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报道 > 2021年专题 > 江苏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十年巡礼 > 经典案例
我和我的幼儿园
——从主题活动的三次调查看园本课程的十年变革
发布日期:2021-05-21 17:00 来源:无锡市实验幼儿园 浏览次数: 字体:[ ]

幼儿园,对于孩子们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可以从后院玩到屋顶”的地方,更是与小伙伴、与老师分享彼此生活、共同创造生活的空间。幼儿园每一处角落都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幼儿园的每一时刻都可能有故事发生。探索发现、感受认知、互动交往、经验更迭……基于幼儿园环境资源对幼儿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我们从幼儿的亲身经历出发,将整个“幼儿园”纳入园本课程之中,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在园所探究中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去获得经验的需要。从2011年到2021年,幼儿园经历了两次搬迁,园所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主题活动“我和我的幼儿园”也伴随着环境的变化、理念的生长、教育实践的改革不断发展、调整、创生。

我们攫取了主题活动十年变化中三次发生在孩子们调查中的小故事,希望借助故事的分享,和大家共同解读《指南》颁布背景下,我们对于孩子的学习方式、对于基于儿童中心的课程变革所开展的持续的实践探究;希望折射于学前教育跨越式发展中的课程小故事给广大教育同行带来新思考、新启发。

故事一:用数字说话的记录单

【时间】2011年10月

位于新生路的幼儿园园舍结构复杂,内部还有一些错层、跃层的结构,楼梯和拐角也特别多,迷宫般的空间对大班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吸引力,他们想要走出班级,进入更广阔的幼儿园其他场所去观察、去探究,调查是一个好办法。记录单如何设计,引发了老师们的讨论,大家认为幼儿园房间、楼梯和拐角特别多,而这些隐含着幼儿活动中的安全注意点,所以可以重点让孩子们调查这些。基于这样的课程预设,调查表新鲜出炉了,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带上调查表和笔出发。

片段一:毛毛拿着记录单,边走边看,认真数着一楼走廊里的房间数量,最后端端正正地在表格的房间一栏里,写下“7”。玲玲看到了,对比了下她记录表里的数字,发现“怎么我的是6,你的是7呢?老师,到底是几啊?”老师走了过来,引导玲玲从走廊尽头边看边点,再数了一遍,“原来是7啊”,玲玲把表格里的数字划掉,重新改成7。

片段二:东东和新新结伴调查,没等老师要求提完,他们一下子冲到走廊最尽头,“快看,这里是上次我们玩的海洋球池”“下面还有个小洞洞”……两个孩子钻到海洋球池深处,叽叽喳喳边观察边争论。响亮的声音把教师和同伴都吸引了过来,教师问两个孩子:“你们的调查都完成了吗?”两个孩子看着空空如也的调查表,说“没有。” “那先完成调查再来看海洋球,好吗?”两个孩子在教师的提示下,从走廊的尽头开始起了调查记录。

片段三:团团没有选到自己合适的伙伴,于是教师建议他单独记录,团团跟着一组小朋友后面来到楼层的中部,那组幼儿商量后决定从楼梯中间向两边数楼梯拐角,团团也开始数了起来,他来回折返了两次才确认是5个,然后他对着记录单看了又看,不清楚5到底该写在哪个格子里,最后他在一层的第一个格子里写上5。

调查活动结束后,教师们围坐在一起讨论,大家发现,孩子们在调查活动热情高涨,积极投入,孩子们通过调查发现了很多幼儿园里的秘密。但是,记录是个大问题,有的孩子看不懂表格,有的孩子任务意识不强,总是拿着表格跑来跑去,教师们在组织活动中碰上了困难。

调查活动真的有效吗?这样的调查表是孩子们所想要的吗?回到主题活动的最初目标,让孩子能有机会探索并获得关于幼儿园园舍的真实体验,如果活动以孩子的视角展开,他们的需求点在哪里?是不是和成人关注的幼儿园里的安全一致呢?基于对活动中幼儿行为的观察与反思,教师们回到孩子们中间,和他们一起开展讨论,问问他们看到什么?喜欢什么?为什么?在这样的交流讨论中,听到了孩子们更多的心声,也为下一阶段调整对幼儿园的调查奠定了基础。

 故事二:方寸之间记录最爱的地方

【时间】2017年10月

基于对“我和我的幼儿园”第一次主题活动的思考,这一次的调查活动我们将重点放在了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幼儿园一角中。幼儿园有无数个有意思的角落,孩子们兴趣不同,爱好不一样,对于幼儿园的角角落落更有着不同的情感,聚焦于自己喜爱的地方来进行调查,我想,应该是孩子们内心真实的呼声。相信他们的调查会在兴趣的引领下有更精彩地呈现。

淼淼是个爱唱爱跳、活泼开朗的孩子,第一次观察她就对大舞台情有独钟,只见她在舞台的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看了很多次,还向老师提出了很多感兴趣的问题。第二次深入调查,她和小伙伴拿着笔和记录板第一时间走进三楼大舞台,到了那里她并没有和其他孩子一样急于开始记录,而是拉着小伙伴走到大舞台上,并对她说:“我们先多看一会儿,看看舞台里面还有什么好玩的东西。”说完,她们把幕布一层层扯动,仔细地寻找藏在幕布中的秘密,最后,她们惊喜地发现了幕布间一个隐蔽的投影机,并问老师:“这是什么?是怎么控制的?”

淼淼的记录也不同于其他孩子,上面不仅有同伴都观察到的幕布、灯光,还细致地表现出幕布几层不同的颜色,更有很多别人没发现的细节之处,如舞台两侧新型的台阶。后来,她第一个走进演播室里,看到舞台管理员后一连串地追问:“老师,舞台灯光是怎么控制的?可以变颜色吗?还有那个投影机,它可以降下来吗?”得到回答后,她在记录单上认认真真地画下了控制系统,一个方块一个方块的彩色按钮,还有用不同颜色的露在机器外延的电线……在交流的时候,她兴致勃勃地和大家分享喜欢大舞台的理由。

调查活动后,我们还和孩子们一起搜集了丰富多样的材料,鼓励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自己最喜欢的幼儿园一角,淼淼不出意料地选择了“快乐小舞台”制作组,在制作中淼淼和小伙伴制作了各式各样的舞台灯,还在舞台两边用自己喜爱的粉色布料、彩纸装饰起来,每个孩子都激情投入、兴致盎然。两周后,一个粉嘟嘟、华丽丽的小舞台被打造出来,小舞台既有幼儿园大舞台的原型支撑,又融入孩子们美好的创意和想象,这让在场的每一位“设计师”都自豪不已。

调查活动中孩子们的专注投入与创意表征中幼儿园一角的精彩呈现,又引发了老师们的热议。大家觉得,这一次调查没有面面俱到,而是由孩子们自主选择,自主开展,活动充分体现了孩子们的情感需求,是孩子们自主而深入地学习。

这样的调查很完美了吗?有些孩子喜欢调查却对于幼儿园一角不感兴趣,那么调查对于这些孩子的意义是什么呢?在讨论交流中,教师们还发现调查同一地点的调查表呈现的内容趋于一致,孩子们普遍都用了写生绘画的方式来记录,所以呈现了大致相同的结果,在这样的调查活动中,孩子个体的学习又是如何得到发展的呢?在观点碰撞交织中,教师们始终关注的是孩子们在活动的学习与发展,正是围绕着这一本源性的问题,才会促使主题活动不断调整、创新。

故事三:一张白纸,我的调查我做主

【时间】2020年10月

幼儿园搬了新家,新的幼儿园空间更大,环境资源更丰富,大班的孩子最后一年有幸搬入新家,他们的心情溢于言表。经常会听到孩子们高兴地谈论“操场那边有个小农场,里面还有草莓。”“幼儿园楼顶还有好玩的大型器械。”“从幼儿园大门到班级你走的路怎么和我不一样?幼儿园大厅里的地图上那些小标记是什么?”……

看来,孩子们是时候开展调查了,那么调查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为了增进对新幼儿园的了解吗?对于孩子们的在园生活,调查是不是可以有更多的链接呢?这一次,我们还是把主动权交给孩子们,调查前,孩子们一起商量讨论,想调查哪些地方,想调查些什么?经过讨论、观察、再讨论,几个完全不同的调查组生成了。

调查活动依然结合区域活动,孩子们自主结伴,自主开展,只不过,这一次提供给孩子们的调查表是一张白纸。对标记感兴趣的孩子成立了“幼儿园标记搜集组”,俊俊平时就喜欢看各种路牌上的标记,因此,他第一时间报名了这个小组。活动开始了,俊俊和伙伴先来到一楼大厅,大厅与不同的楼幢相连,他们先看了下幼儿园平面图,商量后决定从大门口开始寻找标记,很快就找到了“安全出口”“楼梯指示牌”“楼栋字母牌”等标记,俊俊迫不及待地准备往记录纸上画,刚画一个,同伴小金就提醒他先画一条线,用来表示是一楼的楼层。就这样,他们一路走一路看,到了一号楼梯口,小金发现墙面有楼层标记牌,他立刻呼唤小伙伴:“俊俊,这里有一个标记。”他们一起仔细地边看边把这个标记画了下来。两位孩子几乎走遍了幼儿园每个楼层,生怕漏掉任何一个,每次角落里发现的标记拍都让他们兴奋不已。

再看看“线路调查组”的孩子们吧!铭铭和溪溪选择做调查搭档,在一起往大门口走的路上,溪溪兴奋地说:“我早晨是从5号楼梯上来的,你呢?”铭铭轻声在她耳朵边嘀咕:“我今天走了小平台,从7号楼梯上去的,待会儿我们一起调查。”两个孩子带着记录板和笔一起商量着先从西门开始,溪溪说:“我们先一直走,那就画个往前的箭头。”铭铭就在记录纸的最下端画了向前的箭头,接着,溪溪对着铭铭说:“现在我们要右转了。”铭铭有点不确定右转在画纸上怎么表现,于是溪溪从铭铭手里接过水笔自己在记录单上画了起来。随着行走路径的变化,记录单上不断地出现表示楼梯的折线、表示楼层数量的数字、表示方向的箭头、表示班级特色动物图案等。一条线路走完了,他们又开始调查另一条线路的路径……

想深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楼层的小伙伴们,成立了“x楼调查组”。雯雯和小董结伴而行,他们最想调查的是D楼,理由是特别想看看神秘的四楼是什么样的?两个孩子兴奋地一路走到D幢的四楼,大大的会议室吸引了他们的目光,赶快把它记录下来吧。两个孩子一路走一路看,发现园长室和体育杨老师的办公室了,还有大人的厕所。怎么记录呢?写上门牌号是个好办法,还可以画上符号与标记,比如画个小人下面加个C表示大人厕所,画本书和小手表示借阅室、画一个电脑表示信息中心,用两个不同朝向的箭头表示楼面分叉的路线等。

这一次的记录让老师们大开眼界,200多个大班孩子,200多张不同的记录单,透过这些调查记录单,我们不仅看到孩子们的兴趣、经验,更发现了他们不同的学习方式。有的孩子喜欢从平铺图来表现对于整幢楼的观察,有的孩子更倾向用纵横分隔的线条来展现他所看到的空间,还有孩子的记录用符号、数字、标记互相整合展现内心的思考与想法。特别是“路线调查组”的后续活动,调查出的路线哪条是最近的?怎样知道呢?他们又搜集了各种工具进行测量……

至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已颁布了十年,而主题活动“我和我的幼儿园”的调查活动也先后经历了三次调整和改变,三次变化折射出的是教师不断更新的儿童观、教育观,更是幼儿园课程不断变革实践的过程。

一、从教师视角转向儿童视角

幼儿园巨大而丰富的环境资源是幼儿感知、学习的天然场域,用调查的形式来满足幼儿对园所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是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策略。第一次的调查表蕴含着教师的预设,在教师看来结构复杂的楼层潜伏着安全隐患,因此调查表主要是让孩子调查楼梯、拐角为主,以期待他们通过调查、制作标记来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但教师视角出发的调查并不是孩子真正的需要,活动中幼儿的种种表现都反映出孩子的兴趣不在于此,孩子学习可能性不仅于此。我们站在成人的高位俯视活动,却忽略了孩子的兴趣所在和能力差异。“把活动的自主权归还孩子,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体”,后续进行的每一次调整都让我们看到了孩子更多可能性和他们对活动的真正需要,有新收获亦有新反思,但无论怎样,我们从儿童视角开启的每一个调查转变都让活动本身更贴近“儿童本位”的理念,每一次活动经验的推进都给孩子注入新的学习张力。因此,只有不断以儿童视角来打造的课程才能给幼儿更多的学习空间。

二、从“看到儿童”到“看到每一个儿童”

三次不同的调查活动,三张不同的调查表,由繁及简,从高结构走向低结构,转变的不仅仅是调查的外在形式,更多的是教师们的儿童观、课程观。在幼儿园和孩子生活的每一刻,眼里有着儿童,心上放着儿童,但我们往往没有“看到”每一个儿童。看到每一个儿童,意味着能积极倾听每个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现有的才能和能力,在活动中让他们享受平等的地位,让孩子们发挥主导作用,鼓励他们自主活动、自我发展,个性表达;同时观察、理解他们是如何学习的,允许他们质疑、挑战,并给与他们充分的支持与帮助。如果说教育是基于可能性地规划,那么倾听、理解并让孩子主动参与,才能让教育的种种可能真实而有效地发生。

三、从课程搬运者到课程建设者

调查是幼儿在主题活动“我和我的幼儿园”中最核心的经历,调查所蕴含的独特学习价值在一次次活动中得到很好的验证,但回顾过往每个阶段的调查表都以它独有的方式存在了好几年,沿用记录单、复刻成熟课程是老师的惯性思维,但也会让课程逐步丧失生命力。而十年中两次记录单的调整看似微不足道,但却让我们从课程搬运者转变为了课程建设者。表格中每一根减少的线条、调查中每一次启发式的引导都是教师对课程建设理念的致敬。课程并非不能搬运,但要适宜地运用,恰当地沿用。在活动中找准幼儿发展的定位,善于用反思的眼光看待每一次“搬运”,缩短课程“渐冻期”,那我们的课程就会是动态而鲜活的。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