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报道 > 2019年专题 > 全省教育大会 > 改革成就 > 特色成果展示
扎根淮安办学 服务地方发展——淮阴工学院实施科技服务“1111”工程
发布日期:2019-05-28 16:29 浏览次数: 字体:[ ]

近年来,淮阴工学院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目标,大力实施“淮工振兴”战略,全力推进“十个一流”,全力助推“淮安崛起”,学校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入实施科技服务“1111”工程(即1名校领导联系1个县区、帮扶10家以上规模企业、每年创造1亿元以上经济社会效益),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了校地校企双赢。

此项工程实施以来,学校先后与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淮安区、洪泽区、淮安工业园区及涟水县等19家单位签署合作协议,科研合作经费近1000万元。3项科技成果荣获2018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其中,生科学院张国良教授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水稻新型育秧基质创制及其机插栽培关键技术集成应用》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陈静教授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低品位凹凸棒石黏土矿资源的协同增效利用技术及产业化》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王纪忠副教授参与完成的研究成果《葡萄品种资源的收集、利用及早熟葡萄新品种的培育》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得更加紧密。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扎根淮安办大学、服务地方谋发展一直以来是淮阴工学院不变的初心。我们要充分发挥人才优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整合力量,扶贫扶技扶智,以科技研发助力地方经济发展。”校长孙爱武讲述了该校的办学思路。

将技术展示在试验田

“张博士,快帮我看看这秧子,为啥都发黄了?”淮阴区三堡村刘庆伟老人举着秧苗,问一位蹲在田埂上戴着高度近视眼镜的人。这位皮肤晒得黝黑的人,就是为农民朋友开展农业技术服务的淮阴工学院张国良老师。

张国良是该校生科学院农学系教授、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博士后。近年来,他多次为省市种田大户联盟开展免费技术讲座,多次到田间地头开展水稻和小麦种植技术培训,累计发放技术资料3800多份,培训农民和技术员4000余人。其指导的洪泽区岔河镇德富合作社的水稻集中育秧示范点成了远近闻名的育供秧点,助推岔河镇成为享誉江苏的“味稻小镇”。该研究成果先后荣获2017年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三等奖、2018年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多年来,该校充分发挥农学人才优势,努力做到研究“接地气”、转化无障碍、成果惠农民,把科技服务送到田间地头,不断提高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真正实现了“将技术展示在试验田,将论文撰写在大地上,将成果留在农民家”。

将科研成果转化在厂矿车间

把技术搬进工厂车间,把科技创新成果带到企业一线,该校通过提供技术服务、技术咨询、项目和平台申报等,主动对接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助推其在较短的时间里转型升级。

盐化工产业是淮安市重点打造的千亿元产业,每年高额的废盐酸处理费用一直困扰着企业的发展。该校化工学院固旭、钱运华等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和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等大中型化工企业共同开展《乙烯利产品中间体的分析方法及重排过程工艺参数优化》等多项技术研发,其中与江苏振方生物化学有限公司开发的新产品项目有效利用该公司的废盐酸,为企业每年节省废盐酸处理费用500多万,实现年利润近1000万元,废气实现零排放,其关键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该校先后与多家企业合作开展项目申报,“电子级特种双酚类化合物合成技术及纯化工艺研究”“氯代反应尾气HCl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开发与研究”等省科技厅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先后获批。“江苏省盐化工新材料工程实验室”“江苏省盐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盐化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研发平台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将科研融入地方发展轨道

在一次科技服务“1111”工程交流会上,该校计算机学院章慧教授带领的团队与淮安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碰出了合作的火花。借助章慧教授及科研团队开发的“四品一械(食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及医疗器械)质量管理系统”,淮安市8个县区药监局通过了江苏省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区验收,全市5000多个用户使用该软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系统荣获淮安市科技进步奖。淮安市委主要负责人在市委七届五次会上将该案例列为高校创新创业典型,章慧也被评为淮安市第二届“最美科技人”。

随着科技服务“1111”工程的深入实施,该校也成功实现了自身科技转化能力的“华丽转身”与服务能力的“快速拔节”:学校在全省同类高校中率先获批国家级“矿盐资源深度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实现国家级科研平台重大突破;拥有省级以上科研平台20个,实现学科专业全覆盖;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项,获批数量在全省同类高校中位居前列;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10项,授权专利504件,成果转让66项;发表论文2378篇,被SCI、EI 、CSSCI等收录论文426篇。

蓬勃发展中的淮阴工学院把目光投向更高更远的地方。为更好地发挥科技服务“1111”工程的功能,该校进行长远设计:立足淮安面向苏北,全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共设“校地合作专项资金”“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开展联合攻关”“推进研发机构共建共享”“提升孵化载体建设水平”等一揽子计划都在有序谋划和论证实施之中。

正如该校党委书记赵炳起所说,当前,淮安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以服务地方为己任的淮阴工学院,也面临着千载难逢的绝好机遇,“我们的愿景就是要把学校建成与淮安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加快淮安现代化强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来源:新华日报 第6版    2019年4月26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