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老 > 教育简报
江苏教育工作简报2019年第12期
发布日期:2019-07-09 16:58 来源:办公室 浏览次数: 字体:[ ]

第12期   

江苏省教育厅办公室                                   2019年7月5日
 

   


 

编者按:2019626日,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南京召开了江苏高校优势学科服务高质量发展暨三期项目建设推进会,会上南京农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作了交流发言。现将交流发言内容印发各高校,供大家学习借鉴。

 

  

 

 

南京农业大学加快推进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

 

南京农业大学坚持优势特色,聚力改革创新,不断提升优势学科建设水平。学校8个学科进入ESI1%,其中2个学科进入ESI1‰,迈进世界一流学科行列;在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有7个学科进入A类,其中4个学科获评A+

一、凝练学科方向,彰显优势特色

为强化农业与生命科学的优势和特色,该校不断凝练优势学科方向,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改造传统优势学科,保持优势领域的世界一流;为提升农业科技原始创新能力,该校着力推动建设人工智能、智慧农业、营养与健康等新兴交叉涉农学科,推动作物表型组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交叉研究中心建设;为实现学科均衡发展,促进布局优化,该校采取分类、分层、分阶段推进的发展路径和有限目标、重点突破的发展策略,系统推进一流学科引领计划”“优势学科振兴计划”“新兴交叉学科培育计划基础学科提升计划,用优势学科带动学校整体发展。

二、矢志立德树人,培养一流人才

学校坚持把高水平的学科资源转化为高水平的育人资源,搭建本研衔接的人才培养立交桥,形成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方法链,培养了一批具有世界眼光,中国情怀,南农品质的拔尖创新和复合应用型人才;积极推进新农科、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建设一批一流专业,率先启动了农业人工智能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引领全国人工智能农业领域的建设与发展;加强课程思政和通识教育,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打造一批线上线下金课2010年以来,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4项。

三、坚持引育并举,打造高水平团队

该校设立优势学科人才引进特区,实施一人一议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先后赴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等名校举办多场人才引进宣讲会;组织召开钟山国际青年学者论坛,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与学校签约率达到30%;以钟山学者计划为抓手,构建学科团队人才模式,自主培育出一批以学科带头人为领军、以杰出人才为骨干、以优秀青年人才为支撑,衔接有序、结构合理的人才团队。2010年以来,成功引进培养长江学者和杰青等高层次人才24人,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1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2项研究成果入选2014年、2018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其中1项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四、秉持顶天立地,增强创新服务能力

学校以国家战略、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需求为导向,既问鼎前沿,更立足民生。科研团队攻克了水稻杂种不育大难题,遏制了水稻条纹叶枯病大爆发,使长江流域5000多万亩粳稻摆脱水稻癌魔侵扰。采取优势学科对接特色产业的精准扶贫模式,打通全产业链的合作,主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将创新优势转换为地方经济发展优势。在江宁湖熟基地将传统的菊展与乡村休闲旅游相结合,打造特有的菊花经济模式,2018年基地参观人数达55万人次,为老百姓和地方经济创造收益5000多万元。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入选教育部年度十大精准扶贫典型案例。2010年以来,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12项,其中一等奖1项;发表SCI论文9000多篇,在NatureScience发表论文4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800余件;作物表型组学研究设施列入十四五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培育项目。

五、突出开放办学,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该校与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合作设立南京农业大学密西根学院,填补了我国涉农领域合作办学机构的空白;共建国际科研合作平台14个,承担“111”计划项目7个,与NatureScience合作创办英文期刊2个;发起设立了世界农业奖,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世界农业教育及其科研奖励体系的空白;加强肯尼亚孔子学院建设,打造了从语言文化到技术推广、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科学研究到实践运用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新范式。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创新引领一流学科建设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以优势学科建设为引领,创新办学体制,全面推进学校事业发展。大气科学学科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位居全国第一、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等级。学校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行列。

一、深化合作共建,汇聚平台资源

该校积极推进合纵联横、共建拓展机制创新,打造全方位的行业、校企、校地、校所、国际五方共建格局。一是行业共建。加强与国家气象局主要职能司及直属业务中心、各省气象局开展实质性合作,每年获得行业直接经费支持超过5000万元;和省市气象局合作,开展生源地实习计划,覆盖全体气象类学生;加强与国家海洋局、应急管理部以及生态环境部的合作,成立人工智能海洋联合研究院、生态研究院等合作机构。二是院所共建。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开展全面战略合作,每年本硕博联合培养300人,双聘30名合作导师,10个课程团队以及5名兼职院长;南信大-中科院研究所科教融合、校所对接活动常态化,定期举办一院一所“20+20”活动。三是国际共建。促成世界气象组织和教育部签署《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协议》;依托优势学科,与耶鲁大学合作成立耶鲁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环境中心,与哈佛大学合作成立空气质量和气候联合实验室,共同开展跨境教学工作与科学研究。四是校地共建。在南京江北新区、无锡、苏州等地建立校地研究生院,深度开展校地和校企合作以及研究生培养。五是校企共建。与墨迹、象辑、航天宏图等独角兽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气象产业,与华为签约,共同组建华为学院等。

二、坚持特色发展,构建学科体系

学校以大气科学一流学科为主体,以地球科学、信息工科优势学科群为两翼,实现优势学科深度融合、相互支撑,夯实数理化等基础学科,发挥管理、人文学科支撑作用,培育人工智能、新材料、应急减灾等新兴交叉学科,着力打造地球科学和信息工科特区。特色发展理念带动学科实力提升,地球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学科进入ESI1%2018年新增信息与通信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数学等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三、创新引培机制,打造一流队伍

该校积极实施博士化、精英化、国际化、工程化、团队化五化提升工程。国字头人才学院全覆盖、团队化学科全覆盖。靶向引进人才,建立高端人才数据库,通过校长面对面、全球邀约、境外招聘等方式,引进和培养包括院士、杰青在内的大批高端人才;在大气、环境等优势学科领域建立海外院士工作站和台湾教师工作站;实施人才 “N+10”安心工程,通过职称评审直通、团队组建PI制、人才招聘一站式等提供全方位服务。

四、着力方式创新,提升培养质量

学校加强协同人才培养,实施三百工程,引进百名行业企业专家,建设百门课程,编写百部教材;设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优课计划,邀请海内外院士、教授、企业家等著名专家联合讲授通修课程;依托世界气象组织,加入全球校园计划,可视化教学平台全覆盖;通过国际认证加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学校大气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数值天气预报》《天气学原理》等入选国家在线精品课程。

五、立足需求导向,突出科技创新

该校瞄准国家、地方及军民融合的重大需求,紧密结合大气科学、环境、通信、气象装备等前沿科学领域和重大应用需求开展研究,优化机构和团队,实现联动发展。平台建设实现重要突破,首批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获批建设,成立5个南京新型研发机构;近几年,学校科研实力大幅提升,获批5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科研经费从20152.3亿增加到20186.6亿;服务行业和地方能力大幅提升,成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主要撰写单位,空气质量预报模式系统、移动气象应急指挥平台在实际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天剑一号毫米波测云雷达、国产大飞机防撞雷达等应用于国家重大科研创新项目。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