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徐州工程学院立足师范专业特色,培育新时代“四有”好老师
发布日期:2020-10-23 15:23 来源:《新华日报》-徐州工程学院 浏览次数: 字体:[ ]

教之有道,人才济济。近年来,徐州工程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立足师范专业特色,传承红色基因、加强党建引领、深化创新实践、开展支教活动,着力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全面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

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师范专业尤为重要。学院坚持把爱国主义作为主题教育的鲜亮底色,引导师生自觉传承红色基因,把爱国情、强国志转化为报国行。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推动红色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邀请大型原创红色文学作品《鏖战》一书作者、校党委书记张新科教授为全院师生作题为“读红色作品,树理想信念,作新时代‘四有’好老师”专题讲座。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创意和作品征集活动,全院近千名学生全部参与其中。依托“青年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构建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非党员学生骨干三级培训体系,通过开展“领导干部带头讲、专家学者深入讲、实地现场体验讲、翻转培训主动讲、移动网络实时讲”等多种方式,深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这些活动,有效激发了全院师生员工的爱国热情,凝聚起干事创业的奋进力量。

加强党建引领,勇当战“疫”先锋。疫情防控期间,党员师生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定扛起防控疫情的政治责任和担当,以党建引领有力推动防疫工作开展,构筑起战“疫”的红色防线,让党旗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学生党员陈诺在疫情发生之初主动报名参加社区志愿服务队,作为防疫宣传员奔走于各个街道,始终坚守在抗疫一线,向居民传递着“疫情不结束,我们一直在”的暖心守护。入党积极分子冯苏婉和周玲担任所在社区防疫志愿者,帮助社区群众购买生活物资、代取快递,协助社区工作人员做好数据统计等服务工作。各党支部多次组织策划开展线上抗疫活动,通过开展“居家有益,科学防控”“抗击疫情 我们在一起”“爱国力行,抗疫有爱”等线上主题活动,优化主题党日体验,实现党课教育学习互动化、网络化、常态化。运用“线上聆听”“线下创作”的方式,以绘画、手抄报、海报、书法、手工、剪纸、微电影等多种形式,传递对抗击疫情的决心和信心,颂扬对“逆行”英雄的钦佩与敬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与祝福,积极引导师生同心同行,共克时艰。

深化实践改革,激发创新潜能。通过搭建平台、构建机制、创建氛围,优化创新创业实践生态,切实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开设宣讲会、培训报告,指导学生积极申报省市竞赛项目,并建立奖励机制。其中,“基于互联网+面向中小学生的淮海战役红色教育资源建设”等多个项目获批省级重点资助项目、省级创新项目;创业项目“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红色文化——小学生红色教育”平台稳步运行;项目成果“薪星之火”微信公众号上线,并参加江苏省“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现场展示。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激发学生对当前教育实际和未来教育发展的深度思考,有效提升学生价值判断、跨文化沟通、交叉创新与跨界协同能力,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人才。

贡献青春力量,彰显责任担当。学院立足师范专业特色及优势,号召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之歌和精彩人生。成立“星与心愿”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徐州孙湾小学等农村地区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支教实践活动,建立留守儿童档案41份,设立帮扶小组7个,儿童导师21位,营造了良好的“寓教于景、寓教于行、寓教于心”的教育教学氛围。开展“网络支教 织翼筑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向偏远地区留守儿童开展了一系列网络课程,形成优秀教案23份,优秀课件15个,优质视频课程8节。学院还积极营造融文化性、专业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志愿氛围,志愿者根据被帮扶学生课程和年龄,自己设计、修改、编写教案,除传统的课程外,学生还依据自己特长,开设书法、剪纸、钢琴、泥塑等拓展课程,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拓展教学思路,为农村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奉献绵薄之力。学生志愿者们以青春的热情展现当代新青年的精神面貌,用实际行动彰显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

来源:《新华日报》 2020年10月20日 第10版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