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报道 > 2019年专题 > 学校安全风险隐患专项治理 > 科学理念
创造合适的环境,让每个学生主动寻找“卓越方案”
发布日期:2019-05-24 16:58 浏览次数: 字体:[ ]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葛军说,他所理解的做适合的教育就是让每个孩子人人卓越,在我们这样的校园环境中,让他们健康生长,每天进步一点点。因此,无论从教育的要求上,教育的手段、方式方法上和我们对他们未来的路径的积极引导上,我们希望让孩子得到最优化的发展和最健康的成长。

葛军认为,“适合的教育”就是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恰当地生长。只要是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在各种恰当评价方式之下,其教育结果必定呈现优良效应。

教育观点:“适合的教育”从不给学生贴标签开始

家长问,为什么孩子学数学怎么也学不好?孩子数学不好,难道因为逻辑思维能力有问题吗?葛军认为,因为孩子数学学不好,就认为他其他方面都不好,或者因为孩子初中数学不好,就判定他高中数学也学不好,这些理由不充分!

在葛军看来,“适合的教育”首先要客观认识孩子的差异性,不随意给孩子“贴标签”。首先要消解的是以分数或者某状态下的“不行”来定位这个孩子的学习成绩甚至未来的发展。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钱伟长院士考大学时“弃文从理”转而成为“中国力学之父”的例子。任何一个人,只要定了一个方向,兴趣可以慢慢培养;只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一定能够迎头赶上。

“适合的教育”有个起点: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学不进去的地方和学不进去的时候,同时也要认识到他们有学得进去的地方和学得进去的时候。我们的教育起点需要围绕“适合”调整,把产生差异的原因分析清楚,用最优化的教育教学方式促进孩子学习。 

教育观点:选修课引导学生“找准兴趣”

葛军认为,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建立起了旨在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充分挖掘学生内在潜能的多样性、可选择的、融通科学与人文的三个维度的课程类别,即以现代公民为培养目标的德育课程、以思维品质为培养目标的学科课程、以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的综合课程。学校开设选修课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多层需求,让学生把精力集中在学习和研究方面,开阔他们的眼界,让兴趣在课程中生发,而不是一味靠“背书”“刷题”提分。

 教育观点: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发展”

 “适合的教育”落实到具体的目标追求就是“人人卓越”。 这个“卓越”不能仅仅用分数高低来衡量,而是你选择了,努力了,有收获,跟你的潜能相匹配,你就是优秀的。比如附中的学生,数学考了90分,他可以要求修读更高级、更深的课程;也有学生即便只获得理科竞赛省级二等奖,也不失为一次很好的尝试;还有学生一直钻研理科,中途对人文学科生发了兴趣,再进一步探索,这同样值得赞许。拔尖创新人才所具有的共同特质是人文素养厚、思维能力强、创新意识浓,培塑重点在于“为学”时的思维品质和“为人”时的综合素养。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通一体的教育环境中,让每个孩子能够感受到在这里可以获得更好的成长,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理解多样性,学会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