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强化校地联动,推进“组织-师资-教研-环境”四维度协同育人,提升思政课实践育人成效。
深化合作共建,锻造坚强阵地。深化与淮安市委宣传部共建工作,加强与“双一流”高校、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合作,扩大理论宣讲、决策咨询等新的增长点,着力打造区域特色鲜明、服务地方有力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用好全省首家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联盟等特色载体,助推思政课建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立足电子信息行业办学特色,用活淮安红色资源,加强与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结对共建”,编好用好讲好校本教材,推动“四史”、周恩来精神、淮安地域文化、抗疫实践等融入思政课教学。
依托地方文化,打造“四维协同”。依托淮安丰富地方文化,统筹各方资源,以组织协同为引领、以师资协同为保障、以教科研协同为支撑、以育人环境协同为载体,提升思政课实践育人成效。在校内设立实践教学指导中心统筹实践教学;选聘118名校内外人员担任实践教学专兼职教师;依托江苏省社科联淮安地方文化调研点,开展22项教科研项目研究;校内打造3个实践基地,校外共建13个实践基地,开发周恩来虚拟纪念馆等3个网络平台,使实践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走进学生心灵。
深耕课程思政,推进协同育人。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双修”育人理念,根植电子信息行业办学特色,实施“一中心、两基地、三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123工程”。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研究中心作用,强化课程思政研究。优化思想政治类课程教学设计,系统化设计其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专业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依托社会实践基地,将“恩来精神”作为育人底色,赓续红色血脉,培育时代新人;依托企业职业素养实践基地,强化职业素养,涵养工匠精神。通过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结对,促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发展、相互促进。通过专项研究、示范项目典型引路,形成“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