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报道 > 2022年专题 > 教育强省建设百校行 > 媒体报道
高质量推进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
发布日期:2022-12-19 11:57 来源:新华日报 浏览次数: 字体:[ ]

劳动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凸显了劳动教育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重要作用。深刻把握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意蕴、实践路径,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何开展好高校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正确处理自我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是高等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的课题。

劳动教育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支撑。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始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方式开展思想引领、舆论引导等方面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长期以来,劳动教育融入改造自然、创造历史、发展自我的过程之中,发挥了兴国利民的重要作用。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支撑。

劳动教育是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德育需要劳动、实践的体验感受,智育需要实践检验、学以致用,体育是特殊的劳动,美育更是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中的体会感受。建立健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需要高度重视劳动教育。高校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开展劳动理论和实践教育,帮助学生掌握劳动技能、磨炼品格意志,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时代要求。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立什么样的德,立的是社会主义公德、大德、美德;树什么样的人,树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强化劳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理性思考和本质回归,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厚植“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理念和深厚情怀,深刻领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内涵与意义,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教育传授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价值观塑造、能力锻造、人格养成。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目标定位高远但实际执行欠佳、教育载体丰富但教育形式单一、规划系统多维但工作力量分散等不足,需要及时加以改进。比如,高校在劳动教育中,存在简单把劳动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形式,课程设置上不够健全,尚未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结合,尚未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扎实开展劳动教育,要处理好三大关系。

处理好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劳动教育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内容,与专业教育之间具有天然的一致性和高度的耦合性。专业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劳动教育形式,劳动教育也必须通过相应的专业教育来呈现。全面加强劳动教育,必须打造完备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搭建强有力的教材支撑、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督导评价体系,并结合专业特点充分挖掘劳动教育的元素,做到犹如“盐溶于水”一般的融合,方能在专业教育中开展好劳动教育。比如,在理工科专业课程教学中,从某一原理发现或某一实验结果探索的艰辛过程出发,诠释好坚持不懈、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劳动精神。

处理好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关系。劳动教育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形式,两者在育人目标、育人内容上高度一致。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时,要依托“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双轮驱动,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深挖劳动教育资源,汲取劳动榜样的精神示范力量,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意蕴。特别要深刻阐释新时代伟大变革的里程碑意义,让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深刻把握“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坚定信念、紧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处理好劳动教育与文化教育的关系。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是劳动教育的重要支撑,文化教育特别是第二课堂同样是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开展好劳动教育,必须把劳动理论教育与第二课堂有效贯通。学校要积极拓展校外协同育人实践平台,加强与各类企业、农业产业园合作,让学生在身体力行中感受劳动之乐趣、劳动之美好,在出汗流汗中体验劳动之艰辛、劳动之不易,涵养深厚的劳动情怀。要扎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加强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注重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在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中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在劳动历练中增长智慧才干,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周屹峰)

来源:新华日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