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动态 > 高校动态
【党的二十大精神一起学】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大有可为
发布日期:2022-11-08 16:28 来源:苏州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浏览次数: 字体:[ ]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作的报告在江苏教育系统干部师生中引发热烈反响,大家迅速掀起学习热潮。一起来听江苏高校书记、校长们的学习感受——

扎根中国大地 服务重大需求

奋力谱写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苏大新篇章

江  涌 党的二十大代表,苏州大学党委书记

党的二十大报告主题鲜明、立意高远、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全面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描绘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贯穿了历史方位感、鲜明时代感、强烈使命感。报告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党的历史使命,将教育、科技、人才放在第五部分统筹部署,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体现了教育观、科技观、人才观的辩证统一,进一步阐明了高等教育的使命定位和改革方向,吹响了新时代高等教育前进的“冲锋号”。

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苏州大学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坚定的历史使命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扎根中国大地,服务重大需求,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奋力谱写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苏大新篇章。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铸魂育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核心使命。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处于核心地位。高素质人才队伍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交汇点和关键推进器,有着促进科技和人才深度结合、协同叠加的独特优势,在推进教育、科技和人才“三位一体”的高水平创新体系中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大有可为。

新时代十年,苏州大学坚持“顶天立地”和“铺天盖地”科技创新战略,不断优化学科布局,持续聚集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孵化前沿性引领技术,以多学科交叉融合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瞄准航空航天、核能开发、辐射防护、高端装备制造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布局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科技项目,组建科研大平台,开展有组织的开创性联合攻关。学校先后建成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平台,在神光二号和神光三号装置、神舟系列飞船、风云三号卫星、“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问天”实验舱等一系列大国重器的研发中作出积极贡献,相继攻克造血干细胞移植、全磁悬浮人工心脏、OLED照明等关键技术,以“零碳”“负碳”等先进技术研发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同时,学校深度融合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围绕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重点产业发展需要,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科技创新贡献了苏大智慧。

今后五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期,也是苏州大学“双一流”建设纵深推进、高质量发展积厚成势的关键五年。围绕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苏州大学将深入探索有组织科研与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双一流”建设的结合机制,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以“组建大团队、承担大项目、建设大平台、产出大成果”为宗旨,做到“国家需要什么就做什么”,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各要素活力,为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一以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聚焦高质量发展主线,深化从源头、过程、评价到运用的全链条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一是面向人类文明进步和国家创新发展,找到制约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问题集。二是营造宽松、多元、竞争、有序的科技创新环境,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三是推行以科研团队为基本单元的创新体系,进行科研任务下达、管理和评价。四是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布局,打通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成果转化的堵点,构建一体化科技创新体系。

二以有组织科研强化科技战略重构。引导科技工作者从单纯的“自由探索”向“自由探索”与“有组织科研”有机结合转变。一是研究选题有组织,引导科学家瞄准大问题、发现真问题、解决难问题,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目标。二是研究手段有组织,建立面向重大任务的多领域、跨学科大型攻关团队。“大师+团队”的科研组织方式也是苏州大学近年来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关键密码。三是研究平台有组织,发挥一流学科在高水平科技创新中的支点作用,促进优势特色学科与行业产业、区域发展深度融合;以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为契机,通过研究院所、高校、企业强强联合,构建国家顶尖科技创新平台。目前,苏州大学与苏州国家实验室已达成初步协议,在材料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解决能源、医药健康、高端制造领域国家重大课题。

三以精准培养锻造创新人才高地。一是继续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打响“人到苏州必有为,才来苏大大可为”品牌,面向全球引进战略科学家和青年才俊。二是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和评价体系,根据人才特点制定个性化培养路径,为人才发展提供平台、团队、政策全方位服务和支撑,健全人才分类评价和晋升机制,系统构建高层次人才阶梯式发展支撑体系。三是深化校地融合发展战略,就苏州大学而言,进一步推进“名城名校”战略,充分发挥高校和地方的互补优势,实现人才的“共引、共育、共享”,努力建成长三角地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才和创新高地。

深刻认识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价值使命

单忠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如何认识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价值使命,更好推进后疫情时代全球融合式创新和合作,培养青年人才全球胜任力的责任和担当,成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要回答的世界之问之一。

从世界高等教育历史变迁中把握历史方位,增强大学赋能人类幸福和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担当。伴随技术变革需求,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技术研究、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肩负越来越多社会职能。工业革命之后,为更好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一大批以研究为导向的研究型大学涌现,逐渐成为高水平大学的代表,并对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生了深刻影响。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依存已成为国际共识,需要全球高质量发展的技术创新和全球治理和谐发展的国际人才,更好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更好惠及各国人民。

中国高等教育在改革发展中不断跨越。中国高等教育扎根中国大地,不断探索、建立与中国国情相适应、与时代相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之路,在世界高等教育和全球社会发展中传递了中国声音,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赋能全球和谐发展。南航作为中国首批航空高等院校,以服务国家为最高追求,服务支撑行业变革与区域高质量发展,深化科教产教融合发展,培养国际化、高水平工程人才。

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把握时代方位,强化大学应对全球共同挑战的改革发展。深刻把握当今全球社会发展趋势,勇立时代潮头、顺应时代大势,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前提基础。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等教育的发展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都面临着新要求、新挑战和新使命,深化国际合作、交流互信是应对变局重要的有效方式。通过教育协同、创新协同、发展协同,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

现代技术变革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今天,以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世界一流高校就是要立足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大势,在学科上统筹考虑、精准布局,尤其要加大基础学科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共同为全球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

国际环境演变为高等教育赋予了新使命。高校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这些问题既包括传统的地区战争与冲突等问题,还包括可持续绿色发展等非传统发展议题。基于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世界一流大学更应保持办学定力,守牢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大力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全世界繁荣、和平、稳定、持续发展贡献高等教育的智慧。

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把握发展方位,持续深化一流大学开放融合创新发展。面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新使命、新挑战,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一流高校,都应秉持开放、包容、平等、创新的合作理念,引领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技术革新、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南航始终秉持开放办学、开放创新、开放合作、开放共赢的理念,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在服务行业变革和社会发展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聚力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强化特色发展优势。坚持“三航”特色发展是学校的国际化特色“名片”。南航深耕“三航”领域,构建以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为主体,以力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双一流”学科建设群,不断完善“一流工科、卓越理科、精品文科、特色交叉”高标准学科布局,切实将“三航”特色优势贯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合作全过程,前瞻布局人工智能研究院、综合能源研究院、国际前沿科学研究院等学科交叉融合平台。

聚力创新驱动发展,不断提升国际协同创新能力。面向世界科学技术前沿和区域发展需求,充分利用国内外科研合作资源,开展国际协同创新。紧密围绕“可持续制造”等领域共建近20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强化国际基础前沿研究;全方位加强学校与社会、政府、国际组织和行业的融合互通,积极参与国际、区域科研计划和学术组织,联合美国垂直飞行协会等8个单位共同发起成立国际直升机教育联盟,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等单位共同发起成立“空中丝路联盟”。

聚力建设人才中心,不断深化科教产教融合。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校战略,积极打造海外人才智库,构建起外籍高层次专家、海内外教学名师、外国青年人才的国际化人才队伍,多名外籍教师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入选玛丽·居里国际学者计划、海外院士,学校拥有海外学习、深造经历的教师比例达到近80%。坚持优质教育资源互通共享,搭建起高层次、宽领域、多类型的国际联合人才培养平台,其中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法国南特中央理工大学成立人才培养中心和联合学院,培育了一批有国际视野的工程英才。

感悟思想伟力,汲取真理力量

付梦印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校长

党的二十大全面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发出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动员令。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可以从“必须”“必然”“必有”“必定”“必将”“必由”六个关键词出发,感悟蕴含其中的思想伟力,汲取彰显而出的真理力量,谱写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有正确的思想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实践的指南,正确的理论是决策科学、行动有力的基础。回首百年奋斗征程,思想伟力始终贯穿于中国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给世界近1/5人口开辟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光明前景,中国的成功、中国共产党的成功皆是源于正确的思想指引。在带领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党面临形势环境的复杂性和严峻性、肩负任务的繁重性和艰巨性世所罕见、史所罕见,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只有用好强大的思想武器,才能更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

新时代是必然能够产生思想和理论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始终与时代同步伐,深刻回答和解决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根本所在。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既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是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新飞跃的实践基础。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伟大实践给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作为领航新时代新征程的指导思想和精神旗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这样的伟大时代中应运而生、开创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必有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是因为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指明了人类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改革开放、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一个个“中国奇迹”的背后,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最厚重、最亮眼的底色。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合乎历史规律的正确选择,我们必须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推进“两个结合”必定能够创立新的思想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一百多年来,在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立足中国国情和实践,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呈现出中国特点、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创造出了惊天动地、改天换地的伟大奇迹。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勇于、敢于、善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为新时代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正确思想指引下必将创造新的发展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等基本问题,形成了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体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指引下,我们党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了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党的面貌焕然一新,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极大增强。

沿着正确思想指引的必由之路奋进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指引着我们奋进新征程、夺取新胜利。我们要领悟“中国之路”的正确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我们要深刻领悟“中国之治”的优越性,不断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我们要深刻领悟“中国之理”的真理性,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世界提供更多“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下一步,南京理工大学将始终围绕上述“必须”“必然”“必有”“必定”“必将”“必由”六个关键词,持续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强大国防、繁荣祖国”的铮铮誓言,瞄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科技强国等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争当新时代国防科技创新“排头兵”、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和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区”,努力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工程精英、社会中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