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报道 > 2019年专题 > 全省教育大会 > 优秀教师
全国教书育人十大楷模李吉林:从小学老师到儿童教育家
发布日期:2019-05-20 17:43 来源:南通市教育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尽管拥有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情境教育的创始人、中央教科所兼职研究员等许多头衔,李吉林依然像50多年前一样,生活在南通,工作在那所她18岁时就走进的小学里。

毕生扎根于教育一线,为了儿童,研究儿童,使李吉林从一位普通的小学老师成长为全国知名的儿童教育家。

儿童在李吉林的心中有着特殊的意义,那不仅仅是她的教育对象、研究对象,更是她智慧的源泉、心灵的寄托。在她看来整日和人世间最稚气的儿童生活在一起是最大的幸福。

爱产生“力”

——追求教育的完美境界

“我总感到世界是那样的美好,一切都是那么新鲜,仿佛是第一次看到。”

“我仍然像孩子一样,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想学。”

“我仍然像儿童一样,常常睁大眼睛看着这多彩的世界,用儿童的心灵去感受,去体验,心里想着许多问题。”

“我常常就是这样,像孩子般怀着一颗好奇心去设计教学,童心帮助我想出许多好办法。”

这是李吉林在散文《我,长大的儿童》中的自述。正是儿童的眼睛,儿童的情感,儿童的心理,构筑了她的内心世界。李吉林通过她特有的儿童视角强烈感受到的是,应当给儿童快乐、灿烂的童年。

1978年,李吉林成为江苏首批特级教师。也就从这一年起,她开始了情境教学的实验,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再到情境课程,一干竟是40年。

起初,她移植外语情景教学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景进行片断语言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进而很自然地从“情景”联系到中国古代文论的“意境说”。灵感由是而来:把孩子带入情境,让孩子们走进美丽的大自然之境,走进真实的生活中,获取鲜活的作文题材,汲取“意境说”文论的精髓,来突破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

为了在孩子们到野外观察之前优选场景,李吉林常常独自走向郊外,古塔、石桥、小河、田野……她美美地回忆说:“那次为了选取秋天丰收的景象给孩子们看,出发的时候,我走在大桥上,太阳映红了西天,而当我回来的时候,月亮已经从东边升起。我自己快乐地想着,太阳送我下乡去,月亮又迎我回城里。”对儿童的挚爱,使她沉浸在愉快的境界中,忘却了奔波的辛劳。

当年,在李吉林的实验班,观察不只是偶尔的几节课,更是培养一种留心周围世界的习惯。和孩子们在一起李吉林总是会问:“昨天有哪些同学观察了?”“你观察到什么呀?”在李吉林的引导和激励下,实验班的孩子们常常睁大了眼睛,发现着世界的奇妙与精彩。

1980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实验室二年级孩子们写的《小学生观察日记》。一个省级出版社,为一个班的小学生出集子,实在凤毛麟角。同样在当年,《人民日报》用半个版面发表了他们孩子的作文,还加了“编者按”,充分肯定了李吉林的探索。

1983年,李吉林情境教育第一轮五年的实验结束,她的学生同兄弟学校六年制的孩子一起参加毕业统考。成绩出来后,全班同学93.5%作文成绩达到良好,其中55.8%达到优秀,优秀比例高出当时城区小学平均比例12倍,全班43名学生中有33名考上了重点中学。

五年的实验,李吉林没有一分钱的课题费。需要教具,她自己找材料动手做;需要演示实物,或借或自己掏钱买……她心甘情愿、快快乐乐地做着这一切。对儿童的爱,使她产生智慧与激情,激情与想象,驱动着她去思考、去研究,让她为孩子幸福成长而追求教育的完美境界。

“思”“行”“学”“著”

——走出一条素质教育的成功之路

李吉林说:“教师应当善于反思,我们称不上思想家,但我们要做一个思想者。”并且她的这种“思”,是与她在实践沃土上的“耕耘”紧密结合的:教育存在不利于儿童发展的弊端,她就思索如何革新;实验遇到困难,她就边反思边学习、求教;实验取得了成绩,她就思考成功的原因,归纳、提升出经验和规律。

不停地“思考”与“实践”“学习”“概括”相交融,使李吉林一步步向前,实现一个个新的跨越。

在探索初步取得喜人成果时,她问自己:情境教学究竟是怎么促进儿童发展的,它的要素有哪些。最终她梳理、概括出五个要素: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以发展思维为核心,着眼创造性;以激发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训练学科能力为手段,贯穿实践性。

面对情境教育给学校带来的勃勃生机,孩子们快乐地充分地发展着的现实,李吉林明确地认定,情境教育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原理。她回忆着、琢磨着,把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她概括出暗示诱导原理、情感驱动原理、心理场整合原理、角色转换原理,终于从哲学到心理学层面,全面地构建了情境教育的基本原理。

1996年全国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研讨会上,专家们看到了孩子在情境中愉快、高效地学习的场景,听取了李吉林对情境教育基本原理及模式等的阐述。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赞叹:“情境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它把课堂搞活了,把孩子教活了。”

李吉林没有上过大学,更没有读过硕士、博士,但这并不妨碍她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者。工作之余,她不忘丰富自己的知识面,苦读各种名著。从夸美纽斯到叶圣陶,从鲁迅到托尔斯泰,从西方古典到中国诗词歌赋,古今中外、兼收并蓄。杜威的活动课程,胡塞尔的体验课程,英国劳顿课程模式,提出的“情境课程中心论”,都给她在教学中、理论构建中提供了帮助。

李吉林以诸多名家为师,但却从不照搬、硬套,而是在实践与反思的基础上,注意吸纳、借鉴。在她看来,课程是相通的,各家论说之长都可以进一步丰富情境课程的内涵和建构,应当汲取各家课程论中情境课程可以借鉴的精华,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创出情境课程自己的特色。

2002年冬天,“国际建构主义与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李吉林应邀作为主要嘉宾,在大会作题为《情境教育:促进“儿童—知识—社会”的完美建构》的演讲。她既不赶时髦把中国的情境教育纳入建构主义的范畴;但又以开放的眼光吸纳情境认识中可以为自己所用的理论,使情境教育的理论添加新意。

李吉林学中国传统文化更是反复研读,汲取精髓,概括出“意境说”的“真、美、情、思”,创造性地应用于语文教学,提出了情境教学“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四大特点。更进一步研究,领悟出“意境说”蕴含着美学、心理学、创造学等最古朴的原理,不仅适用于语文教学,且为整个儿童教育所需,确是达到了教育的高境界。“意境说”影响和构建了李吉林的儿童教育观,民族文化给予了她智慧的启迪与文化滋养,让她找到了“源”,寻到了“根”,使她的教育探索具有了中国印记。有专家指出:“意境说”所强调的情感的、审美的以及广远的意境,是国际上“情境认知”研究领域的空白之所在。

李吉林这样总结:“学理论,并不算难,只要肯下功夫;难的是理论的概括。更难的是要把自己实践中觉察到的、体验到的、感悟到的,进行书面表述。但儿童发展的需要总是不断地呼唤着我,我也是逼着自己往前走。要把实践的感受,不断地取舍、提炼,用我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一个‘悟’字,在反思中产生顿悟。我不断地给自己出题目,逼着自己往深处思考。所以总规定自己要安心地坐下来‘写’,写下自己的思想轨迹。我总是执拗地想着:有收获,就得写下来。”

蔚然成林

——情境教育前景美好

在情境教育探索的过程中,李吉林始终不忘帮助青年教师成长。她不仅自己带徒,更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成立了“青年教师培训中心”,与年轻人一起备课、听课、评课;悉心指导青年教师,从儿童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课堂,引领他们了解情境教育的方法、领悟情境教育的思想、参与情境教育的实验。

情境数学探索初期,年轻的数学老师们主动把语文情境教学的那些方法、手段,搬到数学教学中去运用。三年级教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老师很费了一番脑筋,用图画创设了一个“小兔盖房子”的情境:

黑板的挂图上画着一座小兔子的房子,房子是正方形的,砌房子的砖是长方形的,开的窗户是正方形的,屋顶的烟囱也是长方形的。小兔子的房子都给安排上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试图让孩子在童话的情趣中,在小兔子的房子中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但李吉林却非常客观地指出:小兔盖房子虽然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情节,但是好些长方形、正方形都同时出现在“小兔的房子”上,感知目标就不那么鲜明,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差异孩子也一下难以辨明,这样的设计不是很恰当。

她一方面从爱护数学老师积极性的角度,肯定了老师们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另一方面,又提醒大家将情境教学在数学中拓展时千万不能牵强附会。如果仅仅是把语文情境教学中那些创设情境的手段照搬过来,未必能很好地体现数学学科的特点。科学的东西还是要实事求是,生搬硬套不是好办法。

这次尝试也让李吉林和老师们领悟到,情境教育在其他各科的拓展,一定要遵循这门学科自身的规律,而不能削足适履。

日常工作中每每想到一个好点子,读到一篇好文章,接触到新的信息、理论,李吉林总是迫不及待地与青年教师分享。在她的带领和精心培养下,青年老师们迅速成长,教学技艺明显提高,一批骨干教师成熟起来。在情境课程开发的热潮中,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才智,积极创造,运用各种手段,创设出美感丰富、趣味盎然的情境。

看到从老师们身上洋溢出的开发情境课程的热情和成果,李吉林充满了欣慰和快乐。就像她当初为青培中心的刊物题名为《珠媚林》时所期望的那样,青年教师们终于长成了一片葱郁的林子。

2006年,“十五”课题刚刚通过鉴定,李吉林又申报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重点课题“情境教育与儿童学习的实验与研究”。在最本质、最核心的“儿童情境学习”的问题上,她又带着青年教师们开始了新的探索。

李吉林以她的风范影响了身边这一大批年轻的老师,而这种影响力也已拓展开去,辐射到全国,乃至海外。

对她来说,也许只是凭着那一份责任感,带起了这一大批年轻人,但对于未来教育的发展来说,这却是意义深远的。

大师楷模

——她在南通教育史上刻下印记

近十年来,李吉林和她的情境教育,多次得到国家级的奖项,也得到了世界关注。她在情境教育上取得的成绩,已经在南通教育史上刻下了印记。

从40年前第一篇论文在省教育学会成立大会上宣读开始,李吉林情境教育开始走出南通、辐射全国,并逐渐成为江苏教育的一张亮丽名片。

2007年,在喜迎香港回归十周年的日子里,李吉林应香港教育统筹局、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的专门邀请,前往香港进行了访问与讲学。在港期间,李吉林先后访问了天主教石钟山小学、汉华中学(小学部)、圣公会基贤小学等四所小学,观摩了香港两位青年教师的公开课,与这些学校的老师座谈、讨论并即兴评课。面向全港教师代表,李吉林作了“情境教育与课堂教学”的专题讲座,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 ,她的情境教育理论,更是受到香港同行的热烈欢迎与高度赞誉。

2008年,首届李吉林情境教育国际论坛在南通举行。其时,李吉林已出版专著18部。而10年后的今天,这个数字刷新到26部。

2011年,李吉林获评全国教书育人十大楷模。颁奖典礼上,评委会的颁奖词这样写道:“她是情境教育的倡导者,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忘我的情境,半个世纪的沉浸,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在老师们的眼睛里,她是引路人。”

2014年第三十个教师节前夕,李吉林的“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成果,获得了全国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那次表彰,特等奖只有两个。在京举行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上,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亲自为李吉林颁发证书。

2017,李吉林入选成为全国90位当代教育名家,也在同一年,李吉林的三本专著《儿童母语情境学习的理论与应用》《儿童情境学习范式建构的历程》《儿童情境学习课程体系及操作》通过德国斯普林格出版集团向全球发行。

斯普林格出版集团该项目负责人Nick Melchior表示,李吉林坚持不懈、追求高远的精神令人感动,儿童情境学习的核心概念非常科学,希望李吉林情境教育思想通过这些著作向全世界传播。

回望从教历程,经历了初为人师的生涩、小荷初露的喜悦,经受了人生浩劫的洗礼,更有坚忍不拔地埋头探索,李吉林凭着对儿童、儿童教育的热忱,依靠不知疲倦地思索、践行、学习、著述,怀着对未来的强烈的使命感,走过了青年、中年。她始终以一种进取乐观的姿态行走在路上,为中国教育走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也让自己完成了从一名普通的教师到人民教育家的升华。

看着李吉林忙碌却快乐的身影,看着她的情境教育使校园焕发的勃勃生机,我们相信,她定会在通往教育完美之境的路上继续前行;她的身旁、身后,是一群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他们的心中是活泼、智慧、充满希望的儿童,情境教育的前景,一定会更灿烂多彩。

来源:《南通日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