用的创新路径。
深化校地合作,激活产研融合“新动能”。构建集校地合作、校政共建、校企协同于一体的社会服务体系,与省内外有关县区签订合作协议,与淮安市有关部门达成实质性合作,与地方部分龙头企业建立了校企联盟、产业学院,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搭建了“连接桥”。
强化队伍建设,跑出成果转化“加速度”。建立科技镇长团成员、科技联络员、科技副总、科技特派员、技术经理人与县区企业、科技服务企业人员的“5+2”内外联动融通机制,组建了一支“知政策、精技术、会管理、通市场、善转化”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